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榮
(中共宿州市委黨校 安徽 宿州 234000)
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僅是解決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強國的需要。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包括農民經濟主體性、社會主體性和政治主體性,因為農民是鄉村振興最大的獲益者,也是農業農村改革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得益于當年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農村改革在全國迅速成功展開。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人口大國,專家預測,即使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達到70%,仍將有4.5億農村人口[1]。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要凝聚廣大農民的智慧,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1.1 參與度不高。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各省市特別是農業大省市都相繼出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各級政府在脫貧攻堅、環境整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投入許多項目和資金,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但是老百姓卻反映平淡,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不高,出現鄉村振興上頭熱、下頭冷的局面,各級政府對鄉村振興部署較多,下放文件也較多,而實際落實較少,鄉村振興僅停留在涂墻、蓋房、建廣場階段。在當下中國的一些欠發達農村地區,以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邊緣化為代表的“新三農問題”突出[2],留在鄉村就業的農民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扶持、引導和培訓,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精神和宏觀政策缺乏了解,市場開放條件下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意愿下降,農村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境,農業農村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外出務工成為農民的職業首選。據統計,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617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占比已超過50%。鄉村振興存在基層政府熱情高漲、工商企業一哄而上,鄉村本土“原住民”左右觀望的局面。
1.2 參與人才較少。鄉村振興需要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人力資源,更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城鎮化高速發展導致生產要素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導致農村人才荒蕪,農民工對于城市的發展功不可沒。國家統計局發布了 《2017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7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 652萬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占全國農民工總量的50.5%。與“農一代”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生活方式、鄉土觀念發生變化,前者以“孤身”進城、個體化遷移為主,與鄉村保持著水乳交融的關系,“農閑進城務工、農忙返鄉務農”是常態,“城里賺錢、村里蓋房”是他們的普遍取向,后者更多是“攜妻帶子”式的舉家流動、遷徙,離土出村不回村,89.4%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會農活[3],鄉土觀念淡薄,回鄉意愿不強,更期望能在城市落腳定居。由于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我國鄉村整體處于人口凈流出狀態,鄉村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嚴重失衡,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兒童,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進程[4]。農民主體性構建的關鍵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鄉村振興。
1.3 農民的參與權受限。鄉村發展環境受限,尤其是欠發達地區鄉村資金、人才、產業缺乏,在鄉村建設和農業經營中,基于小農經營和國際國內農產品大市場矛盾,面對鄉鎮政府、村組織的強勢推動和干預,分散經營的農民不想參與、不能參與,只把農村農業作為最后的屏障。一方面,農民的平等權受限,家庭聯產承包制后,農民成為分散經營的個體,無論是鄉村規劃、發展集體經濟,還是土地征遷或流轉,個體村民面對村及村集體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少話語權,無法獲得平等協商的權利,包括決策權、談判權和交易權,使農民創造性被抑制,個體村民被邊緣化和孤立化。另一方面,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等、靠、要”思想,諸多事情依賴政府,而部分基層干部為了突出政績和評比,過多包辦和行政命令也限制了農民的參與權,很多農村改革依靠自上而下推動,農民的創造性不足或被動參與,往往是“政府拼命干,民眾一邊看”。
1.4 參與能力不足。因分散經營的村民個體文化差異較大、流動性強和能力不足,影響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的發揮。首先,農民文化程度低導致其自身能力不足,如資本積累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市場競爭能力、資源利用能力和經濟合作能力等。據統計,目前務農人員小學和初中學歷的占70%~80%,高中學歷的占10%。其次,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管理體制待完善,農民培訓不到位。政府的培訓項目效率不高、內容針對性不強、規模小、經費不足、監管不到位,企業參與不積極,農民工積極性不高,培訓機構不規范、套用國家培訓經費、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工教育體系不完善等[5]。第三,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鄉村固有的農業經營碎片化、居住格局分散化,專業組織、行業協會規模小、數量少。截止2017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201.7萬家,但是,由農民自發成立、實行民主管理、真正能夠代表農民利益的合作社仍然不多,功能也相對薄弱[6],多數農民是處于無組織化、弱組織化、被組織化,應對新時代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能力不足。鄉村治理的弱化致使農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依據上級安排被動參與,如當前推動的“三變改革”,許多地方由村組織按上級硬性數字指標協調推動,如果操作不當,會削弱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變成農業產業化鏈條的產業工人,甚至成為企業的附屬,難以分享農村改革紅利。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民的積極參與,構建農民主體性就是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而不是農業農村改革的旁觀者,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和治理主體作用。只有讓農民來經營農地,才能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尊重農民的意愿,才能更好地保護鄉村村落和傳承優秀鄉村文化[7]。因為只有農民最珍惜和熟悉土地,與農業農村有割不斷的血脈。
2.1 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連續出臺關于促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文件,但是農民了解支農惠農相關精神的途徑、內容較少,參與熱情不高,因此,要發揮鄉村振興中農民的主體性,凝聚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一是各級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發展規劃等,讓農民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總方針、總要求,了解鄉村振興的人財物等制度保障,了解國家對“三農”扶持力度和振興鄉村的堅定決心,深切感受鄉村振興給自己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激發農民思想上重視、實踐上參與。二是重塑農民鄉村振興的信心。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庸,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天地,未來農業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仍然是農民,因為農民對鄉土最熟悉、最有感情,就像費孝通先生所說,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終極價值就是讓億萬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民主體性構建就是讓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提高農民的參與度,積極引導民眾參與決策、監督決策、評價決策,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2 賦予和保障農民各項權利。農民主體性缺失,其原因在于農民各項權利沒有保障,包括財產權、經營權、參與權和發展權等,政府的干預過多和農民在發展中的弱勢,限制了農民的發展能力。農民主體性構建首要的是賦予和保障農民各項權利,給農民以公平、公正的國民待遇。第一,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和經營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健全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制度,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堅持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條件[8],確保農民對承包地和宅基地真正權利。第二,保障農民的參與權和決策權。鄉村振興規劃、產業發展、農村改革等凡是涉及農民利益的,都離不開村民的參與,改變由政府和其他部門代替村民決策甚至包辦的發展方式,保障村民對發展的決策權和自主權。政府在制度改革、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市場監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市場不可替代的,但政府的作用邊界必須有所限制,絕不能大包大攬、包辦代替,特別是不能以超強的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和分配資源的方式推進鄉村振興[9]。第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格局。鄉村治理有其獨有的鄉土特點,發揮農民政治主體性,強化鄉村治理中農民主動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文明理性的參與行為;完善村民自治,創新治理方式,建立科學、嚴密的權力監督和約束機制,有效抵御基層政府和組織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侵害,防止小官大貪,給農民充分的話語權;建立體現新時代特點的鄉規民約,使其接地氣、不流于形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使鄉村變成有產業、有“顏值”,有鄉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園。
2.3 創新鄉村人才工作機制,提升農民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發揮農民主體性最重要的是把農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把提高農民素質、培育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第一,選好村黨支部書記帶頭人,村支部書記不僅是致富能人、經濟強人,而且是政治上的明白人。作為戰斗堡壘的基層黨支部是鄉村振興最有力推動者,要發揮其農民主體代言人和領路人的作用,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一項長期發展戰略,不能搞運動式發展,必須要系統的思維,自下而上推動鄉村振興。第二,大力培育鄉土人才,發揮鄉村能工巧匠的作用。重點培養鄉村專業技術人才、新型職業農民、新農人、鄉村工匠等鄉村振興稀缺人才,因為鄉土人才不僅懂農業農村,而且對家鄉有歸屬感,能長期扎根農村。把鄉土人才納入縣級人力資源培訓計劃,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培養、技能培訓,完善農民工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和培訓機制,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換,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第三,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要打好“鄉情牌”,以鄉愁為切入點,念好“招才經”,鼓勵支持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科技人員和退役軍人回鄉創業;創新農村人才管理機制,讓更多年輕干部到農村一線鍛煉,擔任鄉村領導職務;加大大學生村干部的招聘力度,引導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制定人才、財稅等優惠政策,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
2.4 培育以農民利益為主導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鄉村振興中農民主體性缺失在于分散經營導致的農戶話語權缺失,面對國內國際大市場,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風險更大,部分鄉村無產業、無組織、無能人帶動。當前,耕地規模在10畝以下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的79.6%,10~30畝的農戶占10.3%,30畝以上的農戶僅占10%左右,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在農村作為,就必須使務農年純收入高于外出務工收入,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以農業為基礎,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構建“合作社+農戶+休閑農莊”、“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好各類農業企業和涉農組織對農民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分類加入各種組織發揮主體作用。二是因地制宜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基礎,立足資源稟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民俗風情,打造特色品牌,扶持建立一批與農業產業融合的主導產業,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產業;開發農業多功能,如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文化體驗、餐飲民俗等新型產業,構建鄉村產業鏈條;利用互聯網平臺,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和共享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就業。三是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繁榮鄉村經濟,尤其是發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發展農村電商,打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助推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
2.5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讓農民看到希望和奔頭。農民主體性構建關鍵是讓鄉村吸引人、留住人,讓鄉村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向往地。首先,要繼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其次,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安全、交通運輸、農田水利、物流配送、寬帶網絡等配套,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創造環境,讓新農人想創業、能創業,愿意扎根鄉村。第三,保障和改善鄉村民生,維護農民的發展權。強化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如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加大對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當然民生建設不能脫離實際求多求快、求大求全,要考慮區域差距和差異的現實約束,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