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薇
[摘 ? ? ? ? ? 要] ?“互聯網+”作為網絡新形態,其在現代社會的產生是互聯網思維的實踐,將互聯網與傳統領域相融合,依靠產業升級促進生產力的提升,最終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發生轉變,這種轉變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為社會輸送更加優秀的創新型人才,并且共同推動社會創新創業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由以往的學校推動轉變成為市場拉動,“對點模式”轉變成為“對面模式”,硬性單一轉向柔性多元。
[關 ? ?鍵 ? 詞] ?“互聯網+”;高職;校企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098-02
高職教育發展離不開校企合作力量的支持,校企合作不僅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紐帶,也是高職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紐帶,是推動高職教育與現代產業融合、跟隨產業發展步伐的有效途徑,所以校企合作模式就要基于當地產業發展趨勢和變革產生相應的轉變,這樣才能推動高職教育和地區經濟發展步伐相一致,提高教育質量和內涵,才能為當地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1]。“互聯網+”背景下該如何轉變高職校企合作模式,成為當前有關領域專業學者分析、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產業柔性發展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轉變
(一)“學校推動”轉變為“市場拉動”
我國高職院校在企業參與提供動力方面還比較缺乏,以至于現階段我國校企合作還處于“槍挑一頭熱”的形勢,校企合作大多都是學校極力推動進行。而現代化產業柔性背景下,以往學校推動模式的發展已經艱難,因此要向市場拉動模式轉變。市場拉動模式是指基于市場需求,將市場作為校企合作的推手,推動雙方融合。市場拉動模式需要高職院校將自身主觀能動力和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然后根據市場需求參與進一些產業鏈環節中去,為產業環節提供專業化服務,以此獲得企業認可,進而激發企業與之合作的興趣。并且建立靈活的合作平臺,以適應市場產業化柔性發展需求,構建屬于自己和當地經濟之間的良性循環。
(二)對點模式轉變為對面模式
高職校企合作在之前的實踐中已經形成校企共同培養和訂單培養等較好的模式,這些模式都是在校企對點合作中產生的。產業化柔性發展背景下企業性質已經發生轉變,具備集群化、小微化的特征,也就為對點合作模式帶來挑戰,對于高職院校的育人需求就無法滿足[2]。對此,高職院校要對產業柔性化中資源布局的特點進行充分挖掘和分析,基于此,與柔性集群之間建立對面合作模式,并且利用范圍效應應對柔性化的不穩定性,在靈活多變的生產環境和穩定教育規律中尋找能夠支撐合作的平衡點。
(三)硬性單一轉變為柔性多元
高職院校有屬于自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規律,當教學條件和環境資源比較穩定時,才能確保教學計劃順利進行,最后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因此,校企合作要將硬性單一模式轉變為柔性多元模式。生產方式靈活、市場反應靈敏、創新性高的柔性化環境下需要校企合作模式的靈活和柔軟,所以,校企合作要突破硬性單一模式,在合作方式、內容等方面具備靈活、多元性。
二、產業柔性發展環境下高職企業合作模式轉變研究
(一)構建多元化的市場合作管理機制
根據我國相關教育法案在校企合作內容上,明確提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為我國高職院校指明發展方向。企業在合作中為學校提供相關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管理支持以及知識支持的同時也想有一定的權利,校企雙方不僅在學校法人層面實現各項資本的融合,也實現了各種二級層面的融合,如實訓基地、二級學院和科研機構等[3]。無論是哪種融合學校和企業都要進行實質性的產權合作,以此形成產業紐帶,實現合作意義上的深入合作,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同承擔的市場機制。
如果是混合制辦學模式,高職院校就可以和市場之間建立天然的連接樞紐,當市場發生變革時就能快速跟上其發展步伐,敏銳察覺市場的變化,將市場需求及時反饋并以此建立與產業發展更加貼切的人才培養方式;高職院校也可以利用校企之間的利益樞紐,享受產業中各項資源,同時依靠產業集群產生的聚集效應,構建出能夠適應市場發展的資源運用管理機制,進行組織重組,人才培養流程重建,朝向柔性化方向發展的同時跟隨產業發展步伐[4]。高職院校也可以參與進產業鏈中,在產業鏈中添加學校資源,促進校企之間各方面的互動,加強企業人力資源優勢,促進企業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進而提升其產業經濟在當地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實力。而對于企業來說,混合辦學模式成為推動其作為高職辦學的利益主體和責任主體,而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企業必須實現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企業主觀能動性在合作中才能被激發,才能促進校企之間的深入融合,并且促進其未來可持續健康發展[5]。校企資源融合、組織再造工作中,企業會自主帶入市場規則,提升學校市場意識,并且建立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技術創新模式,實現生產流程與人才培養之間的融合,最終實現工學結合。
(二)建立和新興產業相符的專業集群
柔性化產業環境下,企業逐漸朝向小微化方向發展,產業柔性聚集是必然的,當高職院校主動接受柔性聚集效應,將崗位群體作為與新興產業相適應專業集群的主線,建立與之契合度高、內在關聯性高的專業集群,以此保障與當地經濟發展趨勢相吻合。基于產業鏈建立符合專業集群產業柔性化的要求。生產柔性化環境下,各項產業分工明確,合作更加深入,產業鏈利用精準度高且專業化強的行業分工最終達到范圍經濟,互相協作的企業更加向上層空間聚集。產業集聚體現出人才需求和崗位特征,指高度相關性崗位的產生。相關崗位要求人員在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素養方面都具備共通性,崗位群不同崗位之間已經具有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前提下,要具備各種崗位長處[6]。而作為提供人才的供應方,高職院校必須踏上集約化發展道路,將對應的經濟產業群構建成為專業集群,達到產業鏈和專業鏈深入融合的要求。專業集群要將共同產業集群作為導向,對產業集群需要的技能、知識和素養等進行綜合分析,開設相對應教學課程平臺板塊,建立公共教學資源庫和訓練平臺,之后對于崗位轉向特長要求開設專門的課程培訓板塊,最大化合理利用資源,促進辦學效益的提升。對于生產靈活性和教育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可以利用專業集群的手段予以解決,建立長久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7]。“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企業生產非常不穩定,但教育教學相關方案的實施需要穩定性,如果產業發展波動性非常強不僅會對高職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影響,也會給校企合作帶來挑戰。而專業集群在維護課程平臺板塊穩定的基礎上能夠對外部環境的靈活變化進行專業化方向的調整,使得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平臺能夠持續利用,盡管一些企業會受到沖擊,但整體的專業群依然保持穩定的發展趨勢,才能解決教育穩定性與市場靈活性之間的矛盾。基于此,專業集群要與產業集群建立合作關系。市場的波動會對企業的生產活動帶來影響,從宏觀角度上來看并沒有產生變動,整體產業集群生產形勢基本保持穩定,因此,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之間要建立對面合作模式,代替原先的對點合作模式,這樣在面臨產業柔性化挑戰時才能更好地應對。
(三)共同探索育人柔性化教學模式
第一,教學組織扁平化。企業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想要對市場變化快速反應,最大化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其組織結構要轉變為扁平化,類似于章魚,各部門都要直接接觸市場環境,企業內部與市場之間形成捷徑路徑,以此保障企業人才、資源、信息和技術等方面在最大范圍內可以進行快速流轉。校企之間良好合作管理的建立,要先從組織結構上進行,將組織結構同化。高職院校要改革教學組織,將產業鏈融入其中,達到產教融合。第二,育人過程協同化。校企合作最初的目的就是共同協作育人,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產業柔性化環境下,由于市場變革速度加快,高職院校就要緊跟市場發展步伐,以實現產教協同育人為建設目標[8]。首先要實現資源共享,這是協同育人的基礎,學校與企業在形成資源共享機制中要集成、高效和開放,人才培養中要與產業鏈實際的生產項目、技術方案以及工作流程等相結合,讓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動態相吻合。教學組織作為協同育人的主體,校企要共同打造高質量的教學組織,專業教師利用在企業實際生產實踐活動中參與的經驗不斷更新自身技能,提高地區經濟轉型升級能力。企業專家要積極參與相應的教學教育能力培訓活動,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對現代教學方式與教學設計充分掌握,保障理想教學目標的完成和育人質量的提高。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在發生轉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而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合作關系也要根據市場轉型產生相應的轉變,轉變傳統校企合作模式,以跟隨產業鏈發展變化為建構主線,共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甘艷.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基地建設的模式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15(3):107-110.
[2]姜軍.高職校企“雙主體”教學團隊建設機制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4(23):76-78.
[3]胡江水.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與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多樣化的戰略思考[J].職教論壇,2012(35):4-5,8.
[4]楊虹,龔添妙,劉長生.高職校企深度合作長效保障機制探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5(8):16-18,25.
[5]張冬霞,路夢婕.我國高職校企合作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下旬),2015(5):10-13.
[6]黃桃紅.高職校企合作的意義與途徑[J].職業,2012(29):81.
[7]陳柯冰.高職校企合作21模式轉型的可行性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3):22-24.
[8]朱智.高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科技廣場,2010(4):131-133.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