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陽
(川北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南充 637000)
2017年10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講話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過站起來、富起來的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進入了強起來的新時代。新時代對社會各方面提出新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替代物質文化需要,說明在新時代下,我國人民需要不僅僅是物質文化,而且對政治、精神、生態等領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新時代下,我國人民的需求更廣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與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形成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這對矛盾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者處理不當,很有可能變為對抗性矛盾。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上看,從思想上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必須采用毛澤東提出的“團結—批評—團結”的科學方法,效果最好。“團結—批評—團結”的教育方法,離不開文化的熏陶、滲透,文化在整個思想教育過程起著紐帶和橋梁的作用。茶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特有現象,深受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認可,已經成為是處理化解思想矛盾的一劑良藥。“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毛澤東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回憶了與柳亞子在廣州品茶,接著重慶吟詩,最后北京聚首,在品茶、交談、吟詩中,逐漸拋棄黨派與政治立場的差異,化解了兩人積郁的心結,彰顯了同舟共濟的高尚情操,見證美好的情誼。毛澤東巧用中國茶文化這個橋梁,化解了兩人因政治立場不同而產生的思想差異,最終成為朋友。中國茶文化尚能成為解決偉人政治立場差異而造成的思想矛盾的中介橋梁,更何況處在新時代中我國人民在根本利益和政治立場一樣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的思想矛盾純屬人民內部矛盾,他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所謂的茶文化是指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在社會和人類需求的驅動下,尊重自然和茶葉發展規律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創造出既離不開茶又不同于茶本身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總稱。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征,茶文化經歷幾千年的發展變化,也形成了人為性、群體性、歷史性三個基本特征。其一、“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①茶文化發展歷史是一代代現實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利益和精神需求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而進行有意識的創造活動。茶文化的發展依靠人,為了人,以人為中心,深深打上了人主體意志的烙印,脫離了人的需要,人的實踐活動毫無意義,因此,茶文化整個發展的歷史人為性特征非常明顯。其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②人的茶文化創造活動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不斷進行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過程,離開一定的社會關系,茶文化就失去了發展的肥沃土壤。在這個茶文化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被一定群體所共同認可和遵循的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的行為規范和價值體系,這是茶文化的群體性特征。其三、茶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為了滿足人類無限的需求,它必須不斷結合時代變化的需求,包容各種優秀的文化,形成內在的適度超越性,推動自身更新,變化發展的歷史特征非常顯著。
思想政治教育的茶文化載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挖掘和利用茶文化產品中的思想、道德等教育因素,同時將教育內容寓于茶文化的建設之中,到達以情感人,以文化塑造人,最終形成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強國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茶文化載體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其表現形式除了傳統的形式,例如茶歌、茶詩、茶詞、茶道表演等,也增加了更多新的具體形式,例如茶文化的微視頻、微博、網頁等,其表現形式日益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同時茶文化本身的多維魅力,而且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歡,茶文化影響群體廣泛性和內容全面性并存的特征也是初見端倪。茶文化對受教育者的影響也有別于傳統的教育,教育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無拘無束的品茶、論茶、觀看茶作品等教育活動,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式教育,容易讓人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比較特殊,是一個有意識、有目的、具體的、歷史的人。人的思想活動在所處的環境、從事的實踐、面臨的問題、自身素質和主觀認識的差異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表現出一個復雜性的特征,而每一種要素的變化,都可能導致人們思想狀態的變化,人的思想活動又表現出多變性的動態發展特征。由于客觀外界的多樣性和個體價值追求多樣性,人的思想表現出復雜性、多樣性,因此,盡最大可能收集豐富而真實的第一手思想信息資料,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是收集廣大群眾思想和政治的無形信息。毛澤東說過,“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③如果思想政治信息收集者如果沒有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良好氛圍,就不能深入群眾,群眾抱有畏懼之心,敬而遠之,應付式回答問題,知而不言,言之不盡,導致收集到的信息的片面性。我國自古以來就開展有以茶會友、以茶交友、以茶待客等多種形式的茶話會,深受不同群體的歡迎。中國的茶可以簡單劃分為人文茶和生活茶,琴棋書畫詩酒茶中的茶就是人文茶,而茶米油鹽醬醋茶的茶就是指生活茶,可見在中國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民眾都喜歡茶。茶話會把來自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學歷、不同職業等人,拋開個體差異,以平等的姿態集聚在一起,找到了共同的語言,無拘無束,暢所欲言。
思想是言行的內在本質,言行是思想的外在表現。在輕松和諧的茶話會中,人們的一言一行將他們隱藏在大腦深處的真實思想,不斷地表現出來。人們有形的言行和無形的思想,也會有表里不一的偏差時候,即言行并不一定像鏡子一樣直觀地反映思想,一樣的思想表現出不同的言行,同一言行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思想。但是從長期整體上來說,言行總是在思想支配下進行,思想也終將通過言行正面或者反面的形式表現出來。思想和言行有可能存在的差異,更需要我們思想信息收集者需要一個比較充足的時間觀察人的言行,才能收集到盡可能多的真實資料,不會被片面的材料信息所蒙蔽。品茶的時間短暫,但是從喝茶前的準備工作到細細品茶,到以茶論國家大事,以茶談人生,最終結下一定的感情,以后繼續一起喝茶,這一系列準備和交流工作也是收集思想政治信息的良好契機。因此以茶文化為中心的茶話會,給思想政治信息收集者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有助于運用觀察體驗法、社會調查法、心理測試法、預測法等思想政治信息獲取方法,收集到大量真實可靠的思想信息。
3.2.1 精行儉德是中國茶文化內在本質,有利于促進批評與自我批評和自我教育方法的實行
(1)品茶是一個加強自我修養的過程
2014年4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比利時歐洲學院發表演講時曾經說過:“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在中國茶早就遠遠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質屬性,不僅僅簡單作為一種受大眾歡迎的飲料而存在,中國人民特別是中國古代為數眾多的文人士大夫對茶和茶文化的熱愛與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茶文化的內在品質,使之與琴棋書畫一樣,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唐代陸羽在《茶經—之源》提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雖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大部分人接受以下觀點:陸羽說“最宜”,并不是說只有專一踐行自律品德的人才能喝,而是大家都可以喝,僅是某些人最適合而已。陸羽以多年之力撰成《茶經》,極力提倡“煮茶”的品飲方式,就是希望人們通過參與這一過程,去感悟茶內斂淡泊的特性,獲得一種對自律的道德自覺,使飲茶者均成為“精行儉德之人”。這或許才是陸羽的希望。④茶即“人”在“艸”和“木”之間,所有的人在草木間,飲一盞清茶的過程,就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也就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品茶品味品人生”的過程。
如果說欣賞中國的茶文化需要靜心,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那么品茶的過程對人是一種意志磨練,更是一種加強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國古代的茶葉大部分種植在寺廟旁邊,茶葉的制作也是由僧人來完成,之所以那樣,是因為在中國茶文化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更適合在遠離城市喧囂中,靜下心來的人才能細細體會其中的精髓。在中國品茶的過程包含品茶之前的準備、品茶、事后處理,這是一個有著高度精細的程序,與其說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修行。品茶之前的準備,包含選擇器具、水、茶葉、清除異味(包括身體各部位的異味)等,這些都是很有講究,只要稍有不慎將會影響茶的味道。例如就連看似簡單德普通燒水,也得注意掌握火候,水燒得太久老了,水沒燒開嫩了,這都會影響茶的品質,因此如果一個人心神不定,是無法完成準備工作的。品茶之前的準備與品茶比起來,簡單多了,品茶對人品德、心理的要求更高。首先要先用開水燙器,接著選擇適量的茶葉,再掌握好沖泡的時間,倒出第一遍茶水,再燙杯子。其次再次沖泡,再倒茶,這次倒茶就十分講究,不是一次性倒滿一杯再倒另外一杯,而是保持固定的速度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回倒茶,確保杯茶均勻。最后,品茶需要用眼觀茶色澤,小口啜飲,用鼻輕輕呼吸香味,用心體會其中韻味。如果茶水之中有茶葉,不可用手將茶葉撈出,更不要吃茶葉,可以用杯蓋拂去或者輕輕吹開,不可用力吹。如果茶水太燙,吹涼再飲,這是吹涼也很講究技巧,不能直接吹茶水,吹茶避就可以,空氣反彈入茶水,很快就涼了。品茶的過程,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更需要品茶的人專心致志的品味,否則如牛豪飲,飲之無味。品茶事后處理也是一個很考驗人,沒有按一定順序清洗好,存放好,下次品茶可能就沒法再用這套茶具。縱觀以上的簡述,品茶有著自己固有的順序,需要考慮方方面面,需要心無雜念,才能耐心、細心、專心地品出韻味,品出人生。因此,一兩天時間是訓練,很容易讓人混淆順序或者遺落其中環節或者飲茶走神,影響品茶效果。如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每天堅持品茶,就是每天修“心”,那么品茶就是一個加強自我修養的訓練手段,心就靜下來,眼界更開闊,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2)精行儉德有利于促進批評與自我批評和自我教育方法的實行
精行儉德實質是調節和矯正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之形成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在某種程度上,這也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和自我教育方法追求的目標。當然茶文化的精行儉德并不是一次性形成,需要在多次的和諧平等的品茶活動中,不斷修“心”、修行,而修“心”、修行正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和自我教育方法的基礎。一方面,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需要受教育者有著品茶時候的心平氣和的心境,也需要品茶的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以商討問題,交換意見的方式,有理有利有節地進行批評,使其冷靜、虛心地接受批評,避免批評簡單粗暴、冷嘲熱諷、上綱上線,傷害受教育者的自尊心,使其反感和抵觸,產生對抗。另一方面,自我教育既包含反省、反思、自我改造等自我修養,又包含自制自律、情緒調控的自我管理,這都是自我教育常見的教育方式方法。這些教育方法的開展,離不開中國茶文化內在本質——精行儉德。費希特說過:“如果人以單純享受為目的,他就依賴于一種給定的東西,即它的現成存在的沖動對象。所以,它是不自足的,只要人進行反思,就能成為主體。”⑤費希特在這里強調自我修“心”、自我反思、自我控制等在自我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個人在品茶文化之中,形成精行儉德,有利于實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和自我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團結為出發點,以“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為宗旨,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3.2.2 中國茶文化包含著禮樂結合、環境陶冶的教化因素,有利于隱性教育方法的實行
唐·劉貞亮《飲茶十德》提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華民族是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成為常態。“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梁實秋在《憶故知》里的發問:“不喝茶還能成為中國人嗎?”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是我國長期人際交往中形成的優良傳統禮儀習俗,受到各階層人民的認可。中國歷史上眾所周知教育大家要互相尊重的叩指禮的故事。還有今天我國部分地區仍然用茶葉做娉禮或者結婚那天要敬茶,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種植茶樹唯一的方法是用茶籽來種,而且種了不能移植,用茶葉做聘禮或者敬茶象征著愛情的專一、純潔等。雖然叩指禮或者敬茶不流行,但是類似于這些的茶文化所涵蓋的含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黃書光說“借助評話、彈詞、鼓詞等說唱通俗文藝形式,向那些讀書甚少、甚至目不識丁的農夫、家庭婦女以及小市民進行倫理教化,把社會倫理觀念傳播到廣大的無法接受正統教育的草根階層之中。”⑥坐在景致幽雅的茶樓,用古樸典雅、款式優美的茶具泡茶品茶,欣賞著茶詩、茶書、茶畫、茶藝表演等,都發揮著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8-11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9-790頁
④“精行儉德”新解.光明日報.2014-12-28
⑤[德]費希特:《費希特著作選集》第3卷,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29頁。
⑥黃書光:《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