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艷
[摘 ? ? ? ? ? 要] ?通過實踐發現,特殊兒童越早介入康復訓練,就越能促進他們各種能力的發展,其中學齡前特殊兒童作為特殊兒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齡前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短期目標看,通過康復訓練可以促使特殊兒童更好、更快地適應生活學習;從長遠目標看,它可以緩解國家和家庭的負擔。因此,在這樣的新時代背景下切實解決學齡前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問題非常重要。
[關 ? ?鍵 ? 詞] ?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G760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60-02
特殊兒童在《七維教育支持中心特殊教育辭典》第二版中狹義地理解為,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又稱“缺陷兒童”“障礙兒童”,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類型。為了讓殘疾兒童適應生活,就需要進行必要的康復訓練。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學齡前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在2015年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逐步實現0~6歲視力、聽力、言語、智力、肢體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免費得到手術、輔助器具配置和康復訓練等服務。
一、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現狀
(一)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機構
康復訓練機構有私立的和公立的,目前大部分康復機構是私立的,私立機構的辦學往往以營利為目的,事事處處追求效益,教學設施的購置就會受限。[1]很多較貴、較先進的康復訓練設備不會購買,從而導致康復訓練機構的硬件設施、設備陳舊或不達標。部分私立康復訓練機構由于資金不夠雄厚,導致資金投入較少,從而購買的或租用的康復訓練場地較小,又由于資金少,先進的康復訓練設施、設備購買較少甚至沒有購買,從而使康復訓練條件較差。另外,國家對這些康復訓練機構的資金投入較少、監管力度不夠,導致一些不合格的康復訓練機構仍然存在。
(二)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模式
康復訓練機構為了讓家長能夠在短時間內看到訓練效果,于是在制定康復訓練時往往關注的是障礙的矯治,如聽力殘疾兒童的聽力語言訓練、智力障礙兒童的感知肌能訓練、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訓練、缺陷行為的矯正等[2]。學齡前期是認知、語言、運動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就很難達到各種能力應該達到的水平了。[3]因此在學齡前期如果僅關注特殊兒童的障礙矯治,而忽視了他們的全面發展,就會讓這些特殊兒童在其他方面發生障礙,從而使他們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受到限制,加重這些特殊兒童障礙的程度。
(三)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專業教師
康復訓練機構招聘訓練師難,招聘專業的康復訓練教師更難,因此招聘人員時準入門檻低,在崗的康復訓練教師的學歷層次大都是大專或以下,康復訓練教師的專業背景較復雜,康復訓練教師的專業素質一般較差,康復訓練教師的流動性大,質量很難保障。
(四)學齡前特殊兒童家長對康復訓練的認識
隨著各種康復技術、醫療藥物的不斷更新改進,特殊兒童經過康復后回歸主流社會的數量越來越多,尤其體現在聽障兒童這一類型上,由于助聽器、人工耳蝸等的投入使用,使很多特殊兒童能夠像普通學生一樣上學、生活。[4]但與此同時,一部分家長對康復訓練的認識并不全面。例如,對言語障礙的特殊兒童,經過康復訓練后能夠基本發音,基本滿足日常交流后,某些家長就滿足于現狀,可能會因為自身工作原因或家庭經濟原因等,不再繼續為孩子進行下一步的康復訓練。部分家長沒有認識到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長期性。對動作協調性障礙的特殊兒童,部分家長過分依賴儀器的康復訓練,而忽略家長在孩子動作協調性發展方面的引導作用。
二、解決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問題的對策
(一)高度重視康復訓練機構,加大資金投入,逐步實現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全面免費
國家實施增加對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的政策傾向和資金投入等措施。特別是對民辦的康復訓練機構,一方面進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還要進行資金扶持。同時要加強對康復機構的監督,從康復訓練機構的救助機制、管理、服務水平到救助檔案、評估、救助資金等管理進行全面督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提高康復機構規范化服務水平,達到理想地開辦康復訓練機構的目的。
(二)實施“康教結合”的全面康復訓練模式,注重學齡前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與全面發展相結合
“康教結合”的康復訓練是以生活能力訓練和潛能開發為目標,生活化的情景進行康復訓練模式,主要是將知識與技能相融合、康復與教育相融合。教師在組織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時,應當注重結合具體的內容融入現實生活中,通過結合日常的生活情景,帶入孩子的情感,促進他們能夠形成更好的認知,提高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5]例如,在美術課程中,特殊兒童通過畫畫技巧訓練,在掌握各種色彩知識、描繪技巧的同時,也發展特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手工課程中,不僅學到了手工知識,還通過描線、涂色、剪貼、揉搓等精細動作訓練,提高特殊兒童的觀察能力及手指活動能力。第二種情況就是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情景。例如,對語言發育遲緩的特殊兒童,在進行口語表達訓練時,引入生活中的常見情景,認識水果、蔬菜,唱簡單的兒歌。對動作協調性障礙的特殊兒童,在進行動手能力和協調性康復訓練時,引入生活中的剝豌豆、切菜、揉面等常見情景。不僅達到了康復訓練的目的,還學到了新知識。通過康復與教育的相互促進,使特殊兒童的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職業技能及適應社會的心理能力等全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學前期是殘疾兒童功能缺陷矯正的關鍵期,[6]因為學齡前期是人的語言、認知、身體動作等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期,視力障礙的特殊兒童的定向行走訓練、智力障礙特殊兒童的認知能力訓練、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及社會交往能力訓練等,這些專項訓練對每一類特殊疾兒童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進行這些專項訓練的時候,同時還要進行其他方面的訓練,所以在對特殊兒童的各類障礙進行專項康復訓練的同時要兼顧到其他方面的發展,努力使特殊兒童障礙得到全方面的康復訓練,使特殊兒童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如果在康復訓練的時候只強調障礙的矯治,忽視了特殊兒童的全面發展,可能會造成不僅障礙沒有得到很好的矯治,而且應該發展好的其他方面也會出現問題。因此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在針對特殊兒童存在的主要障礙或問題進行專項訓練的時候,同時需要針對其他方面的能力進行全面的康復訓練。例如,聽力障礙特殊兒童的專項康復訓練是聽力語言訓練,與此同時還要對特殊兒童進行認知能力、肢體協調性能力、情緒行為能力等方面進行康復訓練。對肢體障礙的特殊兒童其專項訓練主要是進行受殘肢體訓練,防止部分肌肉萎縮、關節變硬,在重點專項康復訓練的同時,也要充分訓練其他健全部位,以有利于身體的協調發展。因為人是一個整體,各方面的能力是相互影響的,如果發展不好一方面的能力,也會影響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因此,康復訓練的時候有所偏重但不能有缺失,全方面的康復訓練更有利于特殊兒童缺陷的補償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大力培養專業的學齡前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師,提高康復訓練教師的綜合素質
專業的康復訓練教師是學齡前特殊兒童進行有效康復訓練的重要保障,國家應從各方面提高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教師的專業素質。例如,在有康復專業的院校或是特殊教育的師范院校開設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相關課程,培養一批富有愛心的高素質、高技能的特殊康復訓練教師。還可以通過現場培訓或者網絡培訓的形式,不斷提高現有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教師的專業知識掌握能力及專業技能,使他們的專業知識更扎實,專業技能更嫻熟,更好地為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服務。
(四)加強與學齡前特殊兒童家長的溝通,促進學齡前特殊兒童形成長期、全時空、有效的康復訓練
父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同時父母親也是特殊兒童最好的康復訓練教師。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不僅是康復訓練教師的工作,也是家長的職責。一方面,家長與孩子相處時間較長,并且家長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康復訓練,從而會使康復效果更加顯著;另一方面,家是最和諧、最溫馨的康復訓練場所,可以消除特殊兒童的防備心理,輕松愉悅地接受康復訓練。所以應該讓學齡前特殊兒童家長學會一些簡單的家庭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使學齡前特殊兒童無論是在康復訓練機構還是在家里都可以隨時進行康復訓練,通過長期、全時空、有效的康復訓練,不斷強化,鞏固訓練效果。
特殊兒童是被折翼的天使,國家和社會各界人士應該更加關心關愛他們的成長,通過培養更多的人才來幫助他們,減輕特殊兒童的各種障礙限制,改善特殊兒童的身心功能,促進特殊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給特殊兒童及家長帶去希望和信心。
參考文獻:
[1]付忠蓮,胡金秀,劉明清.學前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有效實施的支持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9):119-121.
[2]周海旺,高慧.上海市殘疾兒童醫教康復結合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1(8):67-72.
[3]萬慧穎.學前特殊兒童教育補償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4]王靜靜.論與家長溝通能力在高職高專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的重要性[J].素質拓展,2018(9):58-59.
[5]姚靜.拓展資源,開展特殊兒童康復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41-42.
[6]梁紀恒,王淑榮,呂明.“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學前殘疾兒童的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8,1(211):11-14.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