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易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湖北武漢 430200)
引言:當前我國社會正面臨轉型的黃金時期,對于應用型人才需求與日俱增,因此高校積極改革,并努力實現新時代人才建設目標。高校教育改革,首先就需要結局內部結構矛盾問題。當前大學正在開展去行政化改革,其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優化大學內部組織結構,將相同一類學術共同體組織作為行政機關來管理,這樣可以有效解決高校內部矛盾,并可以良好的解決大學治理的行政化問題。不過這里也需要關注到。由于受長期的行政化外部治理的影響,我國高校內部結構體系已經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內部治理錯位問題,亟待解決。
就目前對于大學內部結構來看,它主要由兩大核心構成,分別是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兩者共同維護著高校的運作與發展。兩者之間的結構演變,逐漸延伸出行政治理與學術治理這兩種相應的治理形式。這兩者雖然同屬于治理形式,然而其結構性質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1)治理角度研究:若單從治理角度來做評判,行政治理在于維護高校內部行政體系運轉,而對于學術治理而言,它所涉及的范圍主要是保障科研學術活動正常運轉。
(2)行政治理權力研究:若從治理權力來源看,兩者之間的區別比較明顯,首先是行政權利源自科層權威,而對于學術權利而言,它源自學術聲望與學術民主。
(3)治理參與主體研究:若從治理參與主體來看,兩者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首先是前者主要是主管部門和學校行政管理團隊,而對于后者而言,它主要是科學共同體。
(4)信息傳遞方式研究:前者對于信息的傳遞采取直線形式,而后者而言,則采取扁平網絡化傳遞
(5)員任免方式研究:行政采取上級行政任免,而對于學術而言,它的產生主要由同行評。
(6)資源配置方式研究:行政的資源配置以行政方式產生,而學術主要按照學術評議來做分配。
在高校發展中,兩類大學治理形式是共生共存關系,并且不可缺少,同時相互補充。因此在高校發展中,各級管理之間并沒有發生應用性沖突,由于它們所管理的范圍不同,因此就算在同一領域,所出現的效果作用也是不同的,兩者只有相互作用,才可以有效提升大學治理績效。不過這些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受到長期以來社會經濟體制的影響,尤其是“單位制”傳統思想,導致當下高校內部結構矛盾凸顯,就比如說政府在大學肇始都以資源供應者以及內部結構調節者身份出現,而這樣也導致學校學術權力難以有效施展,不能代替學術管理權利。而將行政治理模式在學術治理中簡單“移植”與“套用”,這也導致當前高校內部結構矛盾日子凸顯,最終導致我國很多高校師生追名逐利,出現學術造假等問題。
為進一步推動大學治理改革,這里就需要根據大學內部兩種基本治理形式做細致研究分析,根據兩者之間的差異性與共同性,來決定對推進內部結構優化工作。其中類型差異和各類組織的異質可以作為改革工作中的重要分類治理思維,從而實現大學治理的現代化。因此這里就需要做以下優化。
(1)首先是實現頂層設計,因此這里的管理方針必須按照大學的模式治理來大學,堅決排除政府干預管理,在管理形式、理念上不能抄襲政府或者企業以及社會相關群體機構,應該按照高校發展狀況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方針,并不斷優化內部結構,從而提高管理效率,搞“一刀切”。
(2)其次是為了更好的解決高校內部治理形式的錯位問題,高校必須嚴格抓牢行政放權與擴大學術自主權,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高校在發展過程中能夠代替自身帶頭作用,推動高校改革發展,尤其是推動學術領域的“放、管、服”的改革,這其中就有幾點,首先是有效推動由校、院、系到科研團隊的逐級放權,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術治理的能力,做到務實,準確,最終滿足教授治學要求。而其中對于學術治理而言,需要與學校發展以及社會科研做聯系,滿足各方要求,能夠真正推動高??蒲邪l展效果,可以有效推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能夠確保高??蒲械荣Y源配置學術化,此外注重優化相關管理結構,還可以有效實現人員任免考核學術化、科研成果轉化自主化等功能。
(3)最后對于行政治理而言,高校需要摒棄一些落后的管理觀念以及思想,深化現代化改革教育方針,因此這里高??梢越梃b一般行政型治理模式,從而確保高校內部行政體系的正常運轉,并能夠及時有效服務于各項教學科研活動。除此之外,還需要為學校各級行行政部門做生涯體系規劃,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行政干部只有通過寫論文、評職稱才能提高工資待遇的狀況,從而實現分類治理的效果,促進高??焖侔l展。
大學終歸不是社會團體、政府機構以及企業單位,它的終極目標是育人教人,因此教育改革已經明確了發展的目標,做好育人工作將是首先前提。因此高校將以人才培養為己任,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實現科研創新的大學新教育模式。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不難看出,育人將是大學的根本,而其中的效果可以從科研做體現。因此大學治理必須體現“學術至上”的思想。將學術性治理問題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并堅持學術問題用學術手段解決,真正實現教授治學,從而解決當前行政與學術之間出現的內部矛盾問題。
高校要想在學術管理上有所突破,就需要嚴格形式學術管理權利,真正實現教授治學,從而有效解決高校內部矛盾,相關工作將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如下分析:
(1)第一,高校學術委員部門的相關規章制度必須有依有法可尋,相關設計要做到兼顧專業性、權威性和代表性。學術研究將是檢驗學生學識的重要體現,因此“專業性”要求學術委員會都應該是行業學科類的翹楚,有些影響性跟代表性,不能隨隨便便安排師生擔任,這樣會讓學術成果缺乏權威性,對于科研研究也將缺乏動力,難以促進高校發展。學校的學術委員會要具備相應的議事水準,而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術管理的準確高效性,并公正有序地把關學術事務。
(2)第二,學術應該具備權威性要求,相關研究報告都應該由學術團體會議決定,因此應該具備良好規章體質,這些就涉及到學科、專業、教師職務晉升的方案評價,并且這些都應該由學術委員會來審定。并且為了提高管理效率,學術委員會相關決策將不再由校長辦會議決定,各部門應該無條件執行要求。而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盡可能減少政府、行政權利等部門的干預,導致學術研究缺乏真實性與權威性。
(3)第三點是代表性,這里主要體現在學術委員的組成可以反應所有全體師生的意愿上來,而這樣也可以保障學術委員會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為確保學術委員會代表全體教師意愿,可以在高校各院、系之間投票做決議,從而提高高校的整體管理水準,減少內部矛盾,促進高??焖侔l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