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彥榮 曾芳芳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在2016年全國農業文化遺產普查結果中,“福建云霄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榜上有名。云霄縣火田鎮依托白石村大帽山極為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對千年古茶樹資源進行保護和利用,同時充分挖掘千年古村歷史文化和特色民間民俗文化資源,實現云霄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的保護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茶農脫貧致富,使茶文化和種植技術得到傳承與發展。在茶上下功夫,拓展茶產業鏈條,強化旅游品牌建設,使當地茶文化市場得到進一步開拓。白石村發展特色民俗鄉村旅游,將農業文化遺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增強生態產品的開發能力,將旅游扶貧與生態扶貧相結合,為白石村發展注入源動力。
1.1 經濟價值。農業文化遺產在休閑價值方面,一是可以作為旅游資源和文化創新資源相結合的復合資源,二是農業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可參與性和復合性特征[1],既對當地農村農業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又對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實現農業遺產地經濟良性增長的重要途徑。在農業文化遺產休閑價值的開發上,首先是發展旅游業,農業文化遺產旅游業的產業鏈關聯度高,能夠改變農村地區產業結構過于單一的劣勢,將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場地和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農村人文資源等進行統籌規劃設計,最大程度發揮各個環節相關聯的休閑旅游開發潛力,以此來帶動當地交通、餐飲、住宿等行業的發展,同時還可以擴大農業生產經營的范圍,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推動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延伸,為農民帶來直接顯著的非農產業收益,為農戶脫貧致富搭建強有力的平臺。農民的收入提高得到保障,又可以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如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改良創新、生產方式更新等,同時教育投入也得以增加,使農民知識水平和思想素質、科學種植和栽培技術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實現非農產業反哺農業,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文化價值。文化是農業文化遺產的精髓,是旅游特色產品開發創造的前提[2]。農業文化價值體現在對農村文化資源的重視,“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強化休閑農業開發的創意設計,著力在文化傳承與創意設計上實現重大提升,以此推動農業與文化、生態、科技、旅游等多方面的融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軟實力以及持續競爭力,為加快當地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發揮有效作用。隨著農業文化遺產中旅游資源價值的深度挖掘,無形之中助推著農業的文化功能壯大發展,尤其是使農業中蘊含的農耕文明得到繼承,以及地方特色建筑、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美食等文化旅游資源得到開發,為當地農村風土人情、農耕文化、生態環境等無形資源賦予新的內涵。
1.3 社會價值。從轉移剩余勞動力方面來看,我國正處在發展的上升階段,休閑農業的開發,有利于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有助于帶動當地農民充分就業,真正地實現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并對發展和提升農村風土人情、農耕文化、農業生態環境,以及形成新的文明鄉風具有重要意義。充分發揮休閑農業在調整結構、惠利民生等方面的集聚功能與平臺效用,以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作為出發點及落腳點,例如發展采摘園、農家樂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戶項目,帶動傳統種養殖產業轉型升級,探索農民自組織、自激勵、自就業的創業模式,使得休閑農業成為大眾創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當地就業的重要渠道。
2.1 經濟價值挖掘。白石大帽山的古茶樹為全省古茶覆蓋面積最大、茶樹最多、茶齡最老的樹種,火田鎮利用“開漳古鎮”優勢,依托“火山大帽山茶”這一國家地理性標志產品,盤活“古茶樹+生態旅游”模式,打山水牌走生態路,建設總長6.2 km的大帽山古茶樹道路,引進總投資5 000萬元的火田鎮大帽山生態旅游項目,扶持大茂山茶業有限公司,大面積復種古茶樹,以“陳將軍”古茶樹為主打品種,打造生態茶葉種植基地,引入臺灣凍頂烏龍等制茶技術,推出高山生態茶,開發有機茶。從茶的文化底蘊、包裝設計、茶葉品質入手,加大培育龍頭品牌企業扶持力度,多次組織茶企業參加國內國際茶葉博覽會,宣傳推介茶葉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2.2 文化價值挖掘。以白石村為主線的特色鄉村旅游,推出集農業觀光、采摘體驗、品茗休閑為一體的生態體驗觀光路線,以產業優勢打造以茶促旅、農旅結合的新模式。依托大帽山豐富的古茶樹資源,打造底蘊厚、生態佳、配套全的古茶樹群落觀光園。以古茶文化結合開漳文化為主題,建設千年名貴古茶樹群觀賞區、野生茶保護區;茶文化及茶產品展覽中心,內設茶藝表演區、茶展區,供游客欣賞、學習、體驗,探討和了解茶文化的內容和故事;游客體驗茶園設茶采摘體驗區和制茶區,讓游客親身體驗采茶、殺青、揉捻等制茶過程;茶文化食宿,以鼓勵扶持發展農家樂和家庭旅館,游客吃特色農家美食,品嘗茶食如茶餅茶糕茶粿,感受茶主題民宿等。
2.3 社會價值挖掘。一方面,隨著農業旅游發展進入新階段,對休閑農業工作人員的需求突出,提高人才素質,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科技研發和推廣不斷加強,需要組織專家對茶農進行技術培訓,指導生產,改造茶園,擴種優質茶,掌握茶葉種植、管理、保護等技術,同時提高茶農的科技意識和技術水平,因而從事茶葉專業的農藝師、制茶師、種茶技術人員、制茶技術人員等人才應運而生。古茶樹群落觀光園的建設讓返鄉農戶有了更多的創業機會,發展了一批農家樂、采摘園、特色民宿、小超市等到村到戶項目。從生態角度看,白石村以生態發展理念開展了新農村環境整治,打造干凈優美、充溢著濃濃鄉土風情的村容村貌,營造適宜古茶樹生長的綠色環境,提高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讓村民自覺參與環境衛生保護和鄉村發展建設,生態鄉村游方興未艾。
3.1 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宣傳教育,保護古茶樹群落。在農業文化遺產價值開發過程中,保護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白石村被稱為云霄茶樹原產地、茶樹規模種植發源地的“活化石”,擁有著不可多得的茶樹。由農業林業部門及相關環保部門開展統一工作,對古茶樹資源進行調查統計、建立信息檔案,并對古茶樹實行編號、掛牌保護工作。同時,對村民發放保護古茶樹的宣傳手冊,并將此寫入村規民約中,向村民宣傳古茶樹的功用、普及古茶樹保護措施等知識,提高村民對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3]。這樣才能有利于保護現有的農業文化遺產資源,使得茶園休閑價值可持續發展。
3.2 挖掘茶文化內涵以打造白石古村和云霄古茶特色。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之下,借云霄縣開漳圣王文化或是以大帽山古茶樹為主題推動打造[4],建設成為一個有著較強旅游開發潛力的美麗鄉村,使得“古色游”得以煥發生機。在茶文化內涵的挖掘帶動下,不僅在旅游發展方面更上一層樓,同時,還可以提高茶產品的附加值,積極選育適宜種植的優良品種來開發有機野生茶產品[5],做具有云霄白石特色、古茶特色的旅游周邊產品(茶皂、創意茶包、茶壺等)及農特產品等,將茶文化做活。
3.3 順應“互聯網+”大潮,加強宣傳力度。在互聯網+日益興盛發達的時代潮流下,將云霄古茶園與茶文化遺產休閑價值利用互聯網平臺渠道宣傳開發,打響藏在深山里多年的這一“白石名片”的知名度,讓它不僅僅是被當地人所熟知,更要傳向外面吸引游客。“名片”既要傳出去,而且還要傳得贊。當地的新聞媒體媒介要多予以高度宣傳來打響名堂,并且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知名公眾號來宣傳,甚至可以利用當下極火的各大短視頻app為宣傳渠道,鼓勵利用多種模式開展公益性宣傳推介,擴大影響力。
3.4 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系列活動。立足本縣,面向全省,著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白石古村及云霄古茶園與茶文化旅游節品牌,推出鄉村文化旅游系列活動,進一步擴大古茶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結合其特色歷史文化建筑風格,諸如依托螺穴圓樓、簸箕樓、橫山四方樓、佛峰廟、白石村七星圖等,開展傳統村落體驗。以品牌效應來引客流、聚人氣,讓游客與古樸自然村落、茶園風貌的零距離接觸,增強游客對宜居鄉村、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的認識,激發游客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