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樂樂 李 晶 楊 丹
(衡水學院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得到迅猛發展,高校數量和在校生人數都得到了空前的增長。我國針對高等教育也一直在進行改革,但在改革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應針對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滿足當前我國在經濟、文化、國防等領域建設中人才的需求。
大多數高校的辦學觀念依舊是注重知識傳授,還停留在理論知識講述層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保守,不太注重實踐活動,學生創新意識欠缺,動手能力不強。舊的教育模式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導致當前教育的“供給”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這需要引起我們對高校教育改革的深思。高校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改革越深入,改革中的細節行為越重要,也只有注重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細節才能深入改革,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新時代的人才[1]。
1.1 教育與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近幾年,關于高職院校生源不足的說法甚囂塵上,甚至從身邊的高職院校老師每年都背負著招生任務也可以看出,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生源不足的真實窘境。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全國范圍內適齡生源減少,高中階段職業中學的招生已經出現力不從心的窘態,這勢必會影響高職院校的招生。同時,高職院校基本都為專科院校,其錄取時間較晚,部分高職院校甚至出現“零投檔”。職業教育的生源不足,日益凸顯出我國教育結構的失衡,但是高職教育一直被定位為“與產業經濟直接相關的教育類型”,社會上需要大量的高職畢業生,但是高職院校都無法保證招生人數,又怎能保證為社會提供足夠多的高質量的高職畢業生呢?這種現象又勢必造成就業的結構性失衡。沒有結構性改革,生源不足將長期影響著廣大高職院校。
1.2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乏。創新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理解理論知識也離不開實踐的鞏固,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更需要進一步提高重視,因此這一環節顯得尤其重要。但是部分高校在思想方面重理論輕實踐,或者提供不了大學生實踐環節,不會針對大學生的真實情況構建科學有效的實踐計劃,合理的培養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很多高校依然比較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驗、實踐過程中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單純的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依然占據著高校教育的主要地位。高校教學脫離社會實踐的傾向十分突出。在校學生幾乎沒有真正實踐過所學專業,更無任何經驗可言,這無疑導致了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乏。單純滿足于學校的書本知識而沒有實踐能力的大學生很難適應社會,而實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質量的高低,而這也正恰恰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
1.3 大學生缺乏職業素養和就業引導。對于大學生來講,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外,同時還需要良好的職業素養。但是現在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職業素養的缺乏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欠缺。
1.4 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不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要。傳統大學教育最大特點是偏重理論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嚴密性,在課程設置上理論教學多于實踐教學、必修課多于選修課,專業設置陳舊,往往還在沿用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創新[2]。對社會需求反應會滯后或者把握不準確,往往是根據現有的師資來培養人才。缺少對社會需求的迎合,導致培養的人才不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要。
2.1 逐漸改變高等教育的教育觀念。逐步促進教育觀念的改變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從國家層次進行統籌,實現高校教育觀念多元化發展,使高校教育和職業教育均衡發展,同時提高職業教育的資源配置,擴大職業高校招生自主權,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宣傳,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社會地位,營造應用型人才與學術性人才同等重要的氛圍。
2.2 增加實踐環節,提高動手能力。堅持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動手實踐為手段,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去培養學生,提倡實施自主式、自發式實踐教學,在實踐過程中著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深化高校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有效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合理科學的減少理論課和必修課的學時,增加實踐課學時。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牢固掌握理論知識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大有裨益的。
2.3 增強職業生涯規劃,培養職業素養。大學生作為準職業人,在校期間實際上就是其職業生涯的準備階段,是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階段。學校應該將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以及實習等安排到教學方案中,并對各個年級的學生有一定學分要求,旨在讓大學生能夠得到合理科學的就業指導,為日后就業能夠有系統的規劃做準備,并且順利完成從大學生到社會職業者平穩過渡。加強職業選擇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
2.4 轉變教育理念,注重技能培養。進一步推動高校教育改革,轉變高校教育理念,開拓思路,在教授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更加注重個人技能的培養。首先適當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增加互動、討論,課下結組、多人合作。給學生指定相關課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施,最終解決問題。為了適應新的課程理念,使學生真正學會探究性的學習,教師要精心設計一組典型案例、問題及圖片文字資料,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層層探索,從而訓練學生學會以研究的方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堅持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并舉,推行應用型人才“雙證”就業機制。增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學以致用,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結合社會需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全方位人才。
我國高等教育的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圍繞著這一方針政策,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完善之前的教育模式,扭轉教育思路,更新教育方法,為培養適合新時代發展的優秀大學生,每一所高校都必須要認真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