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的文件,我國高職院校正大力推進工學結合式的教學改革,其中在教學中融入考證重點,融入競賽重點的“教考賽”融合教學模式是教學改革的一項探索任務。尤其是在會計資格證等職業準入門檻越來越高,考證越來越的基礎上,高職院校學生在會計市場要想有足夠的競爭力考取會計資格證并獲得競賽獎項幾乎是唯一的為其職業道路加分的選項。因此,本文從傳統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問題出發,結合“教考賽”理念探討了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策略。
在高職院校傳統的管理會計教學中,由于學生畢業并不要求其參與管理會計以及會計等相關競賽,導致除各別有上進心的學生外,學生普遍對管理會計競賽沒有足夠的認知。教師為了減少教學負擔,也不會主動對學生進行相關宣傳,導致高職院校整體在會計競賽的參與率較低,學生認知度較低。競賽的設立也由于學生對其認知度較低而無法激發學生對管理會計的興趣,導致學生無法通過主動找尋會計競賽試題進行訓練而提高自身的會計水平和管理水平。
高職院校教師為減輕學生掛科率對自身的影響,往往會主動降低對學生期末考試試卷的難度,使很多學生能夠通過一周甚至一天的突擊訓練而順利通過期末考試,免于重修。過于簡單的管理會計期末考試降低了學生的負擔,但也增加了學生考證的難度。由于學生錯過了完整構建管理會計知識體系的最佳時間,其在考證訓練過程中發現自身知識盲區的時間往往是正常完整學習時間的十倍,由于時間成本太高,可能最終使學生喪失了對管理會計學習和考證的信心,使學生考取會計資格證的難度成倍增加。
在傳統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各類競賽和證書考試報名都由學生自愿,教師也不會干預學生備考的準備過程。這導致學生備考過程無人監督,即使主動備考也可能因為沒有教師專門指導而難以獲得好的名次和獎勵。這在考證過程中表現最為明顯,在競賽過程中,由于學校往往會挑選班級中的“尖子生”參訓,因此,缺少競賽指導的也只是針對自愿參賽的學生。
傳統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與考證,競賽割裂,且教師在期末試題制定方面有較高自主權,導致很多無法通過會計資格證考試的學生順利通過了期末考核,也導致學生在會計競賽上參與率較低在未來職業市場競爭力不足。因此,本文結合“教考賽”融合教學的思想,探討了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改革策略。
高職院校管理會計學生要想在畢業時找到對口的工作,考取會計資格證無疑是必須的選擇。學校應要求教師以會計資格證的獲取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并依此制定教學方案和考核指標。教師在實際的管理會計教學過程中,應加入考證和競賽的經典試題,以解題思路和方法為核心,展開實際教學,以題目促進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全面理解。并結合技能競賽情景,涉及以業務流轉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情景教學,要求學生快速習慣對連續經濟業務在各崗位之間的傳遞核算。
除了要求學生期末考核以會計資格證為條件外,對于教師的考核指標也應修改。學校應根據往年學生會計證書考取率以及競賽名次數據對管理會計教師下達績效考核指標,管理會計專業學生證書考取率達到75%才算合格,會計競賽獎項也應不少于四個,如此才能使教師感受到教學壓力,才能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學生。考核指標的設立并不是唯一提升教師自我教學要求的方式,但其實施卻最為簡單的。同時,學校管理會計專業教研室也應根據考核指標制定教學方案和計劃,以減輕教師在教學安排上的負擔。
專項集訓是學生應對考試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方式,高職院校除在平時加強對管理會計專業學生知識技能的要求和訓練外,還應結合考證競賽時間安排專門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專項集訓。專項集訓可以分批進行,批次可以按學生期中考試或期末考試成績排名分批選取。其中,成績排名前30%可以只參加半個月的集訓,而剩余70%的學生需參加為期1個月的集訓。集訓期間教師會給學生安排自習教室要求學生在教師內完成指定的考試題目或競賽題目,教師每周在自習室指導2-3次。通過專項集訓,可以使學生對考證內容和競賽內容有較高的認知度,從而提高學生考取證書以及獲得競賽名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