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毓華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為此,校企雙方必須尋求高職院校培養人才和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切合點,構建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機制,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企業所需的人才,實現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
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決定了其人才培養工作離不開企業的參與。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學校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技術的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讓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實現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從當前高職教育發展及其擔負的使命來看,高職教育體制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其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構建是我國高職院校深化改革的重要體現。
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校企雙方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課設置、教學內容,避免學校在培養人才方面閉門造車,培養出來的人才與行業脫節。另一方面,學生只有深入到企業一線,全面了解生產環節,加工或服務流程,感受市場變化、體會競爭,才能將學校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中去,更好地適應企業行業的變化,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教師才有更多機會開展掛職、指導實習、調研或橫向項目等方式深入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去,跟蹤企業行業所在領域內最新的市場行情、管理動態、技術技能需求的變化,提升自己的實踐教學水平和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高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和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特別是企業方,如果能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養,針對每個學生制定詳細的職業規劃,關注學生需求,幫助其成長,就可大大提高學生對企業行業的認同和信心。這為企業人才儲備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高職校企合作的基礎是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和熟悉。但實際中,不少院校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只關注各自熟悉的領域,缺少一種對校企雙方開展育人具體工作進行有效的溝通機制,這就易造成雙方溝通不暢、信息不對稱。在教學安排、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標準、企業培養計劃及其執行情況等方面難以實時有效的互通和協調,不但導致校企雙方在人才供需方面的不相匹配,而且束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影響育人的效果。
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企業的主要目標是以盈利為目的。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雙方只有在互惠雙贏的情況下,合作才能得以順利展開,并長期維持下去。但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一方面,企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另一方面,校企雙方也并真正形成針對于如何保證企業利益的實踐措施或機制,使企業的利益難以得到滿足,導致企業不愿意過多投入并深入地培養人才,影響育人的質量。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和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已經形成了共識。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宏觀制度和政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如何合作、在哪些方面合作沒有明確的規定,人才培養的權利與義務也不明確,致使校企合作難以深層次開展,影響育人效果。
在校企實際合作過程中,企業從自己的利益考慮,沒有將培養人才放在首位,甚至還存在一些企業以降低學生薪酬、獲取廉價勞動力的方式作為合作的利益補償。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計劃不明確,對實習生缺乏個人具體的職業規劃;實習的崗位設置大多數以技術含量低的為主,并且不怎么愿意安排交叉培訓和輪崗實習;企業指導老師業務能力和經驗不足,缺乏傳幫帶的耐心。這些不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動力問題是核心問題,如果沒有動力或者動力不足都將嚴重影響人才培養效果。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動力主要來自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源于校企雙方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共同使命和經濟社會效益的追求。但只有需求的動力,還不能完全轉化成現實的有效動力,因此,必須以校企雙方為主體,整合政府、行業協會、學生及家庭等其他各方力量,始終將人才置于培養中心,建立合理的動力機制才能真正變成動力。
3.1.1 構建校企利益驅動機制。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是雙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發行為,而這一行為的最終目的是互惠雙贏。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和合作項目的開展,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校內實訓實驗基地建設、課程開發、人才培養方案的研討和制訂等方面獲得企業的支持。通過合作實習就業可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和就業質量,提升了辦學質量。借助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推薦,高職院校更利于篩選出優質的合作企業,豐富了辦學資源。
企業直接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全程人才培養,不但可及時獲得企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且可以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工藝和技術性難題,還可以獲得各級政府財稅優惠和人才使用等政策支持,使企業獲取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1.2 構建校企利益分享機制。高職院校發揮人才智力資源優勢,利用企業技術、設備和項目資源平臺,共建產品與服務創新平臺、實驗室、研發機構和培訓中心,共同進行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技術服務、人才培養標準的修訂和課程開發等。利用高職院校教育培訓資源及文化生活資源,可開展企業員工培訓與學歷提升工作。
3.1.3 構建學生發展激勵機制。校企雙方明確合作計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意愿,為其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和學習培訓方案,讓學生清晰自己的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有不同種類與技術技能層次的崗位,特別是一些管理崗位進行實踐的機會。學校安排合作項目教師進行學生思想和心理輔導,同時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切實幫助學生成長,增強學生對企業認同,對行業的發展信心。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學生晉升細則,據此對學生成長進行階段性考核,并給予相應崗位及其級別的晉升機會。
3.2.1 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全程人才培養信息動態管理與共享平臺。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家長)之間彼此有效交流和溝通,努力營造以關注學生發展為價值取向的校企合作共贏文化氛,充分協調各方關系和利益,及時修正校企合作中出現的偏差,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2.2 建立完善約束監督機制
構建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機制。校企雙方按照協議共同做好人才培養全程監控,實施對培養對象的獎勵、晉升和淘汰并存約束工作機制,加強過程考查和結果考核,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政府和行業協會作為指導和監管方,監督和規范校企生三方簽訂人才培養協議的簽訂行為,明確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特別是學生和企業的之間的就業協議,要求企業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保證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和晉升機會。政府根據第三方對校企合作育人成果的綜合評價結果,給予校企業雙方相應的激勵和強制性壓力措施,保證育人效果。
3.2.3 建立健全合作就業機制。學校對接企業人才定位,嚴格按照企業人才標準,精準培養出企業行業所需要的未來員工。企業全程參與學生培養,在校期間不僅植入企業課程模塊,還增派資深技術和管理人員進行授課;實習期間把學生當成企業準員工對待,促進學生對企業的身份認同,增強職業發展的信心,提高專業就業對口率、崗位適應性和穩定性。
保障機制是確保人才培養有效運行的重要條件。因此,探討如何構建保障機制,確保學校、企業和學生各方都能夠獲得預期收益和目標。
3.3.1 重構組織機構和職能。學校應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主要職能是在宏觀層面統籌、管理校內不同專業與對應合作企業之間的資源配置,負責提供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的解讀和指導。從校企合作項目運作的需要,以項目所在的院系負責組建校企合作執行委員會,把企業負責人或人力資源負責人納入合作委員會,負責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和反饋項目實施情況,提高育人的效率和質量。
3.3.2 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制度。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制定完善有關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明確學校和企業主體不同的使命和任務,如在合作過程中,出現了某方違約,應規定違規責任和相應的處罰。規范企業和學生簽訂行為和實習過程,合理減免企業稅收或者是加大扶持力度等,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3.3.3 構建完善評價指標體系。政府制定并出臺校企合作育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效提供決策依據。政府可委托專業所在行業指導委員會指定具有資質的單位,作為第三方對校企合作期間育人過程和期后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獨立客觀地考察校企合作育人的成果,以此發現更多深層次的規律以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