于長歲 朱立國# 張曉峰 于忠寶 詹豐源 王樹人 賀 豐 韓玉生 王政春 趙 赫
1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北京 100102
2 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3 遼寧于忠寶中醫診所 遼寧 寬甸 118200
4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5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6 清華大學 北京100084
朱立國主任醫師,從事中醫正骨臨床、教學、科研30余年,臨證遵從中醫整體觀,從脊柱生物力學和生態平衡角度考慮,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CSR)的發病機制為頸椎關節整體生物力學失衡,并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力學失衡型CSR的獨到治療經驗。現介紹如下。
筋骨相互依存,保持動態平衡,在病理上筋與骨相互影響。“筋骨平衡”是頸椎生理狀態,筋骨失衡即“骨錯
縫”“筋出槽”是CSR的主要病因。頸部肌肉疼痛、痙攣、勞損等主要表現的為“筋出槽”;頸椎椎間關節突出、壓迫、失穩、曲度改變等為主要病理表現的為“骨錯縫”。筋束骨,骨張筋;骨為干,筋為剛。筋骨處于解剖上一種平衡狀態——筋骨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即產生一種病理狀態——筋骨失衡[1-2]。朱師指出,臨床對于CSR既要重視人體內外之間的整體性,又不能忽略人體自身筋骨間的整體性。
頸椎由7塊椎骨(C1~C7)和6個椎間盤(C2/C3~C7/T1)組成,并從顱底延伸到軀干、胸椎,其主要功能包括支撐和緩沖頭、頸部的負荷,并保護向大腦組織延伸的脊髓。當頸椎長時間過度前伸時,可加重后縱韌帶損傷、鈣化,進而壓迫神經,誘發神經根型頸椎病[1]。研究表明,如果長期保持低頭及伏案工作,更容易誘發椎間盤退變。久坐低頭伏案可引起頸椎應力分布及承重線的改變,并誘發骨贅形成、髓核脫/突出、椎節失穩及松動;椎管狹窄伴有韌帶肥厚,同時壓迫周圍動脈、神經、脊髓等組織,并引起頸椎局部癥狀和體征。朱師認為,CSR的發病機制為頸椎關節整體生物力學失衡,臨床表現以頭痛、肩關節及上肢放射痛等為主。
基于頸椎在結構上的連續性,運動功能上的統一性,及其頭頸痛、肩關節放射痛等臨床表現,朱師將此類稱為頸椎力學失衡型CSR。朱師提出在三階段療法的基礎上應用旋提手法治療CSR。分述如下。
3.1 第一階段:脫水消腫止痛。此階段患者以頸部劇痛為主,伴有頭部或肩關節功能障礙。治療以絕對休息為主,必要時以非甾體類消炎藥口服/脫水類藥物靜滴來消除炎癥和水腫,為第2階段治療打下基礎。
3.2 第二階段:柔筋正骨再建平衡。患者以中度頸/肩痛為主,臨床表現:頸肩疼痛向一側/雙側上肢放射痛,伴一側/雙側上肢疼痛麻木,手指/前臂可有酸、脹、灼痛感。筋柔才能骨正,可配合穴位(大椎、頸夾脊、風府、風池、天宗、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按摩治療:以點、按為主,每穴按壓3~5min,1天2次,療程15天。然后行旋提正骨手法[2]:①病人坐位,放松身體,囑其將頭向左/向右分別旋轉至極限角度,并最大屈曲達到有固定感;②操作者用肘部托病人下頜,輕輕向上牽引持續3~5s。③囑其病人放松肌肉,肘部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操作成功可以聽到一聲/多聲彈響。④運用提、拿手法再次將頸肩局部肌肉組織放松。兩天1次,每次10~15min。
3.3 第三階段:核心肌群協調性鍛煉鞏固療效,此階段病人癥狀改善明顯。“三分醫治,七分自治”,病情的好轉是醫生和患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朱師強調“醫道當順應人體自愈趨勢”,強調人體自身的自愈能力。大量研究表明,CSR與核心穩定性不足有關,核心肌群的鍛煉可增強核心穩定性,改善頸椎的穩定系統,尤其是頸部及肩部核心肌群的協調性鍛煉。
目前CSR治療分為手術和非手術方法,手術具有創傷性,且后期伴有并發癥,并非首選。臨床上80%~90%的患者可經非手術治療得到緩解或治愈。非手術治療以推拿、正骨、針灸、理療等方法為主,但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使多種方法聯合,也只是治療方法相加,未能從整體上根本性治療。朱師從中醫整體觀出發,遵從中醫“筋骨平衡”,動態看待CSR的發病,將其發病機制歸納為筋疏不利,筋骨錯縫;并遵循“標本緩急”的治療原則,采取三階段療法基礎上旋提手法治療;注重“筋骨并重”理論指導,通過平衡理筋手法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解除痙攣、分解粘連達到筋柔的目的;該手法法操作簡便,安全性高,針對性強,療效顯著,且對些難治性CSR有很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