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源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中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20
陳意主任中醫師是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內科臨床五十余年,精于中醫典籍,用藥靈活,療效顯著,治療疑難雜癥具有獨到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多年,現茲選陳意主任運用犀角地黃湯(其中犀角以水牛角代替)加減治療難治性皮膚病驗案三則,以饗同道。
王某,女,58歲。2017年11月4日初診。自述半年前口唇周圍皮膚出現1片白斑,日漸擴大至兩側面頰及頸部皮膚,白斑常有泛紅,周圍有明顯的色素沉著。平日煩躁易怒,偶有潮熱,口苦,面色萎黃,二便調,舌紅、苔黃,脈弦數。證屬肝郁化熱,氣血失和,肌膚失養。治擬清熱涼血,祛風除斑。方選犀角地黃湯加祛風涼血藥。組方:蜈蚣2條,蟬蛻3g,黃連、烏梢蛇各6g,防風、當歸、焦梔子各10g,知母、黃柏、地骨皮、生地、丹皮、赤芍、黃芩、僵蠶各12g,水牛角、丹參各15g。14劑。水煎服。二診頸部及兩頰白斑明顯消褪,仍有潮熱,口苦,舌脈同前,前方加秦艽9g,荊芥10g,制何首烏12g,去丹參、焦梔子、地骨皮。14劑。水煎服。三診頸部及兩頰白斑已消褪,右側口唇周邊白斑縮小,潮熱口苦明顯好轉,舌紅、苔薄白,脈弦。前方加川芎12g,丹參15g,去秦艽、制何首烏。后隨訪患者予當地復方1月余,臉面部白斑基本消褪。
陳師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基礎上,認為本病多因風熱伏留于腠理,或肝氣郁結,肝郁化熱等原因引起氣血失和,肌膚失養所致。以犀角地黃湯加祛風涼血藥治療白癜風的熱癥能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
許某,女,31歲。2017年5月就診。患者近期在美容院做祛斑美容治療,近1個月顏面部反復出現片狀紅斑伴瘙癢刺痛,皮損分布于整個面部、額部和口周皮膚。予西藥地氯雷他定片口服、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局部外用治療療效欠佳。診見面頰部皮膚潮紅,片狀皮疹分布于整個面部、額部和口周皮膚,自覺灼熱,瘙癢,皮膚干燥可見細碎脫屑,舌質紅、苔黃,脈數。中醫診斷:藥毒,證屬:風盛血熱證,治以:清熱涼血,疏風止癢。方選:犀角地黃湯加祛風涼血藥。藥用蜈蚣2條,全蝎、黃連、蛇蛻各6g,防風10g,丹皮、赤芍、僵蠶、金銀花、連翹、黃芩、生地、白鮮皮、香附各12g,水牛角、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7劑。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用。二診皮膚灼熱感減輕,面頰部皮膚潮紅明顯減少,水腫消退,伴微癢,更衣二三日一行,舌脈同前,原方加厚樸、枳實、制軍各12g,去蜈蚣、全蝎、香附,繼續服用14劑,皮損消失。
本病由于藥毒壅滯于皮毛肌膚,郁久化熱,熱毒蘊滯,熱盛傷津,血燥生風,膚失濡養所致。方中水牛角清熱涼血,生地清熱涼血滋陰,赤芍、丹皮涼血活血散瘀,取“血行風自滅”之意。與清熱瀉火,祛風止癢之藥物合方化裁治療頑固性皮炎的風熱證有其獨特療效。
許某,男,14歲。2017年5月24日初診。患痤瘡2年余,滿布于顏面、后背,表現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有灼熱感,伴有瘢痕及色素沉著。消瘦、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脈滑。此為血熱瘀滯,熱毒蘊結于面部肌膚,發為痤瘡。治擬涼血解毒,活血消腫,清熱疏風。方用犀角地黃湯、五味消毒飲合方化裁。水牛角、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生地、赤芍、丹皮、連翹、野菊花、焦山梔、紫草、香附、姜半夏各12g,桑葉10g。7劑。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用。囑咐患者餐后1小時服藥,溫服,期間有胃脘不適情況可停服中藥一兩天。共服藥6周,痤瘡全部消退,僅留瘢痕及色素沉著。
陳師認為本病多好發于年輕人,主要是由于血熱瘀滯、熱毒蘊結于肌膚所致。方由犀角地黃湯和五味消毒飲合方化裁,其中水牛角、生地清熱涼血,野菊花、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焦山梔、紫草清熱解毒,丹皮、赤芍活血消腫,桑葉疏散頭面風熱,共奏涼血解毒,活血消腫,清熱疏風之功。同時陳師認為,長期運用大劑量苦寒清熱藥易敗胃,故而要注意顧護胃氣,方中加用香附、姜半夏之類的和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