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郯城縣楊集鎮黨委?李井水
山東省郯城縣15000余名農民在當地農商行的扶持下,緊緊抓住當地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的優勢,編織草繩、草苫、草袋、草鞋、草帽等,既改善了環境,又擴寬了增收之路,在農作物秸稈里做出了致富大文章。馬頭鎮有7個村的近3000個農戶在農商行的扶持下搞起了秸稈編織項目,他們把小麥秸稈加工成半成品,收購戶再把半成品加工成成品銷售出去。該鎮每年可編織200多萬套秸稈制品,僅寵物窩一項就有蒙古包、橋洞、小房子等十幾個品種,產品除了賣到國內的大中城市以外,有近80%出口到國外。楊集鎮、泉源鄉、廟山鎮等鄉鎮60多個床墊加工大戶抓住廣大消費者崇尚綠色、環保、健康生活理念的特點,在農商行的扶持下加工制作小麥秸稈床墊,既消化了當地豐富的麥秸資源,帶動了農民增收,也實現了加工增值。“真沒想到,以前當作柴禾燒的廢物,如今通過開發利用也身價倍增起來,成了俺們的寶貝疙瘩,讓俺們嘗到了甜頭。”談及秸稈轉化增值的事,楊集鎮床墊制作大戶劉老板喜上眉梢,“別看秸稈不起眼,利用起來一樣值大錢,創效益,俺一年光銷售麥秸床墊就達3000多床,創收10多萬元”。郯城恒豐農機合作社在當地農商行的扶持下,投資100余萬元建設了1.3公頃的秸稈收儲中心,以每噸220元的價格,與山東蘭創集團、泉林紙業簽訂了秸稈回收合同 ,實現了小麥秸稈的回收利用,促進了農戶增收。水稻收割之后,楊集鎮劉灣、房下、房路等村的干部群眾下購置了30余臺稻草編織機械,辦起了稻草加工點,利用稻草編織草苫子,銷往壽光、蒼山等地,一個月下來就可創收2萬多元。
在郯城縣,農作物秸稈之所以變廢為寶,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有利因素:
一是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過去,由于經濟收入狀況等方面的因素,麥草、麥秸、棉稈和部分玉米果穗穗軸大多被農戶用于生火做飯及冬季燒炕取暖,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村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用煤用電比例上升,秸稈做燃料的比例大大下降,在農村呈現了豐富的秸稈資源。
二是投入少、成本低,回報多、效益高。一般667平方米稻田可產500千克稻草,頂多值200~300元,如果加工成稻草苫、草袋、草繩等草制品,可增值1500元左右,而當地農作物資源十分豐富,加工業戶可就地取材,解決了因原材料購置、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投入。
三是秸稈制品綠色、環保,倍受青睞,產品供不應求。隨著低碳、綠色、健康生活理念的逐步深入,稻草、麥草編織品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四是農村商業銀行扶持力度大。當地農村商業銀行堅持“放水養魚”經營策略,簡化信貸持續,降低信貸門檻,為農戶提供周到、便捷、優質的信貸服務,充分調動了農戶從事稻草編織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