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鳳(南通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07)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然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全球性問題。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和生活、醫療條件的改善,使得我國進入老齡化國家的行列且速度不斷加快,“十二五”規劃后中國老年人口達2.21億人,占我國總人數的26%,我國老年化問題形勢嚴峻。隨之而來空巢老人現象日益突顯,全國老齡委發布的預測數據顯示:截止2030年我國空巢老人的比例將高達90%。我國農村老齡化呈現發展速度更快、人口基數大,大多處于未富先老的困境,然而經濟醫療衛生等相對不發達的特征。據統計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約有4 000萬,且數量仍在急劇攀升。在老齡化進程中農村空巢老人已成為我國不容忽視的問題。
1.1 剩余勞動力遷移。改革開放以來,急劇的社會變革和轉型導致人口大規模的流動和遷移,工業化、城鎮化改變了傳統農業單一的生產方式,促使農村更多的青壯年外出尋求發展機會。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大量流動,推動了農村代際分居傾向。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流向城市的勞動年齡人口為6 700萬,其中4 800萬人來自農村,占遷移者總數的72%,這些流向城鎮的勞動年齡人口主要集中在35歲以下,約占遷移者總數的77%。大批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導致本應在晚年得到子女反哺以頤養天年的老人成了“留守一族”,這種發展趨勢的加速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的比例迅速上升。
1.2 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我國著名人口問題專家鄔滄萍教授曾在中國21世紀老年學論壇上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將進一步加快。2015年是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第15個年頭,老年人口出現第一次增長高峰。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提到:現在中國老齡人口,如果按60歲以上算,有近2.5億人,65歲以上有1.7億人。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10年前上升了3個百分點;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比,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增長速度快于城市;從總量來說,農村老齡人口占全國空巢老人總數的69.79%,遠多于城市。農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青壯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使得農村老年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將持續上升,隨之而來的便是老年人的空巢化、孤獨化。
1.3 農村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城鎮化使很多農家子女選擇進城居住,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人口調查顯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進城人數在不斷地上升,城鎮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了2 049萬人,鄉村常住人口則減少1 31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了58.52%。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一分化現象還會加快。
農村年輕一代紛紛進城工作或學習,老年人因為對久居的農村生活環境有很深的感情,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家居生活,不愿意離開熟悉的土地,此外,老年人由于思想觀念、身體承受能力等都難以適應城市的生活,所以寧愿選擇留在熟悉的農村環境里,這也是導致農村空巢老人產生的原因之一。
2.1 精神上孤寂焦慮。農村勞動人口向城市流動,老齡化速度正在加快,“空巢化”問題引發的空巢孤獨、老年照料缺失的后果越發嚴重。在日本,老年“孤獨死”已經成為困擾日本社會的終老之痛。現在的中國,大批青壯年去了城里,獨守鄉土的老人超過了4 000萬,老年空巢的比率超過50%,隨著空巢率的提高,在可預見的未來,日本的今天就很可能會成為中國的明天。傳統的中國老年人看重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大多數農村空巢老人不愿意向子女以外的人尋求支持,雖然他們大多數都能夠生活自理,但是因為子女不在身邊,缺乏溝通和交流,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很多顧慮,健康狀況也很擔憂,擔心生病時無人照料是困擾他們的難題。
農村年輕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長期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留守在農村的老人群體日益龐大,“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許多空巢老人的真實生活寫照。由于難以獲得子女的精神支持,許多農村空巢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孤獨、失落、抑郁等情緒,會經常感到焦慮、無聊、孤獨寂寞,對周圍人缺失信任感。平時除了看電視、聽廣播,基本沒有其它的消遣,有時候想說話都找不到人聽。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會長李寶庫曾在一個公開會議上透露:中國農村老人的自殺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這對實現有尊嚴的老齡化是一個巨大挑戰。
2.2 身體機能日漸衰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機能和器官功能不可避免地下降,很多農村老人由于常年從事重體力勞動,腿腳不靈、腰腿疼痛、血壓不正常等毛病非常普遍,但他們仍然忍受著病痛的折磨,成為種地的主力。在農村,70歲以上仍然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大有人在,農忙時,家家都要忙自己田里的事情,根本找不到人幫忙,只能自己硬扛。對于一些失能的老人來說,除了自己的生活已經成為一種折磨,也使得在外工作的子女陷入困境,人力、時間、精力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讓他們難以應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發現,若干省份70歲以上中高齡老人超過一半得自己照顧自己,或由配偶照顧,兒女照料缺位現象普遍。
2.3 經濟上比較拮據。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有些子女在外務工謀生壓力大,對老人的貼補缺乏穩定性,曾經有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外出務工子女對留守父母的年供養額度在2 000元以下,有1/3的外出務工子女對父母的年供養額度在500元以下。很多農村老人雖然從事農業生產,但經濟收入極其有限,一年下來,除去維持生活所需的開支,所剩無幾。因為缺乏養老保障,在農忙之余還要打一些零工,平時也是省吃儉用,生病了也是忍著不愿去醫院,只為省下一些養老錢,生活質量無從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構建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愛農村空巢老人,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讓他們能安享晚年,不僅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和政府的切實推動,也需要全社會多元力量的參與,采用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辦法,做好以下工作是當務之急。
3.1 結對幫扶,就近可及。對調查區域內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身心健康狀況進行登記,了解他們的潛在需求,建立空巢老人檔案,做到心中有數。村干部、黨員可組成幫扶隊,或者在各鄉鎮成立農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務隊,采取“一幫一”或“一幫多”的工作機制,經常走訪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為他們提供房屋修繕、農藥化肥等重物搬運等日常服務,農忙時節可組織村民互幫互助,以解決留守老人的實際困難。
3.2 加強監管和宣傳,提高老人防騙能力。一些販賣假冒偽劣產品的組織經常到農村開展講座,利用各種招數來騙錢,上當受騙的的大多是留守老人。他們利用農村老年人身體出現各種病痛但又缺乏保健常識的弱點對其行騙。村、鎮政府有責任幫助老人們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增強判斷真偽的能力,打擊把魔爪伸向老人的黑手,同時組織農村醫療服務隊定期開展義診,進行健康知識、日常保健和衛生常識宣講,幫助老人科學養生,防止他們輕聽輕信,被一些偽劣醫療保健品忽悠。
3.3 推進承包互利的責任田種植模式。農忙時節農活重,但又不能誤耕種時節,年歲較高、身體不好的老人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很難找到人幫忙,所以經常累出一身病。村干部可聯系一些機械化種田大戶,從中牽線搭橋,將一些有困難的農戶家庭的田地承包下來統一耕種,付給他們相應的承包費。將土地承包出去的老人,可以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并從中獲得一些收入。
李克強總理說過,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空巢老人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政府要對接群眾需求,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加大扶持力度,讓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關愛農村空巢老人,讓他們能安度晚年,那就有千家萬戶幸福愉悅的家庭,也可以讓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