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
(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天津 300350)
眾所周知,高等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相比,其優勢在于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職業技能和實踐的結合。高職院校中法律專業要培養的是法學基本理論與法律職業崗位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以法律文秘專業為例,其大部分畢業生主要就職于企事業單位法務崗、司法行政單位書記員崗、法律服務部門及各地方國家機關的事務部門文秘崗。由于近幾年整體就業形勢日趨緊張,高職畢業生也遇到就業困境,究其原因是培養目標相對單一、教學環節與就業環節出現了斷層,無法實現教育與職業的順暢銜接。基于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就業不暢除了就業形勢嚴峻有關,也與畢業生對自身定位不準、沒有認真研究專業對口程度有關,因此做好職業規劃摸底與就業趨勢調研就尤為重要。以我校法律文秘專業為例,筆者總結過去五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在入學之初并不了解專業特點、所學課程和就業方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真正領會該專業的特點,也沒有認真研究生源地對高職學歷法律專業畢業生的人才需求,導致學生學習知識不夠扎實,對自己的實際能力缺乏認知。而在畢業實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期待過高,忽視實踐能力的提升,導致了最終在就業過程中不能發揮自身優勢,將目光都集中在了大中城市相對熱門且競爭較激烈的書記員、法務、律師助理崗位,造成了就業失利。目前,筆者經過摸索、總結后采用在新生入學就進行未來職業規劃和擬就業城市的摸底,先行了解學生主要就業意向,然后利用學生寒暑假返鄉期間布置回鄉就業調研與考察任務,同時由專業課教師長期跟蹤調研學校所在城市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經過兩年的搜集積累,在大三實習前與學生溝通信息、調整就業意向,使其就業目標更有的放矢,就業率也有逐年提高。
根據學生返鄉摸底反饋顯示,不同地區對于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和主要崗位并不趨同。我校近幾年定向招收部分藏族生源,明顯發現四川、西藏等地的藏族聚居區域內對法律人才的實際需求比較大,學生們調研后認為如果畢業后回到家鄉做書記員、律師助理、行政機關法務秘書的工作機會更多。而多數省份的一線城市更傾向于招收法律專業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進入到司法行政機關,因此學生們認識到應當將就業方向定位在二三線城市或者地級市更容易實現專業對口。部分學生通過調研和假期深入單位實踐認識到自己可能更適合事務性的外勤工作,特別是善于人際交往、性格外向的學生更適合企業秘書、法務助理、產品銷售等崗位。通過總結,筆者認為對學生和就業意向地的精準調研,有利于重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出定位更準確地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在未來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和調整:
已經就業的畢業生反饋,中小型公司、企業往往一人多職,畢業生如果能夠勝任多種崗位,懂得客戶心理、更擅長待人接物,就能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但是他們發現在學校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往往在進入職場后就顯得不具有實用性,反而更需要動手能力、執行力和領悟力。鑒于此,在未來應當讓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面,既要學好專業知識,同時應當開設更多能夠提升人文素質和文化修養的課程,例如商務禮儀、會展實務、銷售心理學等課程,以滿足不同就業方向學生的職業需求。
通過探索和反思,結合畢業生的信息反饋,我們認識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課程服務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職業教育的新要求。教育部出臺的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現代職業教育應當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中,強化學生實習實訓。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高職院校應當更新觀念,引進更先進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多參與,實現課堂翻轉。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引入了目前比較成熟且應用廣泛的雨課堂、課堂派等教學App,在課前和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和討論任務,同時讓學生親自動手拍攝專題微視頻,從而實現課堂翻轉讓學生成為主體,通過課上與課后活動的配合熟悉法律程序和相關事務操作流程,并結合學校教務部門嘗試網絡考試模式,在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教師是教育之本,要想做好職業教育首先應當全方位提升教師的水平與能力。隨著職業教育發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現代職業教育越來越強調培養人才職業技能的重要性。在這一背景下,打造出具有相關行業實踐經驗、掌握行業前沿動態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就成了當務之急。作為專業課教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上,盡快提升自身專業實務能力、取得相關技能崗位入職資格是成為“雙師”素質教師的必由之路。教師自己在獲得職業資格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教訓,能夠進一步精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崗位任職的要求,也可以更明確今后人才培養的具體方向。與此同時,教師在學習、取證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儲備社會資源,也能夠為學生將來獲取相關行業準入資格奠定行業基礎,并能夠保持獲取信息的及時、新鮮。
法律專業課教師應當盡可能多地尋找和搭建業務實踐平臺。教師通過利用假期親自赴律師事務所、企業法務崗實踐能夠讓自己盡快掌握操作技能,通過與優秀企業接觸爭取將企業開發、洽談成校外實踐基地。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讓學生赴企業實習、為企業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最終以定向招收訂單班的方式實現學生的訂單式就業。目前我校比較成熟的做法是與知名律師事務所、基層法院、檢察院簽訂校外實踐基地。在學生第一年的學習過程中帶領學生參觀考察,先對律師助理、書記員工作有初步的認識;在大三畢業實習期間由律師事務所接收學生作為律師助理進行業務實習。部分省份高職院校也有與檢察官學院、法官學院簽訂定向實習協議的先例,讓部分掌握速錄技能、適合從事書記員工作的學生在實習期間到上述院校參加培訓,提前了解檢察官、法官的日常工作,掌握書記員工作基本流程和要點,然后再到法院參與真實庭審,鞏固培訓成果,并在真實環境下提升實踐操作技能,以縮短其正式入職后的適應期。上述兩種途徑都在教學實踐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從長遠考慮,高職學歷相較于本科學歷在學生未來走向社會、深入職場后并不具有競爭力。作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狀況,更應當為學生的未來謀求更多發展機遇。必須承認,由于地域上的差異和高考錄取分數線的不同,在高職院校中確實有一批學生是具備進入本科院校學習的實力的,針對這樣的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應當主動與本科院校共同搭建一條“綠色通道”。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在學期間通過自學考試或者專接本的方式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綠色通道”是將高職階段已經學過的課程通過學分直接轉化的方式納入本科學習的成績;將具有相關性但在高職階段學習不夠深入的科目進行整合,并通過開設專門課程予以補強;將原來在高職階段未學過的科目作為重點專門強化。這種學歷銜接模式既能節約學生的學習時間,也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歷和能力水平。
綜上,筆者認為要想建立和完善法律教育與職業銜接管理的新機制,應當鼓勵專業課教師不斷想辦法、找出路、研究崗位需求,通過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打好基礎,通過為學生搭建更多實踐平臺和尋找提升學歷水平的途徑拓寬其就業、升學的渠道,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與就業的暢通銜接,以適應未來職業教育和社會對提高就業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