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國華,謝 鴿
(1.黃岡師范學院,湖北黃岡 438000;2.黃岡市東坡小學,湖北黃岡 43800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在《學會生存》一書中認為教育共同體主要指同一地區的幾個國家為共同發射和協調利用教育電視衛星資源,共同編制教育電視節目所組成的共同體。[1]它是一個基于全球性信息革命發展的概念,主要強調信息資源的共享。有研究者認為,“教育共同體是指擁有共同理想的個體或組織,在專業規范引導下,以教育資源共享為條件,基于教育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形成相對穩定和諧的協作組織。”[2]這種觀點將教育共同體看作一種協作組織。顯然,本文所指的教育共同體既有別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到的信息資源共享,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協作組織,而是指一種基于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育聯合體,即“將獨立的城區學校與農村一個或幾個相對薄弱學校聯合起來,把各自的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實行發展水平捆綁式評價,構建起‘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協作機制,建立榮辱共擔、優勢互補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聯合體。”[3]
在過往研究中學者們多從“教育共同體”視角審視中國當代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從宏觀角度探討了“教育共同體”與教育的關系,而從微觀角度透析教育共同體視閾下城鄉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的研究幾乎無人涉獵。湖北省作為我國中部地區的教育中樞,基礎教育成績喜人,但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均衡發展的理論研究較為欠缺,筆者試圖從“教育共同體”視閾來探討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師資均衡問題,以期促進湖北城鄉義務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為全國的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提供一份有參照價值的藍本。
近年來,湖北實施了“城鎮教師對口支援農村教育行動計劃”、確立了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交流制度、開展了城鎮學校與農村學校“手拉手”等活動,這些舉措對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均衡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據調查,“湖北城市義務教育擇校現象比較嚴重,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問題較為顯性”[4]。湖北、河南等中部地區普通初中超大班額比例要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至21個百分點;小學超大班額問比例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至8個百分點。[5]可見,湖北義務教育學校擇校和大班額現象仍然十分嚴重,擇校、大班額現象明顯影響到師資隊伍的構成,優質教師資源向名校、大規模學校流動,一些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明顯受到影響,有學者指出“湖北農村某教學點50%以上教師學歷低于大專水平,1/3的教師未接受過任何教學類培訓”[6]“湖北農村初中英語教師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理念和自我發展意識方面存在不足”[7]“目前在湖北農村美術教師隊伍中兼職教師的比例占統計數據的67.8%,在有些地區,美術教師空缺的現象還存在。”[8]而城市義務教育學校一般配有專業的英語、美術教師,這些教師的學歷層次、專業水平明顯比農村高。可見,湖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優質教師資源還很缺乏、發展意識較為淡薄,跟城區學校還存在較大差距,湖北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迫切需要進行教師資源的整合,逐步形成教育聯合體。
近年來,湖北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培訓工作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
其一,對全省新錄用教師進行崗前培訓,但城鄉學校師資隊伍一體化制度建設不夠健全。2017年7月,湖北省教育廳組織開展了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新錄用教師崗前培訓,對新錄用的3423名教師進行了培訓,培訓項目有:新招錄教師崗前集中培訓、新招錄教師(非師范專業)崗位技能培訓、新任教師學科網絡培訓[9]。培訓人數雖然較多,對新進教師的職業技能、網絡應用能力等方面也進行了輔導,但在城鄉教育觀念對接、教育資源共享、城鄉學校教師交換輪崗等方面關注不夠。湖北還實施了“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和“城鎮名師對口援助農村計劃”,對農村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以及實施精英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在意識導向上明顯偏向于發展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對統籌城鄉教師資源共享方面關注不夠,需要加強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一體化的制度建設。
其二,各種農村教師掛職培訓有序展開,卻缺乏城鄉學校的合作與交流。為進一步加強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建設,2010年,湖北省公布了一批“校長掛職培訓基地”中小學名單,為薄弱學校教師和校長跟崗、掛職鍛煉提供了新的契機[10]。培訓的內容涉及教育教學會議與活動、學校日常管理活動、課堂教學觀摩、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組織實踐、學校管理制度與管理模式等,對城鄉學校校長互掛、確立幫扶機制方面沒有過多考慮。2016年11月,湖北省在仙桃大新路小學舉辦了第二期湖北省鄉鎮中心小學校長掛職培訓。時隔兩年,又在武漢吳家山第三中學舉行了“國培計劃(2018)”鄉村骨干校長助力研修培訓項目。這些教育培訓多是針對農村學校展開的,提升了湖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力量;但城鄉學校很少聯合舉辦教育理念、教學經驗的專題培訓與講座,因此,農村學校很難在以上活動中學習先進教學理念,也難以分享到城市學校的成功教教經驗。
湖北基礎教育實力強大,義務教育學校非常重視教學活動的開展與教學方法的探索,但缺少城鄉學校教學方法與教學經驗的交流與互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不斷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卻缺乏與城市優質學校進行經驗交流。自2011年6月起,湖北在全省40萬名中小學教師中開展了“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教學活動,對說課與上課,分別制定了詳細的實施細則與評價標準,營造了家校攜手的育人環境[11]。此外,湖北還開展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中青年教師優質課堂競賽等活動,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更新了教學方法。這些課堂競賽活動多是展示教師的基本功,缺乏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創新的比拼,實際上城市學校教學理念與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學理念有融合的空間,教學方法與教學經驗也需要相互交流、彼此促進。
其二,各地舉辦名優教師課堂教學法展示交流會,啟動名優教師引領工程,卻缺乏跨區域互動。2011年3月,“湖北省小學數學名優教師課堂教學展示交流會”在仙桃召開,展示了各個學校成功的教學方法、分享了學習經驗,既加強了校際之間的交流,又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2018年3月,荊門市啟動“千名帶萬名”名優教師引領工程,該工程的實施將有效發揮優秀骨干教師的學科引領與模范帶頭作用。但這些交流活動僅限于區域之間的交流,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仍然缺少互動,缺乏城市學校優質教師與農村薄弱學校教師的課內外互動。因而,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需要加強教學上的互動與交流,相互學習彼此成功的教學方法,分析有益的教學經驗。
從湖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狀來看,與上海、北京等地區相比確實明顯滯后,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繼續推進,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育命運聯系更加緊密,農村學校的教師資源與城市學校的教師資源適切性要求更加提高。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要均衡發展,逐步實現區域教育共同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進入21世紀,‘就近入學’政策是與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治理“擇校”問題相伴而行”[12]。湖北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亦存在“擇校難”詬病,為根除這一詬病,黃梅縣義務教育通過幾年努力,實現了無大班額、無重點班、無節假日補課、無擇校、無亂收費[13]。還有學者認為教師輪崗交流是解決城市擇校難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舉措[14]。因此,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從“教師輪崗交流”方面采取相應對策,或可從根本上化解“擇校”問題。
“中西部省份化解大班額的政策舉措,需要基于具體的省情、學情,借鑒山東、浙江等省份的有益經驗,綜合施策,從根源上防范大班額的形成與反彈。”[15]要化解湖北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問題,需要精準施策,根據湖北省省情、學情實際,結合山東、浙江等學校的成功經驗,杜絕關系戶、金錢戶入學,消除大班額形成的隱患因素。同時要“落實財政支持化解義務教育大班額激勵獎補機制,統籌使用中央“全面薄改”、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各類專項資金”[16]。截至2016年12月,湖北省共落實資金145.6億元,改造提升1000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建設工作進展順利,2017年制定了以資金分配為引導,進一步加大城區教育資源建設力度,有效緩解城區大班額問題的工作思路。[17]
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要達到均衡發展,還需要“建立區域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構建城鄉一體化素質教育評價機制、深化城鄉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提高城鄉義務教育師資專業水平”“因地制宜地謀劃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路徑”[18]。同時,要制定適合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發展的高學歷、高水平專業教師引進制度,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使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水平達到均衡化,有利于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共享教師資源,逐步形成高水平教育聯合體。
一方面,要做好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的內容銜接和適應性工作。首先,要針對不同類別、層次、崗位教師的需求,以問題為中心,案例為載體,科學設計培訓課程[19]。針對城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中教育觀念對接、教育資源共享、城鄉學校教師交換輪崗的問題,可以充分發揮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在崗前培訓中的引領作用,在崗前培訓期間適度舉辦一些跨區域教學討論會、講習會、交流會等活動,讓城鄉學校教師在這些活動中共享教育資源,交流教育觀念。同時,完善城鄉義務教育教師交流制度,并與崗前培訓的內容進行銜接,為教師下一步做好交換輪崗工作奠定思想基礎。其次,各地要“根據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在職教師提高培訓和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等教師發展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開展針對性培訓”[20]。由于湖北義務教育對新教師的培訓主要是基本業務與職業技能培訓,這種培訓形式很難適應城鄉教師一體化、均衡化發展的需要。因而還需要根據城鄉學校教師的實際需求,凝聚教育思想觀念,分享教學思路和方法。總之,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既要考慮城鄉學校教師資源共享,又要統籌城鄉學校師資隊伍一體化建設。
另一方面,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師資隊伍均衡發展,搭建共同發展的平臺。“為更好地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我們需要在行動理念上從‘塑造教育’向‘適合的教育’轉變,在運行機制上著力推動‘跨省區協同發展’與‘優質學校群’建設”[21]。湖北城鄉義務教育要均衡發展,既要加強本省城鄉學校之間的內部交流;也要處理好跨省學校之間的師資交流與合作,使城鄉義務教育學校逐步形成教育聯合體。科學處理好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之間的關系,搭建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共同發展的平臺,是實現湖北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共享,共建區域教育共同體的基石。
我國統籌城鄉教育起步較晚且特色不鮮明,在政策實施、教育法規、教學模式與管理等方面還存在缺陷。湖北城鄉義務教育要改革教學與管理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建立城鄉教師互換制度,使城鄉教師共享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教師互換有利于城鄉學校凝聚教師資源,使他們相互借鑒成功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資源共享、方法共享,因而有必要“建立城鄉教師互換交流制度,開拓教師專業發展的渠道”[22]。二是建立城鄉學校教師“聯動機制”。一些省市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構建城鄉學校“聯動機制”是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需求,如河北省通過“結對子”“手拉手”“聯片教學”等方式,完善城鄉學校教師間教研聯動互助機制[23]。蘇州積累了10余年的集團化辦學經驗,極力支持縣區內部組建教育集團,實現城鄉學校聯動發展與信息互通[24]。四川武勝縣11所城區學校和19所鄉村學校組成共建學校,通過聯合教研、干部掛職、名師帶教、互動實踐等方式構建城鄉學校聯動發展平臺,使城鄉教育質量獲得同步提升[25]。湖北地區很有必要借鑒其有益經驗,實行“聯片教學”,組建教育集團,構建城鄉學校教師“聯動機制”,實現區域教育資源共享,使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協同發展。
城鄉學校要實現“跨校聯動”,要充分利用城市學校優質教學資源,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21世紀,美國中小學在完成信息技術裝備后,著重于網絡學習課程的設置和教師網絡教學能力的提高,使美國的網絡教學邁向了新的征程。[14]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才開始關注網絡教學的發展。[26]網絡教學資源使教學變得更為生動與互動,增強了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農村教育水平,尤其是在偏遠貧窮的農村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27]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是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基本服務條件,農村學校能共享到城市學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開放網絡教學課程、創新網絡教學模式,將優質教學資源、教學活動等納入數字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城鄉學校教師在線學習與互動交流。同時,把著力建設好數字校園作為促進湖北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重要推手,利用互聯網使湖北城鄉義務教育資源能夠快速共享,“只有在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數字校園”輸送到邊遠地區的學校,偏遠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程得到落實,才能算真正地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均衡發展”[28]。
由于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在擇校、大班額、師資培訓、教學活動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嚴重影響了師資力量的均衡發展,文章從“教育共同體”視角提出相應的路徑選擇:加強城鄉義務教育“教師輪崗交流”制度,精準施策、“全面改薄”;不斷提高城鄉學校師資培訓與交流水平,落實相關平臺建設;實施“跨校聯動”教學與管理模式,促進教師資源的共享。這些舉措對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逐步形成教育共同體具有“催化劑”作用。一言以蔽之,“教育共同體”思想與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均衡發展關系緊密,湖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師資建設要立足本土、關注現實、面向未來,要對傳統教學方式做出適當揚棄、改造,面對城市學校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成功經驗,要堅持“消化吸收、融通發展”的原則,才能實現區域教育共同發展的美好藍圖,使湖北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在區域教育共同體背景下實現均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