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迪(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抗生素是一種新型環境污染物,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還嚴重影響人類健康。濫用抗生素所帶來的環境和健康問題,亟待解決[1]。抗生素的用途主要是預防治療人畜疾病、消除農業病蟲害等各個方面。相關調查表明,我國作為抗生素使用大國,每年原料產量約是2.1105噸,且主要用于醫療及農業行業。由于抗生素在人、畜體內代謝率極低,在環境中檢測到的抗生素越來越多[2]。由此帶來抗生素污染的環境問題,誘發耐藥細菌的出現,破壞生態系統平衡,威脅生物生存。
地表水、養殖場都檢測出抗生素存在,與污水廠和天然地表水相比較,地下水的抗生素污染情況較低。抗生素存在于水體中,影響水中微生物組成及活性,改變微生物生態結構。在池塘中,池塘底泥因抗生素存在而保持相對較低的微生物活性,從而產生相對厭氧的環境,這種厭氧條件下,有機物會產生硫化物、氨氣等毒性較大的副產物,從而又降低了底泥中有機物降解率,形成惡性循環。在海洋環境中抗生素改變海洋生態系統的群落結構,改變甚至阻止海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使海水中物種多樣性降低,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原有的穩定[3]。
人類如若長期飲用含抗生素的水,或使用含抗生素的食物,則會對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可能引起腸道疾病、過敏,嚴重時還會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致畸、致突變,干擾人體各項功能。
3.1 政府加強法制監管。我國抗生素濫用情況較為嚴重,政府需對全國各地區開展全面檢測與調查,進而確定我國各地區抗生素污染現狀及污染嚴重的抗生素種類。監管部門應要求各級醫院將含大量抗生素的醫療污水集中處理,防止其與生活污水混合。政府應制定各介質中抗生素含量標準,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違法必究。
3.2 各行業科學使用抗生素、禁止濫用抗生素。醫療機構應該加強抗生素的監管,對醫生加強培訓,規定醫生嚴格遵守抗生素使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指導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醫療機構管理者還應嚴加管理醫療污水,防止未經無害化處理將其排放于生活污水管網。農業作為引起抗生素污染的一大行業,應加強監管養殖業抗生素使用,倡導推進綠色養殖。獸用抗菌藥在提高養殖效益、保證禽畜產量、治療動物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大量的養殖戶不按規定,濫用抗生素,使抗生素通過糞便排入水中、進入土壤里,造成污染,還帶來獸藥殘留于動物體內和細菌耐藥性問題[4]。相關部門應穩步推進獸醫藥的管理機制,要求只有出據藥店處方才能為農戶開藥。及時淘汰風險較大、有較高安全隱患的獸藥。積極對養殖農戶開展“科學使用獸藥”的宣傳活動。
3.3 加強降解、去除水體中抗生素的科學研究。近年來,針對抗生素對水體污染的問題,科研人員不斷探索,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包括物理膜處理法、吸附法;化學臭氧法、光催化降解法[5];生物活性污泥法。研究表明,臭氧氧化法與其他方法相比,效率較高,二次污染少,適合推廣使用。
因抗生素濫用造成水體污染問題已嚴重威脅人類健康,亟待解決。醫療機構、養殖農戶等相關行業應該通過行動為治理水體抗生素污染而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個人應減少濫服抗生素,合理科學用藥。愿水體抗生素污染問題加快治理、早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