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強偉 付慧敏
[摘 ? ? ? ? ? 要] ?深化產教融合,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是企業激發活力的內在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就業的重要抓手。在以往的產教融合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高職院校要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平臺搭建、合作模式等方面入手,系統推進產教融合。
[關 ? ?鍵 ? 詞]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機理;困境;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00-02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新的變革。在產業革命和技術升級的大前提下,企業對人才的需要發生了新的變化。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國家事業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結合時代和社會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分內之事,深化產教融合是優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探索新時代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新路徑,有效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銜接,以取得更明顯的育人成效,成為高職院校及其相關工作者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和研究熱點。本文從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內在機理出發,深入分析其面臨的現實困難,并結合實際,提出路徑倡議,以期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更有效的理論參考。
一、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內在機理
產教融合是指人才培養過程中產業與教育的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內容和具體表現。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不僅事關高職院校自身發展,能夠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更是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一)深化產教融合,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的重大難題。我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高職院校。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重大期望,發布了一系列影響大、涉及面廣的政策,特別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出臺,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通過深化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產教融合,促使高職院校與企業一起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企業提高產能、研發技術、實現創新,進而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從這一層面而言,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的產教融合推進得如何,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能否取得新突破。
(二)深化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新形勢下,深化產教融合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又是高職院校自身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社會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推動下,高職院校需要緊跟時代要求、響應國家號召、落實文件精神,在產教融合等方面做出新成績。通過深化產教融合,高職院校可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通過改革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適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教學方式,進而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促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攜手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勢在必行,唯有校企雙方深化實質合作,把學校的教育資源與企業的生產環境充分融合在一起,才能良好地完成人才培養任務,進而實現更好的發展。
(三)深化產教融合,是企業激發活力的內在要求
現代企業的發展在于創新,主要依靠科技和人才。目前,許多企業在技術的自主創新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短板,其中重要原因在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隨著企業競爭環境的日趨復雜,深化與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在校企深度合作中為企業培養一大批合格的人才,進而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成為眾多企業的重要選項。事實上,深化產教融合,企業與高職院校開展深度校企合作,不僅為高職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實訓設備和實踐基地,也使這些學生在雙方的共同培養下,具備更強的理論功底和過硬的操作技能,進而使高職學生在畢業后能較快適應工作崗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贏得了更寬廣的空間和更大的潛力。
(四)深化產教融合,是促進學生就業的重要抓手
青年學生到高職院校接受教育,其初衷和最終目的是實現更加優質的就業。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可以使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加具有系統性和前沿性,在與企業的共同培養中,高職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觸到業界更先進的設備、更實用的技術,體驗到更真實的氛圍,進而更快地掌握企業的相關崗位知識,在未畢業時就具備了上崗的相關素質和技能,有了比較豐富的崗位經驗。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高職學生,往往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幫助他們更好就業的角度出發,高職院校也要想方設法深化與企業合作,通過深度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高職畢業生的優質就業。
二、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現實困境
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已經迫在眉睫,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職教育與經濟產業未形成良性互動
從系統論來看,高職教育與經濟產業本屬兩個相互獨立的體系,二者雖然進行了一定的合作與互動,但受其本身行業特點影響,二者關注己方利益多于對方利益。加上現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影響,高職教育與經濟產業的良性互動格局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產教融合尚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
(二)產教融合的制度體系還需進一步健全
黨和國家雖然對產教融合有重大期望,也陸續出臺了一些幫扶政策。但產教融合涉及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多個主體,在制度體系的建立和健全上還沒有完全跟上時代的腳步。這也致使高職院校的產教融合在推進過程中還存在制度上的缺位,在力度、深度、廣度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三)高職教育資源與地方產業布局缺乏統籌
受各種因素影響,高職教育資源布局與地方產業的布局存在偏差,致使高職教育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呈現出“有呼應但不緊密”“有聯系但不持續”等現實狀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的發展需求契合度不夠高。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不能很好地滿足地方產業的發展,高職院校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得不到提升。久而久之,高職院校的存在感日漸下降,在推進產教融合的進程中得不到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回應。
三、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的有效路徑
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深化產教融合于學校、社會乃至國家的重要意義,針對深化產教融合進程中遇到的現實困難,從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平臺搭建、合作模式等方面入手,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敢為人先的責任感,系統推進產教融合。具體而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樹立大局意識,優化頂層設計
產教融合涉及高職院校、企業、行業協會、地方政府等多個主體,牽涉的利益和訴求較多。基于這種情況,高職院校要從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院校及企業需求的大局入手,在推進產教融合的進程中,牢固樹立大局意識,通盤考慮各方利益,在制度保障、人員構成、資金配套等方案高位推動。要依照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調整產教融合的總體規劃以及各專業的布局等。通過更加宏觀的頂層設計,保障產教融合的科學推進。
(二)健全制度體系,力求互利互惠
根據以往的校企合作經驗,深化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是逐利的,因此要多站在企業角度去思考問題、推動合作。也就是說,在推動產教融合的進程中,高職院校要在制度設計上確保企業在合作中的主體地位,強化企業的主體作用,增強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話語權。要通過明確的制度保障,有效消除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顧慮,進而主動參與其中。通過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制度體系,在互利共贏中深化產教融合。
(三)完善合作平臺,豐富合作方式
新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眾多新模式,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在這種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有必要完善相關合作平臺,不斷豐富合作方式。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搭建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的多種合作平臺,依托各種合作平臺匯聚區域和行業人才供求、項目研發及技術服務等信息,供校企雙方決策參考。唯有完善的合作平臺、豐富的合作方式,才能使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空間更寬廣、影響更深遠。
(四)優化合作模式,推進協同育人
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其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培育更多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從這一角度而言,高職院校在深化產教融合的進程中,要注重優化合作模式,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形成育人方面的校企“雙重主體”和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從而實現產教協同育人的目的。基于此,提升實踐課時在高職學生課程設置的比例顯得十分必要。
深化產教融合是一個值得長期探索的研究課題,不可能“喊喊口號”就能實現。這就需要高職院校主動作為,針對產教融合中遇到的現實性問題,在觀念改善、制度制定、平臺完善、模式優化等方面多下功夫,通過系列措施,保障產教融合中校企雙方互利互惠,實現產教融合持續深化。
參考文獻:
[1]王丹中,趙佩華.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47-49.
[2]孔原.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教融合模式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8):62-65.
[3]牛士華,陳福明.新常態下深化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6(4):25-27.
[4]賀偉,李艷文.市場經濟背景下高職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統整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4(8):75-80.
[5]周晶,岳金鳳.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4):45-52.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