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翠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長春 130012)
1921年2月15日,蔡元培在湖南進行的第七次演講中以《對于學生之希望》為題,深入剖析了五四運動前后全國學生界之新現象、新覺悟,舉其大者,共得四端。
五四運動以前,受封建科舉思想影響,熬年頭、混文憑成為很多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否學到真才實學,能否學以致用,成績好壞與否,學生蓋不關心,平時疏于學習,一臨考試,抄襲課本、打聽題目、請劃范圍、無途徑不用,目的只圖敷衍混一張證書而已。“全不打算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自己和人類社會有何關系。”學風日下。五四運動是當時中國社會多種問題積勞成疾的結果,它的爆發喚醒了青年學生愛國衛國的熱情,這些走上街頭的青年學生迸發出了強大的感召力。五四運動帶動了其他各個階層的愛國熱情,也使人們看到了五四運動青年學生中蘊藏著的強大的精神力量。蔡元培認為自五四運動以后,出現了兩種新跡象,一是社會對學生群體的看法發生了改變,人們由從前的看不起學生到現在開始重視學生。二是學生對自身這個群體的看法亦發生了改變,“學生亦頓然了解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在人類社會占何種位置,因而覺得自身應該尊重,于現在及將來應如何打算,一變此前荒嬉暴棄的習慣,而發生一種向前進取、開拓自己命運的心。”開始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意識到了自身的責任所在,懂得了自己要尊重自己。
清朝末年,強鄰四逼、內政紊亂、民不聊生,所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為當時很多人的座右銘。就連當時思想最為先進的青年學生,國家意識、集體意識也極為淡薄,當然這與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有很大的關聯。五四運動以前的青年學生,于自己之外,“大半是一概不管,純守一種獨善其身的主義。”通過五四運動,學生突破了以往的封閉狀態,“自己與社會發生了交涉,同學彼此間也常須互助,知道單是自己好還不夠,非將自己思想推及自己以外的人不可。”于是同志之聯絡,平民之講演,社會各方面之誘掖指導,均為最切要的事,化孤獨的生活為共同的生活,實是五四以后學生界的一個新覺悟。除此之外,生機勃勃的五四運動也把“為社會服務的理想、興趣和希望灌輸到青年們的心中,從而培養了他們的組織和管理才能,鍛煉出領導能力并樹立了集體觀念,這場運動使學生獲得了無可估量的效果。”
在蔡元培看來,五四運動以前,青年學生“對于自己的學問有用無用,自己的能力哪處是長,哪處是短,不甚了解,不及自覺。”總而言之就是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對自己的學問、能力也不夠重視。五四運動以后,青年學生通過在運動中的操練,“于組織上、協同上、應附上,以自己的學問和能力向新社會做了一番試驗,頓然覺悟到自己學問不夠,能力有限。”于是,學生們一改從前“滯鈍昏沉的習慣,變為隨時留心,遇事注意的習慣了”生活中隨處都有發現,隨處都可學習,“家庭啦,社會啦,國家啦,世界啦,都變為充實自己學問、發現自己能力的材料。這種新覺悟是五四運動以后才有的。”可以說,五四運動是對廣大青年學生的一次歷練,五四運動使廣大青年學社工對自身的能力和學問有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并開始針對自身能力學問的不足,并有意識地進行鍛煉,開始處處留心處處學習,這種強烈的求知欲和自我管理的意識是在五四運動以前未曾有過的廣泛覺悟。
蔡元培認為在五四運動以前,學生少有信奉主義的,也沒有什么運動。通過五四運動,青年學生逐步認識到有信奉之“主義”與“計劃”的重要性。“不合時宜,不經組織,又沒有計劃的運動,必然做不成功。”蔡元培認為這種覺悟,也是到五四以后才有的。關于如何才能有計劃的運動,蔡元培指出應從此五端進行培養。一是自動的求學。蔡元培認為,“在學校學習,不能單靠教科書和教習,講堂功課固然重要,但自動學習,隨時注意自己發現求學的門徑和學問的興趣更為要緊。”二是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為。三是青年學生要樹立平等及勞動的觀念。四是注意美的享樂,以陶冶情感,減少矛盾和糾紛。五是社會服務。鼓勵學生樹立服務社會之精神,了解民情民意。
總而言之,蔡元培非常關注青年學生的發展,鼓勵青年學生把自身理想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但蔡元培不主張學生過多參加愛國運動,過多干預政治以至于荒廢學業。
作為開創了中國現代教育制度先河的教育家,蔡元培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國、教育興國之路的探索,他始終心系青年學生的發展,心系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把青年學生培養看做是一切工作的重心。五四運動促使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被前所未有激發調動起來,青年學生對自己在人類社會占何種位置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其影響下,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生紛紛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大潮中,開始積極投身到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貢獻。青年學生在這場運動中迅速成長,越來越認識到自身于國家與社會的重要責任與使命,其思想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蔡元培敏銳地發現這種變化,并從青年學生自身實際出發分析這種變化,關切這種變化,鼓勵青年學生從如何方面著手,蔡元培對青年學生發展的關心、關注,對青年學生的重視,時至今日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與活力,無不體現著蔡元培對青年學生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對激發青年學生貢獻祖國的激情曾做出重要貢獻,它昭示著蔡元培憂國憂民的大格局大情懷,也展現了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