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萍
[摘 ? ? ? ? ? 要] ?幼兒園教育是教育的起點。越來越多的家長與教育者都意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幼兒園語言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部分,語言教育得當將為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從幼兒園與家庭兩個方面,簡要地分析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方法與策略,以期能夠有所收獲和突破。
[關 ? ?鍵 ? 詞] ?幼兒園教學;語言教育;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10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30-02
幼兒階段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期間幼兒的語言基礎打牢,語言能力也就能得到飛速發展,同時也會為他們后續的學習助益良多。許多幼兒教師與家長都注意到了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不僅僅在教育與生活中,注重語言教育,而且教育者所做的相關研究也卷帙浩繁。許多研究特別著重幼兒園內語言環境的創造,然而幼兒教育不應僅僅止步于園內,同時也應建立全面的語言環境,將語言教育深入幼兒生活之中。因此本文也將簡單地分析家庭內幼兒語言教育的方法與策略,強調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密切溝通,爭取對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方法與策略做一個全面探討。
一、創造良好的幼兒園語言環境
如今的社會現狀使幼兒在家很難與除親人以外的他人溝通,幼兒園將是孩童鍛煉語言能力的重要場所。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應該尤為重視在園內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一)鼓勵幼兒運用語言
“說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多說。特別是在小班教學之中,許多幼兒甚至不能完整地說出句子,即使能說出簡單句子也存在語法混亂的問題。例如一些孩子只能簡單地重復單詞,有的則是動詞、量詞、名詞混用。這些情況實際上是非常普遍的,這是幼兒在學習運用語言。在這些錯誤的語言使用過程中,他們才能逐漸建立自己正確的語言系統。
幼兒時期,孩子的心靈更加柔弱,作為幼兒教師,最為重要的是明白孩子絕對不能等同于成人。即使要與孩子溝通,也應該理解孩子心靈的脆弱。因此,作為幼兒教師,尤為重要的是鼓勵孩子運用語言,即使他們使用錯誤的語法,也不應當打壓和嚴厲地指責。有的教師在幼兒“說錯”以后,在全班學生面前對孩子進行糾正,甚至指責。在這種情況發生以后,大部分幼兒的心靈受挫,反倒更加不愿意開口說話,導致后續的語言運用機會更少,也更晚地建立自己的語言體系。鼓勵將會使得幼兒更加自信,也更愿意當眾表達自己的情感。
當然在幼兒犯錯的時候,教師并非順應他們的錯誤,而是應當給予正確地引導,例如以提問的方式誘導孩子說出正確的語言。一旦幼兒說出正確的語法與語序,教師一定要給予鼓勵與贊揚,這有利于幼兒記住正確的語法與語序。
(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
刻意的訓練反而不如將語言訓練放入日常生活。有的教師傾向于在課堂之上對幼兒的語言進行刻意訓練,然而這種教育方法并不高效。幼兒的理解能力有限,集中能力也有限,刻意的訓練并不會在他們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刻意訓練的基礎之上,還要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
教學中常常遇到的情況是孩子很害羞。一方面,在課堂上也不愛發言,不愛積極參與課堂上教師的提問,另一方面,在和其他幼兒交朋友的過程中很內斂,不太主動。這種情況的孩子很多,有時候家長會表現得很著急,因為日常語言鍛煉得少,所以他們更加不愛表達。然而這也并非是缺陷,而是性格比較內向。所以幼兒教師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找到其他比較熱情活潑的孩子,鼓勵這些活潑的孩子與內斂的孩子多接觸,多說話,鼓勵他們多交流。這些活潑的孩子語言能力通常比較好,在溝通之中,他們互相講趣事,互相玩笑,非常有利于鍛煉內斂孩子的語言能力。并且在這些內斂的孩子有了朋友以后,他們自己也更加傾向于和人溝通,很多幼兒的性格也變得更加活潑,也不害怕交朋友了。
幼兒教師要注意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幼兒教師雖然要尊重孩子脆弱的心靈,但同時也應當學會與孩子平等溝通。語言能力不是強制刻意就能達到好的效果。幼兒并非要明白語法,而是在多說多練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使用。
(三)在游戲與學習中活用語言
幼兒的注意力遠不如年齡大一點的孩子,幼師需要用夸張和娛樂的手法,才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幼兒園的許多教學過程都是在游戲中實現的。幼兒教師從事語言教育活動也應該從游戲等方面入手,寓教于樂。例如,兒歌教學是非常好的鍛煉語言能力的活動。一方面,通過瑯瑯上口的歌曲,許多尚且不能夠說長句子的孩子,也能在唱歌的時候表達長的句子,另一方面,歌曲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歌詞幫助孩子理解知識。很多歌曲通過歌詞教會孩子數數和學習英文字母。幼兒也樂意唱歌。歌曲教學不僅僅是課堂上實現,幼兒也樂意在課后繼續歌唱,進一步加強他們對語言的運用。
除此以外,講故事是極為有效的鍛煉幼兒語言能力的方式。幼兒學習語言教育的目的絕非只是簡單地教會孩子“說話”而已,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勇于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幼兒教師將幼兒喜愛的故事改編成為游戲,如鼓勵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人物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之中,幼兒通過游戲學會如何說話,幫助他們敢于表演,明白故事應該如何講述。
因此幼兒園的游戲設置絕不能簡簡單單就為了是娛樂而已。如果只是簡單的游戲,幼兒學到的僅僅只是如何“玩耍”,而沒有在幼兒園得到應得到的訓練。實際上,幼兒階段也是培養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不重視這一階段,是對這一階段的浪費,將耽擱孩子大腦發育。所以幼兒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游戲,寓教于樂,讓幼兒在快樂地游戲中有所收獲。
二、創造有效的家庭語言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良好的家庭環境的缺失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應當與孩子互動,也應當與父母互動,努力為幼兒建構一個全面、健康、高效、和諧的語言環境。
(一)建立健康的親子溝通
近年來,教育工作者越來越發現親子溝通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重要影響。過少的親子溝通或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缺失,使家長不能了解孩子的性格。面對家長的指令,孩子也容易對家長產生抵觸情緒。反之,當親子之間溝通順暢則能產生良好的效果,使親子關系更加親密。這一情況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幼兒教育也不能避免。
親子溝通同樣將對幼兒語言教育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例如家長在每天接送幼兒的時候,就可以嘗試和他們多說說話,詢問當天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孩子在復述故事的過程中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隨著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亂跑,習慣于在吃飯過程中播放視頻,家長自己甚至也在玩手機。然而這一習慣并不有利于幼兒的健康。如果能把這一段時間加以利用,將會有助于孩子語言的發展。日積月累,不僅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一旦孩子心理出現什么狀況,家長也可以及時作出反應。
家長還應該將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平等與之溝通。有的家長在親子溝通過程中,強硬地施加自己的習慣。比如一些幼兒比較內斂,一開始不愿意主動交朋友,而家長則強硬地逼迫。這不僅不會幫助孩子養成好的語言習慣和生活習慣,還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家長應該明白,親子溝通并非簡單地對話,而是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之上,對其進行引導,鼓勵其多說多做。
(二)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很多家長容易忽略言傳身教的影響。有的家長在日常表達過程中,就容易說一些不文雅的詞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就容易接觸到這些不雅詞匯。這些詞匯對已經成年的家長而言,可能并沒有什么影響。然而對于語言體系還沒有建立的幼兒而言,他們很容易胡亂使用這些詞匯,并且不分場合和地點。
幼兒教師常常遇到的案例是,有的家長不僅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語言,甚至教幼兒說這些詞匯,幼兒口中說出的不雅詞匯導致的反差成為成人的娛樂。因為家長的不正確鼓勵,孩子甚至在課堂上使用這些語言,有的也使用不雅詞匯侮辱同學。因此幼兒教師在和家長溝通中,應該傳達給家長,家長言行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家長應該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說不合適、不文雅的話語。不僅如此,當幼兒在別處習得了不雅詞匯,家長應該及時制止,絕不能覺得這只是簡單的玩笑。家長的笑將對孩子形成鼓勵,不雅詞匯將會不斷地被孩子使用。
(三)形成家庭與幼兒園的有效互動
幼兒園與家長之間應該建立有效溝通。對于幼兒園而言,應該及時將孩子的學習狀況反饋給家長。例如建立家長群,幼兒教師每天對孩子的情況進行溝通。建立評估制度,及時對家長反饋孩子的情況。有時候幼兒在園內受了委屈,出現了狀況,然而家長并沒有及時了解。如果沒有及時地疏導,孩子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不愿在園里主動溝通。長此以往,這一情況極其容易造成孩子不愛溝通,也不會利于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
另外,家長也應該及時將家庭情況與幼兒教師溝通。有時候家庭中,例如出現父母爭吵等家庭問題,幼兒心理受挫。或者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孩子的情況,此時就應該及時與幼兒園溝通,努力在園方的配合之下,給幼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只有幼兒的心理狀況良好,學習能力才會提高,才愿意與人主動溝通,發展自身的語言能力,建立自己的語言體系。
幼兒園時期的語言教育活動將會對幼兒產生深遠的影響。幼兒教育不應止步于幼兒園,也不應止步于家庭教育。幼兒期間的語言教育也同樣如此,只有通過家庭與幼兒園的雙向配合,父母才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情況,幼兒教師也才能根據孩子的家庭情況作出合適的教學調整,孩子的語言能力才能正常地發展。孩子的健康成長既是家長所愿,也是幼兒教育工作者所愿。幼兒教育者還應該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真實情況,給幼兒教育活動給出更多的指導,為孩子健康發展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祝士媛.學前兒童語言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周艷霞.如何做好家長工作[M].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13.
[4]趙立欣.淺談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方法與策略[J].祖國(教育版),2014(12).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