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頤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貴陽 563000)
人文素養不僅僅指代人們所掌握的人文知識,同時還包括人們將所學知識轉化而來的精神品質,比如“審美品位”、“道德修養”等皆在其范疇之內。對于大學生而言,人文素養綜合展現了他們的外在風貌和內在氣質,同時也體現了其人格魅力。人文素養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十分重要,因而近年來有不少媒體呼吁高校對人文素養教育加以重視。傳統茶文化已延續千年,其中包含著數不勝數的文化知識,這些知識內容與人文素養教育存在很多共通之處,因而教育工作者不妨將茶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相結合,借此促進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開展。
傳說,神農遍嘗百草而發現了茶。之后經過漫長的歲月,茶逐漸從中草藥發展成飲用品。一直到唐代早期陸羽編撰的《茶經》一書完成,這才標志著中華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我國是整個世界范圍內最早發現茶葉、最早形成茶文化的國家,因而我國也被稱作“茶的故鄉”。就茶文化的發展脈絡而言,唐代的茶文化尚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宋代茶文化則發展至巔峰,元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近現代茶文化則得以傳承和推廣。在這一過程中,茶葉品類、茶具樣式、制茶技藝、茶文化習俗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茶文化體系也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熟。
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來講,傳統茶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其一,茶文化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地理(茶產地)、歷史(比如茶馬貿易、茶文化發源)、民俗(少數民族獨特的茶俗)、文化遺產(采茶戲、采茶舞),同時還能夠借此了解茶文化思想和茶文學等內容,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學生盡可能地豐富自身的知識面。其二,茶文化能夠陶冶情操。古往今來,茶人在飲茶時往往有著修身養性的追求,他們通過飲茶來陶冶自身的情操。借助于茶文化開展人文素養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天人合一”、“茶禪一味”等心理追求,幫助他們更好地感悟自我。其三,茶文化可以幫助學生知書達禮。茶文化在形成過程中融合了很多古代禮儀,比如“鞠躬禮”等,這些禮儀是茶人在茶事活動中相處交流的必要要求。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倒茶七分滿”、“以茶待客”等茶禮儀,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成長為知禮守禮的人。其四,茶文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茶文化具備很多與審美相關的內容,比如采茶舞的肢體動作、采茶歌的音符律動、茶藝表演的曼妙展現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審美特點,這對于學生自身審美情趣的提升、審美觀念的革新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其五,茶文化可以提升品德素質。不少茶文化典籍都撰寫了與“茶德”相關的內容,比如《茶十德》和《茶味八德》等。在這些書籍中,學生可以更為全面地認識古人對于品德修養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端正自我,提升品德素質。
人文素養是一個大學生內在素養與外在風貌的綜合體現。好的人文素養教育會將大學生鍛造成優秀的社會人才,使其更好地應對未來生活與工作中的挑戰。根據一些調查,我們發現一些高校的人文素養教育尚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些不足和缺點阻礙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用的發揮。具體來講,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具體癥結主要包括這樣幾點:
人文素養的概念較為寬泛。部分高校為了響應人文素養教育的號召而開設了一些與之相關的選修課程,比如《傳統文化與女性人文素養》、《教師人文素養的修煉》等。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對于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不論是在教材的選取還是課時的設置上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就教材而言,一些高校會給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指定相應教材,但這些教材往往是2000-2010年這段期間所編撰的,其內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落后和不合理之處,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那么學生所學習的人文素養知識也將無法真正跟上當前時代發展的需要。
就教學方法來講,不少教師的教學方式仍舊十分單一。一些教師以“填鴨式”的方式講解人文素養知識,導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再者,僅以口頭講述的方式對人文素養知識進行講解無法幫助他們理解那些相對抽象的概念。比如以“人文精神”為例,一些教師只是將其概念和定義告訴學生,卻不從日常生活這個層面切入進行講解,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停留在十分膚淺的階段。不難想象,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將會導致整個課堂氛圍變得僵硬,也很容易導致學生對人文素養知識的學習失去應有的興趣,很顯然這對于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而言是不利的。
校園是學生日常生活交流的場所,校園文化對于他們的行為思想本身有著一定的影響。事實上,只有將人文素養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文素養教育的作用,確保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時刻接受到人文素養知識。然而縱觀部分高校的校園文化,其中卻鮮少有著與人文素養教育所對應的模塊設置以及活動安排。可想而知,失去了校園文化的支撐,人文素養教育的開展也將會變得無比艱難,而這正是相關高校教育工作人員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上述分析不難發現,當前高校的人文素養教育尚存在很多癥結,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為了優化當前的人文素養教育,高校在將傳統茶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相結合時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高校可以邀請權威專家、資深學者、茶學專家等參與到人文素養教材的編撰過程中,從而確保教材能夠真正與現階段的人文素養教育結合起來。相關編撰人員不妨結合傳統茶文化中的優秀民俗禮儀、茶學典籍、茶文學著作等內容,將其中有價值的要素提取出來加以運用。比如,教材中需要說明人文素養知識時可以將經典茶詩詞或者小說(比如《紅樓夢》)中的茶文化片段作為例子導入其中,使學生充分了解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內容。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編撰者還應該結合當代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編寫,以確保編撰內容真正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播放與茶文化相關的視頻資料,并在視頻結束后向學生提出對應的問題。比如,在播放一些與茶俗相關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倒茶要七分滿”、“這其中體現了古人的什么價值觀”等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將其與人文素養相結合,這樣就能夠透過相關知識潤澤學生的思想。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盡量多地豐富教學方式,比如采取分組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等,從而與學生實現溝通。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對于后續教學工作的安排將有所幫助。
在構筑校園文化時,可以考慮將茶文化融入其中。首先,高校應在基礎設施中納入茶元素,比如修剪與茶文化相關的草坪,或者布置著名茶人(如陸羽)雕塑作品,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校園環境中近距離感受茶文化之美。其次,高校可以開設單獨的茶主題空間或長廊,其中可以陳列茶聯、茶典籍、茶文學作品等內容,從而更好地推廣茶文化。最后,高校還應該將校內廣播、校園貼吧、官方微博等平臺利用起來,借助網絡平臺的力量普及茶文化內容,從而使學生在對茶文化耳濡目染的過程中逐漸升華自身品德,提高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