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清 李志濤 彭 蕊 王 巖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綠色食品產業是個較為廣義的概念,包括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統稱為“三品”[1]。
1.1 有機食品(Organic Food)。對于有機食品,主要是指按照有機認證標準進行生產和加工,并由有機食品認證組織認證并頒發證書的食品及農產品,其品類主要包括糧食、果蔬、奶制品、畜禽產品、蜂蜜、水產品、調味品等。在國內有機食品認證機構是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總體來說有機食品更加注重生態的友好和環境的保護。
1.2 綠色食品(Green Food)。綠色食品這個概念最早由我國提出,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循綠色食品系列標準,限制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并通過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食品。為了突顯此類食品來源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故冠之以“綠色”之名。自1996年起,在申報審批過程中將綠色食品分為AA級和A級,這主要是為了更好的適應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也為了更好的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之中。A級和AA級綠色食品的產地生態環境質量需符合規定標準,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中可限量使用而AA級綠色食品不得使用任何有害的化學合成物質,生產和加工過程符合特定的操作規程,經檢測檢驗產品質量和包裝符合特定標準,并經由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或A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
1.3 無公害食品。無公害食品是指環境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生產過程符合食品質量標準和規范,有毒有害物質控制在允許安全范圍內,符合無公害農產品標準的食品,或以此為主要原料并按照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要求進行初加工的食品。相對來說無公害食品的標準要求不多,其更加關注的是產品的安全質量,更適合當前我國農業和社會發展的水平,更能適應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對于多數生產者來說,達到這一標準并不難。
1.4 三者區別和聯系。以上三種食品標準均代表著安全、生態、衛生,三種食品認證均遵從企業意愿,并未強制推行認證。但從其定義可知,有機食品的標準更為嚴格,綠色食品次之,無公害食品對產品要求相對較低。從本質上說,無公害食品是綠色食品發展的初級階段,而綠色食品又是普通食品向有機食品過渡的中間產品,有機食品則為質量標準要求更高的綠色食品。從定義來看,有機食品與綠色和無公害食品最明顯的區別是,在整個生產加工過程中,所有人工合成類物質如農藥、化肥、除草劑、合成色素、激素等,有機食品中都不允許使用,而后兩者則可限量使用。因此,有機食品的生產要求要嚴格得多,需要采用對應的替代產品,如微生物菌肥、天然色素等,并建立全新的生產體系。
作為農業資源大省,河北省擁有巨大的農業生產潛力,約有耕地面積9 842.03萬畝,水產養殖面積291萬畝,森林覆蓋率可達31%。河北省的糧食產量位列全國第三,肉類和奶類的供應量位列全國第四和第五位。在果蔬和畜產品領域也擁有很強的生產和銷售能力,其蔬菜的供應位列全國第二,有“京津后菜園”之美稱。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都為本省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河北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擁有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滿足本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2]。
2014年2月,為推進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國家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發展戰略。作為我國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京津冀地區的農業發展也事關全局。《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著力打造都市現代農業區、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區。而京津冀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區的主要承載地就是河北除環京津的27個縣(市、區)以外的其他146個縣(市、區)。通過發展高產高效生態農業,保障區域內優質安全農產品持續穩定供給、農業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實現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綜上,河北作為京津冀主要區域和發展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重點區域,其綠色食品產業將隨之迎來大發展[3]。
我國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始于1990年,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注冊了國家首例質量證明商標,有效結合了質量管理體系審核和標志管理,率先推行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理,即生產過程、包裝標識、貯藏運輸的全程標準化。與此同時,河北省以市場為導向,將發展綠色食品產業與三農經濟工作相結合,充分調動農戶和企業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近年來,河北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迅猛。截至2017年底,河北省已有276家企業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共計生產產品823種。實際監測面積251.51萬畝,產量171.15萬t,產值47.87億元。省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數為64家(其中國家級13家、省級51家),產品數為268種(其中國家級48種、省級220種),分別占總企業數和總產品數的23.18%和32.56%。
獲證的823個產品中,初級產品為83.23%,初加工產品占比13.12%,加工產品僅占6.92%。其主要產品為種植業產品,占比達85.91%,而種植業中蔬菜企業為136家,共生產蔬菜產品541個,其產品數占到了總綠色產品數的半壁江山[4]。
為落實中央關于“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要求,2017年河北省綠色食品辦公室在部分地市和社區開展了一系列綠色食品公益宣傳活動,搶抓機遇,推介優質產品,收到了一定效果,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好評。并在 《河北經濟日報》上開辦了綠色食品專欄,以其為主要陣地專題宣傳綠色食品的基本知識、國家的支持政策及近年來綠色食品的發展成效、經驗和好的做法,進一步提升綠色食品的品牌影響力。
4.1 積極推進綠色金融和金融創新。綠色金融是將綠色發展理念引入金融業內部,使生態環保成為金融活動的核心。綠色食品產業作為重要的環保型產業,其最大特點就是要求生產過程的原生態化。由此看來,綠色食品產業屬于綠色金融的投資范疇,是綠色金融重點支持的行業[5]。綠色食品產業對于推動河北省農業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還要積極推進農村金融創新,設立綠色食品產業化增信基金,全面推廣“政府+銀行+企業+農戶+保險”(政銀企戶保)模式,開展“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引導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
4.2 重點支持綠色食品產業扶貧,扎實開展產業扶貧。聚焦資源、集中力量支持貧困縣做大做強特色綠色食品扶貧產業,著力推動貧困縣綠色食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相關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全力推進環京津貧困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扶貧共同行動。全面落實“五個一”機制,培育壯大一批中小微綠色食品企業。
4.3 推動“互聯網+綠色食品”。加大對綠色食品電商創業園建設的支持力度,開通相關電商網和微信公眾號等。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提質增效,擴大信息消費,著力打造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出口綠色食品企業。推進特色綠色食品產業外貿基地的建設,積極構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布局建設國際綠色食品展銷中心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