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越敏 沈欽榮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沈欽榮系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深入研究張景岳“陽非有余,陰常不足”的思想多年,臨證擅用“真陰為本”思想治療筋骨病。現將沈師運用張氏這一學術思想治療該病的經驗整理總結如下。
張景岳《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謂:“所謂真陰之臟者,凡五臟五液,各有所生,是五臟本皆屬陰也。然經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歸乎精,而五精皆統于腎,腎有精室,是曰命門,為天一所居,即真陰之腑。”即腎為真陰之臟,命門為真陰之腑。沈師認為,真陰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但卻處于“陰常不足”的狀態,正如《真陰論》中謂“凡陰氣本無有余,陰病惟皆不足。”若真陰虧耗,難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則易致病。
《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中提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沈師認為,景岳陰陽互生、陽中求陰的理論,直接體現在補腎滋陰經典方劑左歸丸的組方上。景岳“真陰為本”思想從五臟根源、人體先天的角度出發,探求生理功能下降、疾病產生的根源。故治療時必須“陽中求陰”,這種為我們臨床治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導思想。
《景岳全書·雜證謨·虛損》中言“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沈師認為,景岳之陰虛即精虛,精虛則氣無所依,氣無所依則生化之機滅,而人之外在形肉皆由內在陰精所生,人之外在形體受損,其根本原因在于人體內在真陰虧虛。骨的充養和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有賴于腎中精氣的充盛,腎精虧虛,骨失所養。又“乙癸同源”,肝之陰血得腎陰之滋養,肝在體合筋,故筋骨之病,皆因肝腎不足。結合景岳真陰之臟為腎的理論,沈師認為筋骨之病,其根在真陰虧虛。正如《景岳全書·雜證謨·風痹》中所載“然則諸痹者,皆在陰分,亦總由真陰衰弱,精血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若過用風濕痰滯等藥而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沈師師法景岳,認為筋骨病患者的根源在于真陰匱乏,治療上必須填補真陰,肝腎同補。
《景岳全書·傳忠錄·論治篇》中云:“故凡施治之要,必須精一不雜,斯為至善。與其制補以消,孰若少用純補以漸而進之為愈也;與其制攻以補,孰若微用純攻而再之為愈也。……若用治不精,則補不可以治虛,攻不可以去實,鮮有不誤人者矣。”景岳滋補真陰,主張純補,反對淡滲利濕。他在《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陰論》中提到“仲景八味丸,即益火之劑也;錢氏六味丸,即壯水之劑也。每以濟人,多收奇效,誠然善矣;第真陰既虛,則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澤瀉,滲利太過,即仲景《金匱》亦為利水而設,雖曰于大補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免減去補力,而奏功為難矣。”可見景岳組方藥精功專,有的放矢,只求一擊即中。
沈師認為,補益真陰最具代表性的方劑,就是左歸丸。其方中以龜甲膠、鹿角膠,血肉有情之品培補人之精血;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補腎之陰精;佐以菟絲子溫陽補腎,于陽中求陰,以增生化之力。徐大椿在《醫略六書·雜病證治》中評價此配伍時說:“然甘平之劑,不得陽生之力,而真陰之枯稿者,何以遽能充足乎?”沈師運用左歸丸治療多種筋骨病,峻補真陰,充養先天,滋水之源,外癥得愈。
案1:金某某,男,70歲。2017年7月25日初診。患者2年余前無故出現背部麻木不適,伴有耳鳴陣作,夜寐早醒,無明顯心煩懊惱,胃納及二便均可,舌淡紅、苔薄微膩,雙側脈細左尺弱。中醫診斷:痹證,證型為真陰不足。治擬峻補真陰。處方:熟地、山藥、醋龜甲(先煎)各12g,山茱萸、枸杞子、菟絲子(包煎)、制遠志肉各6g,鹿角片(先煎)2g,懷牛膝、炒蒺藜各9g,葛根、酸棗仁各10g。5劑。8月1日二診:患者自訴背部麻木不適感減輕,服藥期間耳鳴未作,但夜寐早醒改善不明顯。再察舌脈,舌淡紅、苔薄,雙側脈細左尺偏弱。藥已奏效,真陰有增,效不更方,予前方增制遠志肉至9g,酸棗仁至15g,余藥不變,再進5劑。8月7日三診,背部麻木不適已基本消失,耳鳴亦未發作,睡眠較前轉安,早醒次數有所減少。考慮古稀之年,真陰耗損,續進原方5劑鞏固善后。
案2:何某某,女,17歲。2018年1月12日初診。患者半個月前無故出現雙膝關節、雙踝關節疼痛,平素月經先期7~10天,月經量多夾塊,大便稍偏干,末次月經2017年12月23日,舌紅、苔根膩,雙側脈細尺弱。中醫診斷:痹證,證型為真陰虧虛、陰損及陽。治擬峻補真陰、陰陽同調。處方:熟地、山藥各15g,山茱萸、懷牛膝、川牛膝、炙甘草各9g,枸杞子、菟絲子(包煎)各10g,鹿角片(先煎)4g,醋龜甲(先煎)12g。7劑。1月20日二診,患者反饋服藥后雙膝關節、雙踝關節疼痛減輕,月經當日已至,本次月經僅提前3天,但月經量仍較多,并夾有血塊。復察舌脈,舌紅、苔薄,雙側脈細尺偏弱。月經量多夾塊,予前方加花蕊石15g,以化瘀止血,余藥同前,續進7劑。1月28日三診,患者藥后雙膝關節、雙踝關節疼痛已基本消失,舌色轉淡紅,苔薄白,雙側脈細尺部較前變強。續用上方加減鞏固10劑,3個月后回訪,雙膝關節、雙踝關節疼痛未復作,月經已基本正常。
按:針對上述2個案例,沈師認為,無論是“背部麻木不適”還是“雙膝關節、雙踝關節疼痛”,都屬于筋骨病,即景岳所說的“形質損傷”,根源均在真陰虧虛,治當從腎而論。“腎開竅于耳”“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予填補真陰、滋腎益精、兼顧陰陽之后,患者不論是耳鳴,還是月經先期量多夾塊,都得到了明顯好轉,十分契合左歸丸“血不歸原、眼花耳聾、腰酸腿軟”的主治。兩案年齡不同,主訴不同,伴隨癥狀各異,但根本問題都在于真陰虧損,二者都用左歸丸加減治療,且療效理想。不僅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治療思想,更提示我們左歸丸在臨床上應用的范圍是十分廣的。其次,沈師臨證切脈注重雙側尺部,左尺候腎陰,右尺候腎陽,若左尺弱明顯,則予左歸丸,若雙尺均弱,畏寒不甚,則左歸丸中稍增鹿角片等溫陽補腎之品,以求陰陽雙補。同時,將左歸丸以“湯”易“丸”,取“湯者蕩也,丸者緩也”之意,峻補真陰,速見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