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娜 趙征宇
1 浙江省杭州市中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 成都中醫藥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75
趙征宇系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崇尚經典,學驗俱豐,臨證診治失眠癥別具一格。現將跟師感悟整理如下。
《素問·宣明五氣》將“神、魂、魄、意、志”五志統一于五臟之中,臟腑在機體生命活動中分擔著特定的思維、意念、情感、精神、行為等職能。臟與氣相合,陰陽維系,氣血調順,則神和志寧,魂魄潛藏,正常的精神情感活動方可維系,否則就會發生相關的病變。趙師認為“五志”完成了個體的生理與精神心理、外界環境與內在心理的整合,為掌握不寐的臨床表現提供了難得而完美的馭繁執簡平臺。不寐作為一種身心共患疾病,其癥候或輕或重,出現于疾病的各個階段,表現不盡相同,但其主癥無非是入寐困難,寐中易醒,醒后復眠難,或時寐時寤,甚者徹夜不眠,或合并有社會活動功能障礙及機體功能障礙等。以“五臟藏神論”將不寐之主癥,結合臟腑辨證體系則可完成對不寐證候的整理與分析。
趙師將中醫不寐證的病機認識分為三種學說,即先秦時期的營衛陰陽學說、漢唐至明清的五臟藏神學說和近現代的腦髓學說。三種學說實質上是相互關聯且又互為補充的,從不同的側面闡釋了同一個問題,三者在不寐證最基本的病機——“陽不入陰”的層次上達成了高度的統一。而且,趙師認為不可囿于某一學說主張,在有證可辨的情況下,遵循整體觀念、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調治陰陽氣血,使神志達到活動平衡。在病因不明,病位不定,臟腑偏頗不顯,病勢難以預料,無證可辨,或在調治臟腑的階段性過程等情況下,則以調治營衛為主。鑒于以上對不寐證病機的認識,針灸處方由如下幾組腧穴單元組成:①五臟俞、五胠穴(即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加四花穴(膈俞、膽俞)。本組處方屬治療不寐的基礎處方之一。五臟俞的選取應于《靈樞·本藏》“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之說,體現了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而五胠穴從腧穴所處位置及名稱上即可一目了然;膈俞穴隸屬八會之一的血會,《臟腑圖點穴法》談到“其經絡與心根的動脈相同,為補心氣,止血的要穴”;而心俞、神堂共用更能增強調心血、補心氣、安心神的功效。清代陳士鐸認為膽氣虛怯或膽虛邪侵所致之不寐,系因膽屬少陽,其經在半表半里之間,為心腎交接之會,膽病而致心腎交接無由,以致不寐。陰陽水火之升降交濟,全賴中樞之運,胃為中樞,但又需肝木左升,膽木右降之配合,以胃與肝膽為陰陽水火交濟之樞。與中脘之俞募相配實乃樞紐之作。此外,膈俞、膽俞之組合更是古代著名灸法配伍內容,具有補虛羸、定神志、安魂魄的作用。②中脘、天樞、神闕、關元。本組腧穴加之足三里與三陰交旨在鞏固先、后天之根本,保障升降之和諧。用意有三:氣血的有效化生是調節神志之必備的物質基礎;升降活動是調節臟腑平衡的重要方式;調治肝脾腎是治神的重要手段。③足三里、三陰交、照海、申脈。營衛陰陽學說認為,衛氣晝行于陽經,從足太陽經開始,陽蹻脈為足太陽經之別,此時陽蹻脈氣盛,使人目開而寤;衛氣夜行于陰經,從足少陰經開始,陰蹻脈為足少陰經之別,此時陰蹻脈氣盛,使人目合而寐。故選擇陰陽二氣之出入交會處申脈、照海予以調節。④印堂、后頂、風池,三穴是應腦髓學說的配伍。⑤十二經首尾諸穴。亦稱“大接經法”,即按照十二經氣血流注次序,始于手太陰經之少商,至足厥陰經之期門終,是調節營衛,平衡氣血陰陽的基本處方。
趙師認為脾胃升降作用正常,能夠斡旋臟腑,調節氣機平衡,而五臟所藏之神亦均依賴于脾胃升降作用,以達到五志之間相互和諧。故針灸施術一般從脘腹部腧穴開始,依次為頭面、頸項、四肢,最后腰背,治療全程約45~60分鐘。無論任何臟腑的偏失,腹部腧穴除神闕外盡取,先在諸穴進行點按推揉,務必使腑氣通泰,方可下針,直刺施術令沉脹,后捻轉、刮、盤為主。神闕穴則采用隔鹽艾炷灸法或藥物貼敷法。對入眠困難,輾轉反復者可順任脈向下斜刺巨闕或鳩尾穴,施以刮捻震顫術。趙師認為印堂為鎮靜安神第一穴,但要取得佳效尚需具備兩個條件:一則針刺前用指端在腧穴表面皮膚進行點打,令患者精神放松,皮膚潮紅;其次,針刺方式一般采用短刺至骨或向山根、攢竹、魚腰透刺,行刮顫術,對入睡困難,反復覺醒,醒后復眠難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后頂穴以指按壓后的沉脹感強于百會穴,老師常于矢狀縫間仔細推循凹陷處并以指端刺激,令產生較為強烈的感覺后方定穴進行短刺,對夢多紛擾者可加刺四神聰穴,刺法如后頂穴。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0~1.5寸,小幅度提插,捻轉。易早寤者可不留針,神闕、關元加倍溫灸。趙師常將督脈、足太陽經背腰段線作為內科疾病治療的基本取穴區域,針灸施術前均予循攝推摩,以激發陽氣,調理臟腑氣機,為針灸的效應保障提供積極的預刺激。背部的五臟俞、膈俞一般采用直刺法、斜刺法或透刺法,五胠穴則以平刺為主。背部腧穴的選擇可根據辨證和觸診的結果而定,不可盡取。上背部及肩胛區域若有紅絲赤縷者可視之浮潛,點刺出血,不必擠壓,任其自凝。照海、申脈穴的取法較教材略下1寸許,毫針直刺達骨即可。“大接經法”的施術可參照《針灸秘驗》,一般用鍉針、平頭火針按壓或手指點掐,主要用于調和營衛,或者在調節臟腑陰陽氣血久治不效時,通過調節經絡平衡對臟腑產生積極的鼓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