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晨霞
[摘? ? ? ? ? ?要]?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成功的教育是三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必然結果。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師生共同的交集在學校,延伸到家庭,到社會。事實證明,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與保證。班主任是密切家校聯系的重要橋梁與紐帶。入戶家訪是班主任密切與學生家長聯系的最常用方式。成功的入戶家訪,勢必將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有機聯合起來,共同構建良性教育的大平臺。
[關? ? 鍵? ?詞]? 家校聯系;中職生特點;入戶家訪;目的意義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278-02
任何學生的成長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都是密不可分的,三方面的教育角度不同、定位不同、功能不一、作用有別、不可以替代。大量事實證明,只有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和諧統一,才可能共同鑄就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現代教育不是一個單一、孤立、封閉的過程,而是開放的、持續的、深遠的、全方位的社會活動。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啟蒙老師,這所“學校與老師”的教育是終身制的。學生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僅對學生行為習慣、性格秉性、道德品行、處世原則等方面的養成產生影響,事關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還將決定學生人生道路的走向。所以說,班主任要走進班級、走進寢室、走進家庭,走近學生、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及生長環境,盡可能掌握最為真實、詳盡或可能是鮮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研判,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幫助、指導措施,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最佳程度。
一、中職“問題生”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政府越來越重視中職教育,政府不斷加大對中職學校的投入,為培養“藍領”階層而不懈努力。但許多家長對中職學校的教育培養方向不清楚,認識不到位,對中職教育因偏見思維而有誤解,不愿意報考中職學校。中職學校的學生是在“生源少,生源差,可選擇面窄”的窘境下招來的,所以人員構成比較復雜,素質良莠不齊,特殊學生群體比如特困生、學習問題生、心理問題生、違紀生等的數量占比較大。
現階段的中職學生有著鮮明的特點,他們性格比較敏感、孤僻、偏執、不合群,好奇心重,個性鮮明且張揚,唯我獨尊,利己主義傾向明顯,不感恩,不分享,不包容,情緒不穩定,易沖動,容易走極端,容易與別人產生矛盾和沖突,輕易地傷害別人,也輕易地被別人所傷。現又正處于青春期叛逆階段,責任意識淡薄,理想信念尚未構建,誠信觀念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有限,考慮問題欠周全,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
二、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家訪是通過實地觀察、近距離的接觸、面對面的交談、深層次的溝通,達到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與品行,進而做到因材施教。勤于家訪,善于家訪,不斷調整完善教育方法,從而提升管理效率與水平。
(一)對貧困生的家訪
班主任通過查看檔案資料,側面打聽,多方了解,做到對每個貧困生的家庭背景和現實生存狀況了然于心。入戶家訪就是要對貧困生家庭的居住條件、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及致貧成因做實地的考察與查證。通過入戶家訪,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心理等狀態,調動各方積極因素,盡力解決他們的困難,為他們構建溫暖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在一個充滿平等與友善、關心與友愛的氛圍中學習、生活。班主任要不斷灌輸想脫貧致富首先必須先“富腦袋”的理念,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富腦袋”的過程。教育學生要心懷感恩之情,珍惜美好時光,樹立面對挫折與困難的勇氣,喚醒他們戰勝眼前一時困難的信心,以不屈的奮斗精神,以頑強的進取心態,以扎實的基礎知識,以開闊的眼界胸襟,挖掘自身無窮的潛能,點燃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用成功的范例去詮釋知識改變命運。
(二)對“學習問題生”的家訪
中職學校中的“學習問題生”,就是對學習不感興趣。集中表現在上課說話、玩手機、睡覺、聽音樂、玩游戲,學習目的性不明確,不把學習成績當回事或者干脆對學習失去信心,喪失了學習的動力,也就不存在學習的壓力,整天茫無目標、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從小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小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沒有掌握學習技巧,學習無法入門,從不會學,到不想學;從不想學,到學不好,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學習過程就是知識的儲備過程,如果沒有厚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就會變得異常困難。家訪只是一把“鑰匙”,能不能打開“學習問題生”這把鎖,是考驗班主任能力、智慧、水平的,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判后,幫助學生查找學習過程中問題,擬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采取恰當且有效的措施與辦法,增進學習熱情,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能力,這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