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勇 陳國祝
(永勝縣濤源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云南 永勝 674200)
麗江市永勝縣濤源鎮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土地資源豐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丘連綿,形成河谷壩區、半山區、山區居住生活環境。全鎮轄13個村民委員會,127個村民小組,10 469戶,38 727人,幅員面積442.4 km2,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優越的光熱資源。氣候干燥、少雨,年平均溫度20.6℃,年平均降雨量629.7 mm,無霜期350 d,年日照時數2 763 h,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屬高原河谷燥熱山地季風氣候,光照時間長,降雨量少,十年九旱,年年抗旱成了常態。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高粱、雜豆。主要經濟作物有軟籽石榴、褚橙、沃柑、龍眼、甘蔗、烤煙、冬早蔬菜、花生、紅花、大蒜等。在金沙江中游“一庫八級”水電站建設中,濤源鎮涉及金安橋、龍開口、魯地拉3個梯級電站,是魯地拉水電站的主淹沒區,移民搬遷安置后形成了堡子坪、金江坪、校場梁子3個集鎮安置點,和粑粑坪、茅坪、小官莊、梨樹坪、太極、河灣、下甘村、金移村、五點燈9個安置點,共有移民5 113戶,16 593人,是麗江市的水電移民大鎮。
受季風氣候和歷史上亂砍濫伐樹木因素的影響,濤源鎮境內森林覆蓋率極低,自本世紀初以來,降雨量一年比一年少,山泉水已經干涸,干旱十分嚴重,十年九旱,年年抗旱成了常態。金沙江自北向東南方向流經濤源鎮110 km,形成江兩岸臺地,濤源鎮127個村小組分布在這些江邊臺地,由于山泉水干涸,灌溉用水均需從金沙江提取,水從低處走,土地在高處。近年來,魯地拉水電站的建成,金沙江水位上升,通過政府引導和投資建設,建起了50多座大小提灌站,用于灌溉土地,發展生產。到目前為止,種植軟籽石榴1.2萬畝,沃柑1.5萬畝,玉米0.5萬畝,水稻1 000畝,其他農作物5 000畝,獲得了較好收益。但是濤源鎮仍有10萬多畝土地因沒有水灌溉,無法種植,靠降雨才能種植。降雨量大的年份,收成就好,降雨量較少的年份,基本沒有收成,嚴重制約著農民群眾增產增收。即使已經種植的軟籽石榴、沃柑、玉米、水稻等,也是靠近金沙江邊,有提灌站供水的地方,由于干旱,用水量大,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投入高,產出低。每年政府部門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抗旱救災保民生、保生產,政府為此付出較大的行政成本。
濤源鎮農民群眾在長年累月的抗旱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同時,每年對濤源的降雨有初步判斷,然后根據降雨的早晚和降雨量的多少來種植不同的農作物。近5年來,由于提灌站的建成和滴灌技術的運用,抗旱發展生產的水平提高很快,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3.1 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建設1座提灌站,根據裝機容量的大小,動轍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根據輸水管道架設的距離,成本還會增加,每次用水的電費、管理費等也是不小的開支。同時,安裝水肥一體化的滴灌系統,成本較高。
3.2 對水肥一體化滴灌的認識和運用水平較低。通過近年來發展軟籽石榴和沃柑種植,采用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農民群眾看到了這項技術的好處和效益,但對該技術的認識和運用水平較低,種植高收益的果樹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種植收益一般的作物,成本和產出不成比例,效益較低,面臨著兩難的處境。
3.3 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過程中,材料的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水肥一體化滴灌材料質量較差,時常有坑農事件發生,材料用不了多久就出現損壞,只得再次購買安裝。
3.4 水肥一體化配套設施建設不足。現有水池等設施多數是農民群眾自發修建的,供應自家的農作物,誰家有條件和實力,誰家就能建設這樣的水池設施,與全鎮普遍干旱,需要大面積抗旱的現狀不相適應。
4.1 堅持政府引導,國家政策扶持。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一次性投入較大,見效快、效益期長,很值得推廣。但是,濤源鎮農民家庭條件,特別是半山區和山區農民家庭的經濟條件有限,無法承受初次投資費用。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在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的配套共用設施建設上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需要建設配套的提灌站、蓄水池、滴灌系統等,每建成1畝的水肥一體化滴灌應用系統,需要投資1 000元,而這樣的投資建設,要新建或擴建提灌站,新建蓄水池等,同時,需給予農民家庭政策資金補助支持,引導他們普遍運用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節約用水,減少成本,減輕因干旱造成的經濟損失。但這些投入對于當地農民來說相對較高,需要政府引導和給予政策資金支持。
4.2 堅持政府資金投向公共抗旱配套設施建設。濤源鎮地處金沙江邊,建設提灌站提水灌溉是根本出路。有的提灌站所覆蓋的土地大水漫灌,水肥一體化滴灌運用較少,水多時,用不完,形成浪費,提灌站使用效益不高。而提灌站沒有覆蓋的地方,干旱較為嚴重。因此,要將提灌站提取的水,大力推廣應用到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更大范圍的覆蓋農民的土地。政府投資建設能夠覆蓋較大范圍耕地的公共大型水池,然后,推廣使用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節約用水,提高產出。在節約用水成本的同時,能夠持續穩定的提高抗旱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4.3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結合濤源實際,因地、因作物、因農民接受程度,逐年投入,穩步推進,合理布局,讓全鎮有土地耕種的地方,都能應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確保擺脫年年抗旱的尷尬局面。
4.4 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群眾都能掌握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政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推廣宣傳力度,召開農民技術培訓會,手把手的教會農民群眾運用這項技術。同時,同步推進配套支持的相關政策措施,最終實現農民群眾家家用上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減輕每年抗旱壓力。
4.5 加大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基礎研究。要與上級或科研單位開展與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相關的研究,探索滴灌施肥條件下的有關技術問題。并依據全鎮地形、土壤墑情等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宜的灌溉施肥制度、設備管理措施和栽培技術建議等。同時,加快對現有的軟籽石榴和沃柑等果園水肥一體化管理方式的研究,以期獲得更好的推廣應用價值。滴灌工程建設中安裝的施肥設備,一般是注入式和壓差式施肥罐,要加大對水溶性肥料的推廣使用,要依據作物的需水、需肥規律和水肥耦合機理,大力引入滴灌水肥一體化專用的液態肥。
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解決好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應用的問題,大力推廣使用水肥一體滴灌系統,從濤源鎮抗旱角度來說,是一個長期有效的抗旱技術措施。推廣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不但可以提高農作物種植的穩定性和產量產值,改變靠天降雨種植的模式,還可以提高土地植被綠化率,將會極大地改善濤源鎮生態環境。因此,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具有較好的抗旱保生產、促發展作用,將會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