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玲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 130117)
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引領理念,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重視及關注。2014年“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在我國的正式提出順應了國際教育發展的浪潮,確立了更為明確的育人目標,極大地推進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綜合性、多維度的概念,它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著眼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已然是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指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應該獲得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其基本構成要素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及學習能力。如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來構建高效的英語教育教學體系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基于核心素養的英語課程建設需從英語的工具性及人文性來考慮及設置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受到應試教育及功利性教育的影響,傳統的英語教學曾一味地強調詞匯、語法等基本語言知識的機械記憶,而忽略了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以及語用能力、思辨能力等的培養,與核心素養的培養宗旨背道而馳。英語在本質上首先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除了要強調扎實的語言功底,還要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語言是思維的一面鏡子,在引領學生習得英語這門語言的同時,教師亦不可忽視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提升,特別是多數中國學生較為欠缺的批判性思維及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英語學習絕不僅僅是針對語言本身的學習。語言是文化的體現,語言教學的過程需滲透著人文內涵與人文精神,特別是在國際化及全球化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英語人才必然會面臨更多的跨文化交流的機會,需要更廣博的語言知識、更熟練的語言技能、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及更深厚的文化品格。英語教學目標的設定需緊緊圍繞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體現其方向性、整體性、層次性及操作性[2]。
英語學科的教學內容是否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相契合,教材的選用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教師執教及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教材的選擇要助推教育目標的實現,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及認知特點。教材的內容要與時俱進,體現教育理念的發展與進步。教學內容雖多以教材為主線及內核,但卻不應局限于此。在現如今的大數據時代,教育資源極其豐富。教師要依據宏觀的教學目標,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優化及整合相關教育教學資源,適當延展教學內容,精準把握及處理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在強調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語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升英語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確保教學內容的選擇能夠迎合社會的實際需求、順應學科的發展要求。優質的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提升,還可以在學生學習及運用英語語言的過程中助推其分析、歸納、綜合等思維品質的培養,有益于學生了解文化現象、形成文化立場、提升文化意識、塑造文化品格、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合理的教學內容是確保教學成效、實現教學價值的重要因素。
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及權威性,師生之間呈現的是一種上下級的關系,學生對教師要有絕對的敬畏與尊重。在授課形式上,教師的講解占據課堂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毋庸置疑禁錮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遏制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是循規蹈矩、思想保守、缺少創新。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成為英語語言規律的發現者、英語文化的研究者、英語思維的探尋者,引導學生將有限的語言輸入轉化為無限的語言輸出。由此,課堂的主角需從教師轉向學生,教師更多的是充當引導者、組織者、監督者、合作者的角色,配合并協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課堂主人的身份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參與性。此外,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及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這種和諧的教學環境有益于學生舒緩緊張情緒、建立語言學習的信心、助力學生進行頭腦風暴。
對于英語學科來講,學習者較難接觸到真實的語境,由此,情境教學對于語言學習便尤為重要。教學者在教學設計中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貼近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開展演講、對話、戲劇表演、辯論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內化其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協助學生感悟知識的本質、積累實訓的經驗,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
教師還應充分地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及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拓展更多的教學內容、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參與更多的語言實踐。教師還可借助學習平臺顯示的大數據,及時監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橫向及縱向的比對分析,繼而更加精準地掌握教學成效,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方式及方法,進一步優化教學。
學科培養目標的落實離不開科學的課程體系的開發,學科的課程設置從根本上要依據核心素養這一導向性、支柱性的理念。由此,核心素養往往被視為課程設計的DNA[3]。課程體系的合理布局不僅涵蓋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同時也涉及課程結構的合理性。英語課程的設置要綜合考慮英語語言的學科特點、外語語言的習得規律、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等因素,在開設專業知識課程的基礎之上,更要重視專業技能課程,強調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市場需求及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為導向,實現學生所學與日后所用的有效對接,實現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的無縫銜接。對于選修課的開設,要盡量拓展課程的種類與范圍,關注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挖掘學生專長,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多樣化的課程形態中幫助學生奠定文化基礎,為將來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及職業生涯全力做好準備。鑒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在班級人數的設定上,多以小班授課為宜,以便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及語言操練的順利進行。根據學生語言水平的層級,可適當采取走班教學的形式,因材施教,推動學生的個體及全面發展。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到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既兼有核心素養的共性,又具備不同于其他學科素養的特性。教育工作者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依據英語語言的特點,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