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玲
(中共許昌市委黨校,河南許昌 4610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中央農村政策對農村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眾所周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制定的一系列農村政策大大促進了農村的發展,但是農村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成功的經驗,也有不足的教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無疑對促進后今我國農村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中國農村改革發端于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干”,隨后幾年,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迅速擴展至全國。1982-1986年,中央連續下發了關于農村改革的五個一號文件,肯定了聯產承包制,并從理論上說明了它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這就宣告了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農戶成為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主體,從而排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為農村改革順利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到1985年農產品供求基本達到平衡,這時候農業生產帶給農民的利益空間開始縮小,新的矛盾日益突出,“賣糧難”、農民收入增長乏力等。鑒于此,黨中央從實際出發,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為取向,提出了在保障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指導思想,為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商品化、市場化發展找到了出路,推動了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
1.1.2 農村稅費改革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新的社會矛盾逐漸出現,特別是在農村,農業經濟增長緩慢,農民收入長期徘徊不前,鄉村治理矛盾尖銳,農村城市之間發展差距越拉越大,因農民負擔過重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通過對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全面分析后,黨中央決定在農村開始進行稅費改革,2000年3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并決定率先在安徽全省進行稅費改革試點。此后2002年進一步擴大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范圍,2003年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范圍,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在摸索中走向全國。2006年1月1日,中國農民負擔了幾千年的農業稅全面取消,“皇糧國稅”正式退出舞臺成為歷史。這不僅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大戰略性舉措,也是中國農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1.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5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系統工程,既包含農村經濟的發展,又包含農民收人、生活質量的提高;既包含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包含了農民素質的提升,還包含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等。“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全國很多省市按照十六屆五中全會的要求,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制定美麗鄉村行動計劃并付之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浙江省安吉縣、廣東省、海南省等。“美麗鄉村”建設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代名詞,全國掀起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潮,與此同時,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在全國迅速發展。
1.1.4 鄉村振興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黨在深刻認識城鄉關系變化趨勢和城鄉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為解決“三農”問題而提出的新方案,是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問題導向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都非常重視“三農工作”,在多個場合他反復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鄉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振興戰略,正是習近平關于“三農”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結晶。黨的十九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時代特征出發,緊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的變化,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總要求,比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其內涵更豐富,目標更高遠。可以說,鄉村振興是新農村建設實踐的升華。
1.2.1 農村政策的制定必須以人民為中心
農村政策的制定必須尊重農民意愿、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以農民為中心。40年來農村改革的實踐證明,農村的改革和發展必須尊重農民的權益和意愿,這是歷史的經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村的生存狀況,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農村稅費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負擔過重的狀況,這些利民政策都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如果政策的制定違背了農民的意愿,或者不符合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況制定出來的政策,農民就不會擁護甚至是發生對抗。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些地方在貫徹落實中央政策的時候偏離了方向,把新農村建設搞成了趕農民上樓運動,不僅得不到農民的支持,政策落實不到位,還導致干群關系的惡化。
1.2.2 農村政策的制定要從實際出發
農村政策的制定必須要從農村實際出發,以現實為依托。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也說:“農村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試點先行,切實尊重農民意愿,堅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農村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極其復雜而又系統的艱巨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在具體政策的制定上,必須要弄清楚農村存在的具體問題,明確想要達到的根本目標,否則,制定出來的政策不僅不會起到實效,反而還會影響甚至扭曲其他政策作用的發揮。
1.2.3 農村政策制定務必要以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為先決基礎
經歷史唯物主義證明,唯有生產關系和現有生產力發展需求相吻合時,方可推動生產力的不斷發展。1960年,鄧小平發表過言論: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要使它合法起來。”改革開放至今,我黨將土地制度改革作為出發點,開始對農村基層生產關系予以綜合優化調整,此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應運而生,從使用權限層面對集體、農戶這兩者關系予以界定,由此,農村稅費改革也出現了很大變化,使得農民和政府間的關系在經濟層面得以擺正,上述種種均為當時生產關系理順起到了推動作用,這才有了四十年農村生產力的大幅度上升格局。
黨的十九大適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未來農村各項具體政策的制定必然以鄉村振興為目的,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城鄉差距,以實現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直接決定著鄉村振興的發展水平。一要始終保持“黨是領導一切的”政治定力,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不斷強化政治擔當,把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二要突出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堅持把選好用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作為突出領導核心的關鍵,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基層干部推動鄉村振興各方面的能力素質。三要突出基層黨組織的組織核心,推進支部規范化建設,分行業、分領域集中建立黨組織,進一步理順組織體系和網絡,不斷深化“軟弱渙散”黨組織提檔升級,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社會體制機制是社會發展活力的總開關,體制順了機制活了,鄉村社會才會活力涌現,各項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所以,應加快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在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要按照中央提出的“擴面、提速、集成”的要求,加快推動土地改革的試點建設,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如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方面,要借助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盤活閑置土地和資產,把搜集整理的集體資產通過入股或參股、跨村合作或村企合營等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在這一過程中,要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賦予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更多權利權能,做好有關改革發展的配套保障工作等。在宅基地“三權分置”方面,應圍繞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開展租賃試點,探索推動解鎖農村宅基地的融資功能,把增加資產性收益作為下一步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點。在農村社保和公共服務方面,應按照“完善制度、提高水平、逐步并軌”的原則,通過加大投入和整合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因此,必須強化產業發展。一是要因地制宜確定鄉村的產業發展策略。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其他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主導產業,形成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并符合市場需要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特色產業。二是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的農村產業支撐。三是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四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調整農業補貼方式,增強補貼的指向性和精準性,提高補貼效能。
實現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應成為下一階段我國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重點任務。一要加強土地的集約利用。如在“空心村”治理上,探索政府與房主簽訂使用合同,將荒蕪宅基地變為樹園、游園、菜園等。對于建新宅未及時交老宅的,依法依規收回。對于無主小片荒地,通過集中清理,與國土部門進行“小掛鉤”,得到一定資金補償,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二要設立省、市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資金,加大對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廁所革命”的財政支持,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投入,積極推行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行,實現項目與屬地村莊共同發展的目的。三要注重以點帶面、協調推進,尤其要重點扶持經濟落后的村莊,讓建設的福祉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全體農民,避免出現鄉村內部的“貧富差距”。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農村發展離不開熱愛鄉土的帶頭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明確提出:“匯聚全社會力量,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突出了人才在農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建好“三農”工作隊伍,需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化鄉村干部隊伍建設。鄉村干部能否合理運用政策、創新工作思路,直接影響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要拓寬選配鄉村干部的渠道。對于鄉鎮干部來說,可以從市縣黨政機關及所屬部門選配,也可以從先進村中選拔,同時可以通過公開向社會招聘,要把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才補充到鄉鎮干部隊伍中來。而對于村干部來說,要把農村“中堅農民”即在村莊具有威信與影響,且在農村有副業收入的年富力強的農民作為村干部主要來源。二是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發展要積極培養致富帶頭人,重點發掘返鄉創業人才。三是積極鼓勵鄉賢參與村莊建設。在鄉村建設的實踐中,很多鄉村由貧困村變為富裕村,從衰敗走向繁榮,就是由鄉賢返鄉所帶動的。作為各級政府要逐步完善鄉賢回鄉的配套政策,采取各種方式吸引從鄉村走出去的企業家、官員、知識分子,使他們能夠返鄉創業、興業,進而盤活凝聚鄉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