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紅梅
[摘 ? ? ? ? ? 要] ?桂林漁鼓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豐富了廣西曲藝史、民間藝術史、音樂史,隨著時代的進步,漁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因此,保護好、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維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關 ? ?鍵 ? 詞] ?桂林漁鼓;現狀;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 ?J826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18-02
一、桂林漁鼓文化簡介
桂林歷史文化悠長,自秦始皇開靈渠溝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后,各種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風俗文化,創造了熠熠生輝、彌足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桂林漁鼓就是其中的代表,2010年入選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4年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桂林漁鼓隸屬于廣西漁鼓,是漁鼓中影響較大的一個分支,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以其獨特風格在廣西漁鼓的大流中生生不息。漁鼓的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單打筒”,即一人左手抱漁鼓,右手拍鼓,自打自唱。另一種是帶伴奏、伴唱的形式,有二人至十多人不等的組合。伴奏的主要樂器是漁鼓,另配以簡板、二胡等。近些年來,又加入了合成器等,極大地豐富了漁鼓的伴奏形式。
桂林漁鼓的調式屬五聲音階徵調式,演唱開頭是大過門,用于曲目開始,也稱為“引子”,除此之外,還有長過門,用于第二句和第四句唱腔之后,小過門用在第三句后,這是漁鼓四句單曲體傳統演唱規律。唱腔可根據唱詞語調和詞意感情的需要而變化,過門可根據需要增刪,但曲調骨干音和落音不變。在這四句的基礎上,王仁和經過多年摸索又創造了南北路不同的曲調。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漁鼓因為沒有更開闊的生活視野,沒有塑造豐富多樣的藝術形象,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如今的漁鼓要在新潮流的沖擊中力求生存。
二、桂林漁鼓文化產業現狀
(一)文化地域局限性
桂林漁鼓主要流傳于桂林一帶,所蔓延的領域較窄,加上方言語音的局限性,使得學習漁鼓的人們無形中有一種語言發音困擾,使得漁鼓傳承多局限在桂林地區。
(二)新曲目創新危機
由于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生活能跟得上物質生活發展是文化能得以生存的根本。曲目創新是漁鼓發展的關鍵環節,但是放眼當代漁鼓界,目前積極發揚漁鼓,并不斷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新漁鼓的作家少之又少。
(三)“傳、承”的脫軌
一種文化的發揚光大離不開老藝人的悉心相傳和年輕人的勇于承擔,唯有傳承,才能發展。漁鼓和其他曲藝傳統民間藝術一樣,面臨著代際傳承危機。據調查了解,桂林的老藝人們希望能有年輕一代的新鮮血液注入漁鼓行業中來,但事與愿違。首先,漁鼓不能養家糊口,甚至沒有報酬,使得很多對漁鼓感興趣的年輕人都只是把漁鼓當作興趣愛好,參演漁鼓表演也是自娛自樂的自發行為,偶爾參與文藝演出有所收入,也少得可憐。
(四)音樂研究較少
桂林漁鼓從原區域人民自娛自樂及謀生工具逐步成為國家級物資文化遺產名錄,雖然近期有相關行業音樂協會、非遺傳人、高校研究員等把精力投入到漁鼓的研究上,但是更多的研究方向是以地方戲曲這個大方向展開研究,細化研究極少。
三、桂林漁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綜合評估
(一)優勢分析
桂林有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且桂林市近年來持續建設“一本藍圖繪到底”,圍繞著全域旅游發展戰略、軌跡旅游勝地建設終期目標,加快推進“一鍵游桂林”建設推廣,加快邁向優質“旅游+”發展新時代。縱觀2012—2018年桂林市旅游發展情況,旅游收入和旅游消費雙雙快速增長。
桂林漁鼓文化遺產作為本地文化遺產可以優先搭上“旅游+”的融合思路,在現今地方文化發展最難投入的資金這一塊,在政府推行文化產業融合的背景下,無論是地區性文化資金保護和發展都有得天獨厚的資金優勢。
(二)劣勢分析
雖然桂林各項旅游文化產業投入很大,但是主要投資熱點還是集中在交通、住宿、餐飲、景區游覽等行業中,根據桂林市旅游局網站公布的數據,對于文化發展或者推進桂林漁鼓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有所欠缺。
缺乏利用開發旅游資源的專業性人才且非物質遺產文化傳承人的老齡化和新傳承人之間的缺乏,嚴重威脅著人才的迭代。另外,產業參與者和經營管理者之間又和傳承人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非遺文化產業無法從市場經濟的角度把市場和產品銜接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轉化成有效的產業力。
(三)機會分析
國家近幾年對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相繼出臺,并且從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到十八大明確“建設文化強國”,再到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文化建設是靈魂”已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環境逐步改善,廣西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對產業規劃有明確指導,其中重點打造12個旅游產業集聚區中桂林文化產業占據3個,培訓發展10個旅游產業集聚區中桂林占據4個。
四、發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分析
日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起步較早,具有相對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以及獨特的分類體系。與中國相比,其保護和繼承實踐具有兩個顯著特點,即非政府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教育相結合,進行保護和繼承。
(一)法律法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很早就開始了。它幾乎是世界上第一個從政府層面提出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這表明該國非常重視其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也在完善這一方面的內容。
(二)提高地位及支持研究
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日本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從而確定保護的內容和對象。日本發起的“人間國寶”體系在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被認定為地球上的國寶,國家將每年撥出專項的特別基金,資助他們投入研究,改進和創新技能,培養接班人,創造紀錄,改善生活和表演條件。同時,國家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優惠稅收待遇。
(三)產業投入
日本在非遺文化產業的投入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日本比較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化運作,鼓勵產業跨界合作,依托現有日本比較強的對外出口能力對外進行,文化產業輸出,對內則由日本國內較高的文化消費人均支出和外來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均消費支持作為支撐。
(四)教育傳承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學術界和教育界開始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不僅從日本政府官方頒布的基本教育法、課程標準和其他教育文件,到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發展,到非政府學術團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已成為一體,同時在學校課程實施層面,較好地保存著傳統文化的地區,課程內容也以具有歷史傳統的民俗為主。與此同時,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時,各所學校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源編制課程內容。
五、桂林漁鼓及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一)政府主導方面
自從漁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政府相關單位就已經在積極做好收集、整理、歸檔,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這只能讓漁鼓越來越像博物館里的展品一樣,只是供人參觀、緬懷,最終會失去它該有的顏色。因此,政府還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民族特色文化與產業結合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種新趨勢,可以打造廣西曲藝品牌,將桂林漁鼓融入廣西特定節日——“三月三”,在每年“三月三”的歌圩時,和桂劇、彩調等其他傳統文化一起表演。只有將漁鼓融入“三月三”這一文化品牌中,才能引起大眾的共鳴。
2.融入旅游業
桂林是全球聞名的旅游勝地,它不僅擁有世上風景獨特的山水美景,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可以把桂林漁鼓、桂劇、壯劇、文場等經典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廣西旅游業中。可以像《印象劉三姐》那樣,給這些傳統文化一個表演的舞臺,這樣既挖掘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也增加了旅游文化內涵,即使旅游形式多樣化,同時又推動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
3.資金支持,教育傳承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政府在經濟上對漁鼓研究還需多些扶持,可以在漁鼓文化傳承、改良上多撥款,鼓勵藝人創作,讓漁鼓不斷跟上時代潮流發展,并且不斷豐富漁鼓表演形式。利用桂林資源編制特色漁鼓課程,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模式。
(二)社會的輔助方面
1.以網絡為載體來傳播
漁鼓文化想要實現其價值就需要融入現代社會之中,成為人民大眾的文化消費品。互聯網能實現人與人以及信息之間的互動,有了互聯網的助力,漁鼓才能被更多的人所熟悉。例如,現今是掌上信息時代,手機已經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大部分人都喜歡使用抖音,可以通過這樣一個互動平臺促使更多的人了解漁鼓。
2.融入公共服務
改革開放后,我國不斷地完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意識不斷增強。目前,公共文化服務是社會發展的短板,可以采取相應措施,倡導漁鼓“過馬路,上動車”或者快閃這些形式。例如,在城市的主干道或者商業中心的廣告屏以及城市公交車和動車顯示屏上可以播放一些漁鼓表演視頻,或者組織漁鼓藝人當街表演,增加漁鼓這一藝術表演形式的曝光度,讓全國甚至全球的人們都了解漁鼓,普及漁鼓文化。
總之,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創新,而這些創新促進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的出現又促成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就能維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維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廣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3.
[2]蘇韶芬.桂林漁鼓傳統曲目優秀作品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81.
[3]王志平.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3(6).
[4]沈曉敏.從文化傳承到文化創造:日本“傳統與文化教育”的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1).
[5]張曉雙.新時代桂劇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的路徑[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156(4).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