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紅
(任丘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任丘 062550)
小麥生長期間,經過全體科技人員的努力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配合,通過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及時防治病蟲害和預防干熱風危害,把影響小麥生長的不利因素降到了最低程度,2018~2019年度,任丘市小麥栽培面積33萬畝,單產434.6 kg,比上年增產15.7%。總的來看,要想實現小麥高產,在小麥生產過程中應該重點推廣應用以下技術:
高產麥田在冬灌墑情好的基礎上,推遲春季灌溉時間,不澆返青起身水,推遲到拔節期再澆水,平均畝減少灌溉1次以上,畝節水50 m3。
近幾年,隨著秸稈還田量的增加,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了有機質,任丘市耕地地力不斷提高,對于高產田采用小麥氮肥后移栽培技術,有利于提高單產,生產中改變傳統的施肥方式,把氮肥底施比例由60%~70%減少為30%~40%,春季追肥比例增加到60%~70%,并將追施氮肥的時間適當向后推遲,后移至拔節期(4月中旬),對于土壤肥力高、又種植了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這樣的麥田追肥時間可以移至拔節期至旗葉露尖時。此項技術適用于高產麥田,對于晚播苗弱,群體不足的麥田不宜采用。
可為夏玉米直播和晚收騰出時間,起到防止小麥冬前旺長、增強小麥抗性、減少凍害、培育小麥冬前最佳群體、增加小麥產量的作用。
一是選取優良品種是獲得高產的基礎,必須選用綜合抗逆性強、適合本地生產的高產優質良種;二是提高播種質量,一定要用種衣劑包衣或藥劑拌種,預防地下害蟲及土傳病害的發生;三是適期播種,掌握在10月8~20日較為適宜;四是合理施肥,全生育期畝施純氮17 kg、五氧化二磷10 kg、氧化鉀8 kg;五是科學運籌肥水,適時冬灌,在返青期、起身期不進行肥水管理,只進行鋤劃,以增溫保墑,重施拔節肥水,在小麥開花后10 d左右澆好灌漿水。
采取“一噴三防”技術,在小麥灌漿期復合配藥,防病防蟲防干熱風,尤其后期葉面噴肥,能延緩葉片衰老,提高光合能力,一般可提高千粒重2 g左右。
6.1 麥田雜草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種類主要有播娘蒿、薺菜、麥瓶草、萹蓄等,禾本科雜草主要以雀麥為主,將嚴重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因此望廣大農民朋友進行有效防治。
6.2 防治方法。①人工拔除:對于雜草發生較輕的麥田,尤其是禾本科雜草應采取人工拔除措施。②化學防治:畝用72%的2,4-D丁酯乳油40~50 ml,兌水30~40 kg,均勻噴霧。苯磺隆:每畝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0 g,兌水30 kg噴霧。可與2,4-D丁酯混用,以擴大殺草譜,提高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