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肖法新
青島市即墨區丁字灣畔的田橫鎮河東村,一所掛著“青島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民田間學校’”牌子的木屋內,來自附近村子的十幾位農民,正在向青島薯之戀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技術人員了解紅薯種苗二次脫毒和平植技術,為紅薯種植做準備。
“我們老習慣是斜插法,結的果實多是‘爺孫組合’,大小不一。現在用水平栽法,結的果實是‘多胞胎組合’,大小勻稱,商品率就高了。”40歲的田橫鎮王哥莊村村民于垂旭深有感觸地說。他2018年辭去了遠洋運輸公司跑船的工作,回到老家種起了地瓜。
即墨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梅亦兵介紹,即墨區不少耕地屬臨海丘陵地帶,氣候、水分、土壤等條件都很適合種植地瓜。然而,此前,由于銷路不暢,加上品種老化,產業逐漸萎縮。
變局發生在最近幾年。2015年,青島薯之戀甘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在丁字灣畔成立,開始以“有機農產品”的高標準種植地瓜。
“薯之戀”理事長劉君芳介紹,合作社引導農戶實行土地休耕,每年用黃腐酸鉀有機肥“養地”,不斷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青島等地的農科院、農業院校合作研發地瓜新品種,并從日本等地引進新品種,開展地瓜種苗脫毒培育技術,解決地瓜多筋、木質化等品質退化問題,增強其糖度等指標。種植過程中,開展種苗二次脫毒;使用平植法,控制植株數和結果數,并輔以“蛤蜊竹粉”和“蒜皮粉”兩種自創的、擁有專利的有機肥,提升地瓜形狀和口感。利用電商渠道解決銷售后顧之憂,每千克售價14~24元,還供不應求。目前,合作社自有基地20公頃,帶動農民簽約種植133公頃,帶動農戶每667平方米增收2000元至3000元。
“我們這一帶養殖水面很大,以前哪知道蛤蜊還有這個用處啊!”70歲的田橫鎮雄崖所村村民陸宗起說。當地企業和農民 “眼前一亮”,紛紛效仿或加入合作社。
同時,當地一些企業開始考慮延長地瓜產業鏈。比如開發“冰薯”——在產地烤熟后用零下48攝氏度低溫速凍、保持原味,再用零下18攝氏度的冷鏈發送,解決此前生薯保存以及運輸過程中變質、損耗等問題。又如,研發利用地瓜提取色素、釀酒等精深加工產品。
“原來種瓜不易、賣瓜更難,很多當了飼料用。現在是‘翻身’了!”梅亦兵說。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精致農業正讓越來越多傳統農產品煥發新生機。“只要新農人眼界放寬,用心提升農產品品質,傳統的農產品也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