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益 申 強 吳 軍 王程亮 張 亮
(無錫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江蘇 無錫 214021)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資源,承載著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管理。為保障無錫城市經濟與農業發展兩不誤,市農業部門與國土部門密切配合,開展了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對全市耕地占補平衡項目的新增耕地進行質量評定,確保全市耕地保護實現量質并舉。
1.1 建章立制,確定評定流程。積極與國土部門溝通協商,共同推動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開展,明確了評定工作經費來源,確定了評定工作的基本流程。召開多次座談會,就職責分工、存在問題進行了座談商討。在 《江蘇省補充耕地質量評定規范》的基礎上,市農委、國土局聯合下發了 《關于做好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的通知》(錫農委[2014]199號),明確了將質量評定意見作為補充耕地項目驗收依據,并根據無錫市實際,進一步優化與細化了評定流程,為推進全市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提供政策支撐。
1.2 明確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實行分級負責,層層把關的工作機制,將評定工作任務分解到全市各級,確保評定工作及時、規范推進。市級國土部門負責對新增補充耕地面積進行審核,市級農業部門負責組織專家組,對新增補充耕地進行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符合性評定,評價質量等級,提出培肥改良措施并出具質量評定報告;縣級農業部門負責評定申請材料審核、項目建設現場初勘和土樣采集送檢工作;江陰市、宜興市分別通過聯合行文或政府行文的方式,要求鄉鎮、街道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開展現場監督2次以上,填寫現場監督記錄表,確保從源頭把好項目建設質量關。江陰市、宜興市還要求項目建設單位在建設過程中根據需要施用有機肥,以提高補充耕地地力。
1.3 加強培訓,明確評定方法。舉辦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技術培訓班,詳細解讀江蘇省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技術規程,逐項講解農業生產條件符合性評價指標與要求,介紹等級評定軟件原理和使用方法,現場觀摩專家勘察程序和評定流程,確保國土部門補充耕地項目建設指導到位,農業部門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開展到位。
1.4 嚴格程序,規范技術路線
1.4.1 嚴格材料審核、采樣。縣級農業部門承擔補充耕地質量評定申請材料審核、采樣的主要職責。項目建設單位向縣級農業部門申請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并提交評定申請材料;縣級農業部門對評定申請材料審核無誤,安排人員赴項目現場采樣和踏勘,向市農委提交評定申請;市農委對縣級提交的材料進行復核,確保材料準確無誤。
1.4.2 嚴格現場踏勘。根據 《江蘇省補充耕地質量評定規范》要求專家到達項目建設現場勘察的要求,為加快專家現場勘察流程,實行縣級專業人員與專家組兩次踏勘的程序。首先由縣級農業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對項目建設地塊進行勘察,填寫縣級現場勘察表,專家到現場后,根據現場建設情況對縣級現場勘察表進行復核,修正錯誤后簽字確認,出具專家組現場勘察表。
1.4.3 建立回避制度。從專家庫抽取評定專家時,明確項目所在地縣級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予以回避,原則上要求市級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同樣應予以回避,以確保專家組公正、獨立地開展評定工作。
1.4.4 建立評定結果表決程序。各位專家在充分表達各自評定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按簡單多數原則,通過投票決定占補平衡項目新增補充耕地是否通過質量評定。
1.4.5 確立指標體系。專家組對各市(縣)、區補充耕地質量評價指標和評價模型進行了逐項評估,建立了補充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耕地等級分級標準,作為今后補充耕地分等定級的重要依據。
截止2018年末,無錫市共組織專家組對全市545個耕地占補平衡項目的1 161.57公頃補充耕地開展了質量評定。專家組依據相關規范,審閱了項目申請評定材料,勘察了項目建設現場,經室內質詢與討論,對照 《農業生產條件符合性評價指標與要求》,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認定通過補充耕地質量評定項目483個,新增耕地面積976.20公頃;不合格項目26個,退出評定項目2個,嚴格把好耕地準入關,為全市農業生產用地提供了質量保障。
在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工作開展過程中,也存在部分問題和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優化。
3.1 細化評定規則。建議對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技術規程進行修訂,進一步細化評定規則,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出臺判定細則。進一步細化農業生產條件符合性評價指標,并加強對專家的培訓,統一指標的判定標準。二是擴大檢測項目。將土壤機械組成列入必測項目,對侵入體含量的檢測提出規范可行的方法,加強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要求,為專家進行農業生產條件符合性評定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三是完善評定軟件。在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評定軟件中增加項目名稱和編號的錄入,添加評定項目導入導出和數據庫合并功能,加入對錄入數據的刪除功能,方便對評定等級的項目地塊進行匯總分析和管理。
3.2 強化技術培訓。強化耕地質量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培訓,提升補充耕地質量評定項目現場監督指導及材料審核、樣品采集、現場勘察的能力;強化補充耕地質量評定市級專家庫專家的培訓,提升評定能力;強化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實施單位管理人員的培訓,提升項目建設水平。
3.3 加強項目現場監督。督促縣級與鄉鎮農業部門早參與、早介入各地的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建設,在實施過程中對項目進行監督管理,并給予技術指導,確保建設質量,避免建設后期再進行返工、整改的情況,降低建設成本,提高補充耕地質量評定的通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