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晴張 雷 韓力欣
(1涿州市氣象局 河北 涿州 072750;2蠡縣氣象局 河北 蠡縣 071400)
由于甘薯具有穩產、高產、適應性廣、收益高、抗逆性強、營養豐富等特點,近年在許多縣市農業結構調整中,成為農戶傾向種植的經濟作物之一。
雄縣米家務鄉、米北鄉、雙堂鄉等地是遠近聞名的甘薯種植基地,經過調查發現該鄉鎮村民90%以上都種植甘薯,種植面積不僅集中在雄縣北部,并迅速向東南擴展,種植面積5萬~6萬畝,而且到固安、霸州、高碑店等周邊地區進行承包種植約4萬畝,共計種植面積約10萬畝。秋季甘薯收獲后一般運往北京、天津等地銷售,或地窖貯藏后再銷往外地。此外,外地車輛來本地收購和甘薯深加工企業收購也是主要銷售途徑。良好的地理優勢和銷售渠道為雄縣甘薯特色產業的規模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甘薯大面積露地栽培,沒有農業設施保護,能否及時、準確地進行農業氣象服務對甘薯種植產業和本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1 光照條件。甘薯喜光,為短日照作物。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光合強度,利于干物質的積累,可增加甘薯產量。甘薯不耐陰暗遮蔽的環境,晴朗天氣有利于塊根膨大,連陰雨天氣發生在塊根膨大期,導致塊根產量降低,其出干率也會降低。
2.2 溫度條件。甘薯喜溫,由于整個生育期所需溫度較高,所以對低溫霜凍特別敏感。薯塊在16℃~35℃的范圍內溫度越高,發芽出苗越快越多。薯塊萌芽的最低溫度為16℃,生長適宜溫度范圍在29℃~32℃。溫度低于15℃,莖葉停止生長;長時間氣溫持續在10℃以下或遭遇霜凍,甘薯地上部分則發生凍害。
2.3 水分條件。田間持水量低于50%則會引起土壤干旱,莖葉生長緩慢,不利于塊根生長膨大。田間持水量高于90%則土壤水分過大,土壤通氣性變差,莖葉容易徒長,影響甘薯塊根形成與膨大,導致甘薯品質和產量降低,而長期土壤水分飽和,塊根會發生腐爛。田間土壤水分最大持水量為60%~80%適宜甘薯生長。
3.1 氣象服務內容
3.1.1 前期。根據當地氣候分析及調查,一般氣候條件下,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5℃、5~10 cm地溫穩定在17℃時即可定植。春薯定植時間為4月30日左右,適時早栽可延長甘薯生育時期,塊根形成早,雨熱同期前的氣溫條件利于塊根膨大,到雨熱同期后地上莖葉光合作用加強,利于塊根養分積累,促進地上莖葉和地下塊根協調生長。經調查統計,甘薯種植戶對4月25日至5月中旬甘薯定植期的倒春寒天氣關注度很高,做好倒春寒天氣服務對甘薯安全且提前種植及今后產量有很大影響。
3.1.2 中期。甘薯生長中期正值雨熱同期,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雨情信息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冰雹等是甘薯種植戶關注的信息。農民可以根據中短期降水預報調整施肥和澆水時間,對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可以節約成本,增加效益,同時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對于災害性天氣信息,農民可以提前采取覆蓋、培土等措施,避免造成大規模減產。
3.1.3 后期。生長后期甘薯無明顯成熟期,在地溫低于15℃時停止生長,早熟栽培可根據市場行情及時收獲,增加效益。9月初開始陸續收獲直至10月底全部收獲完畢,本階段持續的低溫會對甘薯品質和貯藏帶來凍害,品質嚴重下降。因此,后期氣象服務主要關注寒露節氣后氣溫持續低于10℃或短期4℃~5℃的低溫以及霜降后的霜凍天氣。
3.2 氣象服務途徑
3.2.1 氣象信息傳播。縣氣象局通過電子顯示屏、大喇叭等通訊設施向甘薯合作社發布針對甘薯生育期內所需的天氣信息、災害預警信息、一周天氣預報等,再通過合作社傳達給種植戶。同時,還把甘薯種植戶聯系方式登記備案,通過預警平臺以手機短信方式把氣象信息傳達給每個農戶。經60份調查問卷統計,手機短信提供氣象信息服務是農戶最受歡迎的氣象信息傳播方式,傳達率高達95%。
3.2.2 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是為甘薯種植業特色農業服務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對春旱及汛期的冰雹發生可起到避免或減輕災情的作用。
3.2.3 多部門聯合服務。氣象局與農業農村局、水利局、鄉鎮農技推廣站等多部門進行聯動服務是值得推廣的氣象服務形式之一,可實現信息共享,把氣象信息和種植技術、品種推廣、病蟲防治綜合聯系起來,使服務、管理、種植一體化,形成集成性服務體系,增加效益,提高服務效果。
4.1 氣象信息準確性有待提高。氣象服務信息準確性是指發布的氣象服務預報或預測未來天氣氣象變化狀況的準確程度。縣級天氣預報則是根據市局氣象臺結合當地氣象數據進行人為訂正制作發布的天氣預報。因為計算機數據模擬不能全面反映大氣變化的實際狀況,人為訂正的天氣預報也存在一定的主觀隨意性,所以氣象預報的準確性還應進一步提高,尤其是中長期預報,準確性相對較低[1~3]。
4.2 氣象服務信息傳遞及時性有待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及時性是氣象服務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如果氣象服務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服務對象手中,再準確的氣象服務信息也會失去其使用價值。氣象信息傳遞不及時可能導致農戶來不及提前準備防御措施來抵御大風、雷雨、冰雹、霜凍等突發性的氣象災害。由于其預警時間較短,及時準確迅速傳遞預警及氣象信息是氣象服務的關鍵,可以為種植戶采取適當防御措施而爭取時間。
4.3 氣象服務信息服務多樣性和針對性有待完善。由于農業生產的時間、地域和品種都不太一樣,因此決定了氣象信息產品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才能使氣象信息發揮作用。面向特色農業服務的氣象信息不僅僅是天氣預報,還應開發更多的氣象信息產品。例如,①農業氣象監測:提供農田水分觀測、農業病蟲發生流行氣象條件觀測等信息。②農業氣象情報:提供農業氣象旬報、墑情報、雨情報、災情報等信息。③農業氣象預報:提供農用天氣預報、農業氣象條件預報、物侯期預報等信息[4~7]。
4.4 專業氣象服務人員及經費缺乏。縣氣象局人員編制少,氣象服務人員缺乏,在公共氣象服務上基本是兼職,專業對口農業服務人員緊缺。農業氣象服務性質是以公益服務為主,縣氣象局在氣象信息傳輸設備投入(顯示屏、大喇叭、手機短信等)和人員服務方面的經費較為緊張,仍需政府大力支持。
5.1 加強支持力度,提高氣象服務責任意識。農業產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作為提供農村特色氣象信息服務產品的縣級氣象部門,必須認識到增加農業氣象信息產品的重要意義和迫切性,堅持以為農業服務為重點,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以為當地農業農村提供多種多樣及時準確的氣象信息產品為責任,推動當地政府加大投入及支持力度,切實履行好縣級氣象部門作為科技型公益性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
5.2 依靠氣象現代化提高氣象信息的準確性。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將氣象科研成果應用到氣象服務信息化之中,構建新一代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建立災害天氣臨近預報預警系統,努力提高中短期、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水平,提升縣級天氣預報預測準確性和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警提前量,擴大重大災害性天氣發生過程的預報預警服務范圍,拓寬受眾用戶的覆蓋面,做好當地農業年景的預測工作。
5.3 加快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解決農業服務的及時性、多樣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就要依靠現代化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科學完善的服務體系是縣級氣象服務和保障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撐。因此,縣級氣象工作要加強農業氣象觀測、試驗和業務服務的規劃,大力推動農業氣象觀測、試驗和業務服務工作的有序發展;建立健全農業氣象災害預警監測體系,加強農業氣象專業觀測系統、農業氣象預報系統、農業災害防御規劃、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和評估系統、農業氣候區劃系統建設[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