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笑,林思霞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東廣州 510990)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大問題。“資助政策下鄉行”社會實踐活動是國家精準扶貧方針有效推行與實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國家扶貧工作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同時有助于解決高校資助工作的瓶頸。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外語系晨曦社助貸政策宣講團積極響應號召,于2019年7月前往湛江市遂溪縣建新鎮入村入戶進行政策宣講和助學貸款政策調研。
由于當地曾有不法分子利用調研泄露村民信息,導致村民存有較強的戒備心理,以及許多村民只會家鄉話導致調研過程難度增加。宣講團及時調整調研方案與成員搭配,主動向村民表明身份,一切活動均在尊重調研對象的參與意愿下進行,活動效果良好。此次發放紙質問卷81份,回收的有效問卷73份,同時收到電子版問卷26份,總計回收的有效問卷99份。受訪對象有學生、商人、農民、老人以及村干部。
1.2.1 調查對象家庭經濟情況與對資助政策的需求
在家庭月收入以及主要經濟來源的調查中發現,當地村民經濟收入差距大且普遍有待提高,32.32%的家庭月總收入在4000元以上,36.37%在1500-4000元之間,31.31%在1500元以下。收入來源單一且主要為種植業和外出務工。另外,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供子女上學、撫養子女負擔重是導致家庭經濟壓力的兩項最主要原因。在與調查對象普及了相關政策后,再問及若家庭狀況非常困難,將采用哪種方式籌集學費和生活費時,大家選擇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獎助學金、勤工助學或兼職的比例分別是35.35%、36.36%、42.42%。由此可知,村民有了解國家相關資助政策的需求,雖然地處偏遠、經濟落后,但他們也希望自家能培養出人才,改變家里的命運繼而帶動全村的發展。
1.2.2 調查對象對國家資助政策的認知情況
在被調查的村民中,有將近60%表示不了解國家資助的相關政策,20%-30%的為一般了解,而且是模糊理解的程度,只有1%-3%的村民表示很了解。此外,村民獲取政策的渠道32%來自于村委、學校宣傳,30%表示無渠道獲悉,其他則有來自于電視、網絡與廣告宣傳、親戚朋友相傳以及高校大學生的下鄉行活動宣傳。對于如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南粵扶殘助學工程、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應征入伍、三支一扶等)、建檔立卡學生免學費和生活費補助等的國家資助政策大部分村民都不怎么了解,這間接反映了當地對相關資助政策的宣傳力度不足、覆蓋面有限,教育精準扶貧效果不理想。
1.2.3 調查對象對精準扶貧的整體評價
將近一半的村民認為當地包括國家資助政策在內的相關精準扶貧政策給農村困難群體帶來的幫助效果一般,大部分認為現行的政策沒有讓他們享受到實惠。雖然不少調查對象認為開展的扶貧項目有針對當地的情況和人們的現實需求,但他們有反映包括資金援助、物資補貼等存在政府信息不公開的情況,部分沒有落實到有實際需求的人處。總的來說,即便調查對象對于國家相關資助政策在宣傳工作、落實情況以及幫助效果上存在著爭議,但仍秉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未來,相信國家政府的資助項目會幫助當地脫貧致富。
2.1 從省廳機關的角度,不僅需從嚴從實抓作風建設,堅決打擊地方政府官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以及消極腐敗等不良現象,時常開展扶貧工作的突擊檢查,以確保資助切實落到真正有困難的百姓手中去。同時繼續大力推進“國家資助政策下鄉行”活動,盡可能讓高校師生帶著政策推廣、普及到更多地方,讓它們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助力推動全面脫貧的發展。
2.2 從當地政府部門的角度,一方面需要聯合各鎮鄉、企業、學校加大國家相關資助政策的宣傳。要求不定期舉辦如宣傳欄粘貼、廣播告示、擺攤宣傳、專題宣講、主題文藝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村民和學生有渠道可了解政策并讓有需要的家庭知道如何獲得國家與院校的相應幫助,拓寬教育扶貧成效。另一方面還需建立公開、透明的評比制度和完善跟蹤監督體系。保證前期資助、補貼通知傳達到位,評比期間設立監督員,走訪家庭,確定申報信息的真實性,后續相關負責部門根據評比標準推選候選人并進行結果公示,接受監督,保證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的公平、公正與公開。
2.3 從調查對象的角度,可有意識地關注和搜索更多國家相關的資助政策,換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這對于經濟困難的家庭,既增強了對政策的知悉,又能爭取獲得國家資助政策的惠利,減輕負擔,避免子女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國家資助政策與精準扶貧舉措是為了幫助貧苦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以及助力貧困戶盡快實現脫貧而采取的一系列利國利民政策,通過調研可知,仍需多渠道扎實推進國家和院校的資助政策宣傳工作,將最新的政策帶到真正需要的村落和家庭中。更要進一步提高扶貧政策的精準度和知曉度,讓經濟困難的家庭感受到國家政策的溫暖,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推進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工作,為打贏2020年全面脫貧攻堅戰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