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家碧



【摘 要】本文通過對“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史料的研究,說明“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的關系,試圖通過現有的材料進行比較研究,從“時間延續和人員傳承”這兩個方面看“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的關系。從而達到對現有武漢音樂學院校史的研究進行擴展的目的,以及為“武昌藝專”的研究和武漢音樂學院的校史作出微薄貢獻。
【關鍵詞】武昌藝專;武漢音樂學院;歷史關系;校史;考述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034-07
武漢音樂學院現將1953年11月19日在武昌兩湖書院舊址上組建而成的中南音樂專科學校,看作是是武漢音樂學院的建校起點。然而,從現有史料無論是時間、學校公章還是檔案史料(教職工與人才培養方案)等來看,武漢音樂學院與1920年成立的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國內研究武漢音樂學院校史的文章較少,相關研究論文較多出現在“武音”2013年60周年校慶前后。就目前筆者搜集到的研究性文章中,關于“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關系的文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期刊文獻、檔案史料和網絡文獻的相關文獻,共有19篇期刊文獻和8篇網絡文獻,如阮璞[述]、阮旭東[錄]的《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部分人和事》①等。根據這類文獻可知,現與“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有關的文章,從研究選材角度分類有口述史、人物紀實、史實說明和專題說明這四大類,至今并沒有一篇文章將現有的資料綜合,并論述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的關系。另一類是直接闡述“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關系”的文章,僅有孫曉輝教授發表于《黃鐘》2013年第4期上的《圖書館館藏印章佐證武漢音樂學院多源匯流的校史》②,通過對圖書館館藏印章的流變,從側面間接說明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的關系。
武昌藝專在武漢音樂學院的歷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武漢音樂學院建校時間的確立,以及武漢音樂學院與“武昌藝專”現在的關系,可以通過文章的論述考證,說明武漢音樂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武昌藝專”時期。通過資料可知,前人研究并沒有從論證“武昌藝專”和武漢音樂學院關系這一角度出發,大多是對史實的說明和回顧。由此,通過史實記載和現實依據來論證“武昌藝專”與武漢音樂學院之間的關系,說明武昌藝專也可以作為武漢音樂學院的建校之始,為武漢音樂學院校史提供新的材料。
一、從時間延續看“武昌藝專”與“武音”之關系
1920年4月創立的“武昌美術學校”是“武昌藝專”的早期階段,初期主要教授美術課程。1922年10月,“武昌美術學校”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存案,1923年8月改名為“武昌藝術專門學校”。1929年,“武昌藝術專門學校”更名為“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重新進行了存案登記。抗日戰爭爆發后,“武昌藝專”曾將校址遷至湖北的宜都,不久之后又遷至四川江津。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武昌藝專”將校址遷回至武漢。1949年5月,中原大學中南文藝學院接管了“武昌藝專”,至此“武昌藝專”時期結束。我國中部地區建立的第一所高等藝術類學校是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同時,它也是當代中國首批成立的藝術類院校之一。武漢現代藝術教育起源于“武昌藝專”時期,“武昌藝專”在26年的辦學歷史中,其藝術教育對我國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現代音樂教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武漢音樂學院可將其辦學歷史追溯至“武昌藝專”時期。
(一)“武昌藝專”歷程
清末時,因為要學日本的現代化教育,就要有一個完整的科目表,其中少不了美術、音樂這兩個科目。在當時,辦學校首先要在教育部立案,然后,其創辦的重要條件是錢和師資,需要在銀行有足夠的存款用來辦學;也需要老師、圖書、教具這些必備條件。學校的審批是否過關,就要看這些條件是否合格。③
從《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一覽》④目錄內的插圖部分可知學校的重要組成部門和學校結構,其中包括了“校長像、校董像、校董及教員作品、本校校門、總理紀念堂、教室之一、本校成立紀念碑、教室之二、國畫實習室一、國畫實習室二、西畫實習室一、西畫實習室二、勞作實習室一、籐工室、金工室、石膏模型、圖書室、本校主辦捐助東北義勇軍畫畫展覽會、本校主辦捐助東北義勇軍音樂演奏會(圖1)、參加湖北省童子軍第一次大檢閱獲獎紀念、籃球隊、國樂研究會(圖2)、學生成績”。⑤
在武漢音樂學院的校史館中完整保存著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的校歌。由馮滌塵作詞,陳田鶴作曲的《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校歌》是一首四部合唱作品,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構成四個聲部,此外還有鋼琴的伴奏旋律部分。全曲的速度是莊嚴肅穆,為A大調,4/4拍。歌詞為:“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大江流日夜,大別龍蛇走。危樓百尺名黃鶴,矗立江岸障中流。河山好,風景幽,自古有才稱三楚。河山好,風景幽,自古有才稱三楚。吾校慘淡經營立,發揚文化綿悠久。樂舞八方,粉繪千秋;愿吾齊努力潛修,復興我偉大民族!”(見譜例一)其中的“樂舞八方,粉繪千秋”這句歌詞,展示了“武昌藝專”的學科概括和學校性質。由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版的《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學則》第六章入學、轉學第十五條可知,各系新生試念科目分別有:(B)類音樂教育系圖音組,包括了黨義、國文、外國文、中國史地、繪畫、音樂常識、體格檢查、口試這八類科目;(D)類音樂系包括了黨義、國文、外國文、中國史地、器樂、聲樂、普通樂理、體格檢查這八類科目。黃建中先生曾為“武昌藝專”題詞:興藝樂學。⑥無論是歌詞、科目還是題詞,都證明著當時學校設置有音樂和美術課程。
“武昌藝專”時期的音樂教師有畢業于俄國皇家音樂院的鋼琴教員蕭猗好特(男,32歲,俄國人),畢業于山東齊魯大學的音樂教員李自新(別號子銘,男,28歲,山東濟南人,曾擔任北平師范大學的音樂講師),畢業于上海新華藝專的樂理教員鐘本立(別號道泉,男,31歲,四川達縣人,曾擔任中華大學附中的音樂教員),還有阮鳳英(女,28歲,湖北武昌人,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畢業任省立四小音樂教員)、黃勝之(男,31歲,湖北漢口人,童子軍團長兼教練,中央特設童子軍教練員訓練學校畢業)。⑧這些教員資料在檔案中的記錄,從側面說明了“武昌藝專”音樂教育學科的發展現狀,同時也證明了“武昌藝專”與音樂教育的緊密關系。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編訂并在教育部立案的《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招考男、女新生簡章》,其中的專科藝術教育組包括了圖音組,招收一上新生一班和一下編級生;其中的高中藝術示范科,招收一上新生一班、一下、二上、二下、各級編級生十名。另一部分的女生部中的高中藝術示范科的音圖組招收一上新生一班、一下、二上、二下、各級編級生。專科各組學生初試統一考黨義、國文、英語、自然、歷史這五門科目;復試中報考藝術教育組中的圖音科的學生需要考試三項,包括音樂、繪畫、口試。高中藝術師范科初試考試內容為黨義、國文、英語、歷史、地理,復試中報考音圖組的學生也需要加試音樂(音樂組)。⑨“武昌藝專”圖音組,從招生、考試,到新生入學班級編制名額以及入校后的規章條例,無一不是“武昌藝專”開設音樂課程,培養音樂教育人才的有力佐證。
(二)“武音”對“武昌藝專”的承接
武漢音樂學院是一所培養音樂專門人才和師資的高等藝術院校,是全國9所獨立設置的音樂學院之一,也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它座落在歷史悠久的武昌“兩湖書院”舊址,解放路校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解放路255號,濱江校區坐落于張之洞路1號。學院東臨商業區,西瀕長江,北眺黃鶴樓。校舍占地八十余畝。校園內的學術氣氛十分濃厚,景色宜人,湖光粼粼,綠樹成蔭,環境幽謐。登樓遠眺,但見晴川瀝瀝,白云悠悠,龜蛇靜峙,大江東流。⑩
盡管在2013年武漢音樂學院將校慶定為60周年,但是,從史料上看,武漢音樂學院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一是1923-1949年的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時期;二是1945-1953年的文藝學院暨藝專時期,這時期由1945-1953年的“廣西藝專”階段、1949-1951年的“中大文藝學院”階段、1951-1953年的中南文藝學院階段和1950-1953年的華南文藝學院階段共同構成這一時期的發展;三是1953-1958年的中南音樂專科學校時期和1956-1958年的武漢藝術師范學校時期;四是1958-1985年的湖北藝術學院時期;五是從1985年到今天的武漢音樂學院時期。?
僅從“武昌藝專”發展至武漢音樂學院的縱向歷史說明武漢音樂學院對“武昌藝專”的承接。1948年,“武昌藝專”與來到武漢的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研究所合并成中原大學文藝學院。1950年,中原大學文藝學院歸并了湖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及其樂器專修科,次年將校名改為中南文藝學院。1953年,“廣西藝專”、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和中南文藝學院三校音樂系(部)合并,在武昌成立中南音樂專科學校。1958年中南音樂專科學校與武漢藝術師范學院歸并組成湖北藝術學院。1958年湖北藝術學院將原中南音樂專科學校與武漢藝術師范學院合并后建立。1985年湖北藝術學院音樂部分建成武漢音樂學院。?無論是從前往后看校史,還是從后往前推校史,“武昌藝專”時期在武漢音樂學院的校史中,必定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武昌藝專是開始,是極為重要的初期建設部分,隨著學校的合并,歷史的推移,武昌藝專的存在早已融入到不同時期的學校之中,同樣,武漢音樂學院的組建也離不開不同時期不同學校教育工作者的建設,而“武昌藝專”的那份精神,那份歷史,早已融入今日的武漢音樂學院之中。
1923年加入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道路,成立音樂學科的“武昌藝專”,是受到當時一批專業音樂教育機構、院校的影響。雖然音樂與美術是兩個獨立的學科,但是在當時中國成立的首批藝術院校基本是參照日本藝術學校的課程設置開辦的,因此音樂與美術學科合并在一校內進行教學。由此也吸引了一批熱愛藝術(音樂、美術)的學生來求學。從資料中可知,許多學生在“武昌藝專”完成學業之后,會選擇繼續對音樂、美術課程進行深造,進而成為藝術(音樂、美術)人才者的不在少數。辛亥革命之后,1922年由民國政府頒布的“壬戌學制”,要求將音樂課與圖畫課合并為“音圖課”,一時間在民國?時期各個省立的師范學校課程中,多數都設立有“音圖科(組)”(圖畫、音樂、手工制作課程)來培養社會上所需的藝術師資。因此可知,“武昌藝專”在1923年成為“藝術專門學校”之時,就成立了“圖音科(組)”,教授音樂知識。?在“武昌藝專”于1929年更名為“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之后,學校的音樂學科也較快得到了發展。
1984年,湖北藝術學院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交了《關于將湖北藝術學院分成“武漢音樂學院”和“湖北美術學院”的情況說明》和《關于湖北藝術學院音樂部分與美術分部獨立建院的報告》。1985年通過了國家教委的批準,湖北藝術學院將美術學科與音樂學科分開單獨建校。美術部分建立湖北美術學院;音樂部分建立武漢音樂學院,由童忠良繼任院長,史新民、萬惠烈、匡學飛任副院長,葉福佩任黨委書記,史新民兼任副書記。武漢音樂學院獨立建校的初期,學院的學制規定與專業設置都維持原樣。至此,經歷了62年(1923-1985)的漫長歷史,經歷了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武漢地區數所藝術院校的更替變換,在歷史的傳承中接管、合并、調整,學院的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壯大、不斷完善,最終,武漢音樂學院成為我國中部地區一所歷史悠久、極富辦學特色且音樂學科門類齊全的高等音樂院校。?
二、從人員傳承看“武昌藝專”與“武音”的關系
“武昌藝專”作為武漢音樂學院的源流之始,學校音樂課程的教職工多為當時的音樂名家,不僅有中國音樂家,還有俄國等外國音樂家,其師資力量是極其強大的。隨著武昌藝專的不斷發展與壯大,一代代的音樂人傳承著、發展著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在不斷涌現的音樂家中,有著曾在“武昌藝專”教書的老師和學生們的身影。
(一)“武音”及其前身對“武昌藝專”教職工的承接
在“武昌藝專”時期,其音樂方面的師資流動性是非常大的,既聘請了國內的音樂學者,也聘請了少量的外籍音樂教師。從許多資料中可知,曾在“武昌藝專”任教音樂科目的教師可謂名師如云,有姜希先生(音樂理論)、賀綠汀先生(音樂理論)、陳嘯空先生(聲樂)、李自新先生(鋼琴)、陳田鶴先生(作曲)、繆天瑞先生(音樂理論)、向陽先生,等等?。同時,學校聘請了居住在漢口“租界”的外國音樂家前來授課,教授鋼琴、小提琴、聲樂課程。聲樂教師有羅平茂(波蘭人,女高音)、蕭綺好特(男,俄國人,畢業于俄國皇家音樂學院)、大提琴教師有西維沙(男,白俄人)。此外,據資料統計,此期間在武昌藝專任教的音樂教師中,還有陸華柏(樂理)、王人藝(小提琴)、巫一舟(鋼琴)、馬絲白(聲樂)、向偶(理論)、陳培勛(理論)、劉己明(樂理)、蔣箴予(聲樂)、唐宅靜(樂理)、楊金蘭(聲樂)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繆天瑞、賀綠汀、陳田鶴與“武昌藝專”的關系在時間上有著一定的順承關系,三位先生曾先后任教于“武昌藝專”,當時正是“武昌藝專”音樂學科高度發展的時期。繆天瑞從1930年至1932年在“武昌藝專”任教樂理。賀綠汀從1932年至1933年在“武昌藝專”任教。陳田鶴從1933年至1934年在“武昌藝專”任教。之后,還有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等國內首批音樂院校的畢業生前來任教,如姜希、劉己明等。
1930年8月至1932年7月,繆天瑞先生在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樂理與鋼琴課程。同期,他在“武昌藝專”繼續著音樂創作。1930年,他出版了《簡易鋼琴風琴合用譜》,1933年出版了《中國民歌集》《小學音樂教學法》和《世界兒歌集》等音樂著作。1932年,他曾在《藝術旬刊》第1卷第2期、第4期、第11期上發表過三部翻譯作品,分別是Stanford的《絕對音樂與描寫音樂及其他》、Ernes Newton的《歌曲作法》、伊庭孝的《音樂的發生》。此外,繆天瑞在“武昌藝專”工作之余還認真學習了英語和日語。?
1932年到1933年,賀綠汀先生就聘于“武昌藝專”。他主要擔任高班級的音樂理論課,他采用柏頓紹著、繆天瑞譯的《樂理初步》(油印本)為樂理課程教材,賀綠汀的課程教授注重理論聯系實踐,知識講解清晰透徹,并且十分關注學生的課堂作業,這讓當時學生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十分夯實。陸華柏曾說過,他之所以能夠自學作曲理論記述相關的科目(曲式、和聲學、對位法等),離不開賀綠汀先生教授的樂理課基礎知識。“武昌藝專”是私立學校,經費常常會遇到困難,有時教師工資不能如期發出,甚至拖欠數月之久,有的教師不能維持生活,就會通過罷教缺課表達情緒。只有賀綠汀先生不管是否發薪水,總是認真細致地上課,一如往常。他還利用課余時間輔導學生。這種精神,使楊霜泉、粟仲侃、陸華柏等學生記憶猶新且深受感動。賀綠汀先生在“武昌藝專”任教的三學期中,除了教授理論作曲與鋼琴課程,還曾率領學生們到漢口舉辦過音樂會,此外,他還翻譯了普勞特的《和聲學理論與實用》一書作為該校和聲課程的教材。“武昌藝專”1932年辦暑假補習班,適逢著名音樂家呂驥來到武漢,經賀綠汀先生推薦,呂驥先生曾在“武昌藝專”補習班教授聲樂課程。?
陳田鶴先生經黃自先生推薦,1934年2月至1935年1月在“武昌藝專”擔任樂理教員。在《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一覽表》?中有關陳田鶴的介紹是:“男,24歲,籍貫浙江永嘉,國立音樂專校畢業,到校年月,二十三年三月。”因為經濟窘迫,陳田鶴并未從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而是輟學來到“武昌藝專”任教。陳田鶴在“武昌藝專”教學期間,與教育學教員馮滌塵共同創作了《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校歌》(四部合唱),由馮滌塵作詞、陳田鶴譜曲。《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校歌》詞曲編印在“武昌藝專”編撰的《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一覽》之中?。關于陳田鶴先生在“武昌藝專”時期的介紹,如在戴鵬海先生編著的《陸華柏音樂年譜》中,介紹了陸華柏在校期間跟隨陳田鶴學習作曲理論的情況,從材料可知,陳田鶴會認真修改學生的作曲作業,并且要求寫到能表達學生心中情感的音樂為止。陳田鶴有時也對學生的作品稍加改動,使得作品增色不少。正是因為陳田鶴認真細致近乎苛刻的教學方式,激發了陸華柏的創作欲望,提高了他的作曲能力。?陳田鶴在“武昌藝專”教學之余創作了數首聲樂作品,如《望月》《燕子的歌》《月下雷鋒》《晨歌》《好國民》《春天的歌》《樵歌》《春游》《音樂教育》《天神似的英雄》等。?從一些回憶性的文獻中可知,陳田鶴在“武昌藝專”的音樂創作,一般是發表在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出版社發行的《音樂教育》雜志上?,而繆天瑞先生和賀綠汀先生曾先后擔任《音樂教育》雜志的主編,此時陳田鶴來“武昌藝專”任教,填補了繆天瑞、賀綠汀離開“武昌藝專”的空缺。
從“武昌藝專”走出了不少音樂名家。據檔案史料查證,從“武昌藝專”開始學習音樂后,成為音樂人才的不在少數,較具有影響的有馬絲白(1928年畢業)、林路(1929年入學)、劉天浪(1932年入學)、陸華柏(1932年入學)、鄧爾敬(1934年入學)等人,其中最具影響的當數音樂家陸華柏。?
從現有資料可知,陸華柏在“武昌藝專”學習期間,繆天瑞、賀綠汀、陳田鶴三位先生曾先后教授了他作曲法、和聲學和基本樂理等音樂課程,這段學習的經歷為他之后的音樂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其中陳田鶴對陸華柏在音樂創作方面的影響較大,陸華柏可以說是一位由“武昌藝專”培養的作曲家。陸華柏的代表作品有獨唱曲《感舊》《長城謠》《田家樂》《相見歡》,兒童歌曲《月光光》、兒童鋼琴曲《狩獵》、鋼琴曲《偶成》《Scherzo》《辭別》;還有陸華柏自己寫詞創作的兒童歌曲《要我歌唱》《小蜜蜂》《自鳴鐘》,齊唱曲《義勇軍》、獨唱曲《抵抗》。?
“武昌藝專”時期有賀綠汀、繆天瑞、陳田鶴等雄厚的音樂師資力量,培養了陸華柏、馬絲白等優秀學生。可以說作為源頭的武昌藝專時期,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它是發展至今的武漢音樂學院的有力基石。“武昌藝專”時期的音樂教育家們致力于培養學生們認識、學習以及運用音樂的能力,賀綠汀等老師,通過編寫音樂教材,借鑒、吸收優秀的音樂文化,帶領學生學習和認識西方的音樂文化,以及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傳播音樂的能力,使得音樂知識與音樂教育方法代代相傳。可以確切地說,這些著名的音樂教育者們也是當今武漢音樂學院許多教師的前輩和領路人。
(二)“武音”對“武昌藝專”教學模式的傳承
1930年1月,學校更名為“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之后,設置有藝術教育系、繪畫系、畫案系,并曾規劃設音樂系。學制三年。藝術教育系與附中(高中)藝術師范科均設有圖音組。專科圖音組的音樂課程是聲樂(包括練聲、練耳及視唱、歌曲)、鋼琴、普通樂理、和聲學、作曲法、對位法。選修小提琴、國樂與音樂史。?
1923年,“武昌藝專”設置了音樂科,在《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學則》?民國二十三年七月編定的版本中,第三章《學制》中的第四條為“本校專科分設繪畫系藝術教育系圖案系音樂系雕塑系”;第五條其中有說明“藝術教育系分圖音圖工二組”。從檔案史料可知,在1932年至1937年間,“武昌藝專”的師資、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都逐漸成熟,“武昌藝專”的音樂學科也得到了穩步發展。從《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一覽》?民國二十三年十月版中可以看到,在“武昌藝專”的藝術教育系“音圖組”音樂課程的設置之中,有普通樂理、歌曲、和聲學、練聲、練耳及視唱、作曲法、鋼琴、對位法這8門音樂課程,其中的鋼琴課程由個別教授教授,此外,音樂選修課程的開設,讓學生可以從國樂、提琴、音樂史這3門課程中選修1門課程。?
根據1934年10月《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一覽》,第99頁到114頁的肄業學生名籍錄中,從學生的現任年級一欄中可知道不同年份“武昌藝專”音圖組培養的音樂學生數量。武昌藝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組民國二十三年上學期肄業學生,專圖音一上有陳佩芳、胡慕清等4位學生;專圖音一下有孫以庸等3位學生;專圖音二上有嚴際云一位學生;專圖音二下有孫曼霞等4位學生。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附屬高中示范科民國二十三年度上學期肄業學生,高音一上有梁振鋒等19位學生;高音一下有沈昌淑等8位學生;高音二上有謝郊才等14位學生;高音二下有李必超等17位學生;高音三上有曾杰等7位學生;高音三下有陸華柏等15位學生。武昌藝專民國二十三年度上學期總共培養的專科和高中圖音組肄業生共92名,其中不乏有陸華柏這類之后從事音樂教育的音樂工作者。因為只有肄業生檔案可從年級中找尋學生專業,正常畢業的學生,因無畢業專業信息,所以無從考證。從一個側面可反映出,在校的圖音組學生遠不止92名肄業生,還有許多圖音組的學生正常畢業,投身入祖國的音樂教育事業之中,而武昌藝專也為當時祖國的音樂事業培養了眾多音樂工作者。?
1985年5月,湖北藝術學院的音樂部分建成武漢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開始獨立發展,它在音樂學系還開辦了教師專修科、干部專修科,增辦了夜大、成人業余單科進修班等多種成人教育。研究生招生數逐年增加,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除原有作曲與作曲理論外,1987年又新增音樂學與民族器樂兩個專業。時至今日,武漢音樂學院有音樂教育學院、鋼琴系、作曲系、管弦系、音樂學系、民樂系、舞蹈系、演藝學院聲樂系等普通本科教學單位,設有研究生部、音樂研究所、公共基礎課部、思想政治課部、繼續教育學院(含成人教育)、附屬中學、附屬小學,以及計算機音樂實驗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學院現有各類在校學生6080人,其中研究生有446人,普通本科生有4499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有277人,附中生有769人,附小生有89人。隨著社會的進步,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中也占據著重要部分,因此,學習音樂的學生人數仍在持續增加。?
從上述的闡述中可知,仍能從武漢音樂學院如今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看到早期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音樂課程的“影子”。1923年的“武昌藝專”音樂課程的出現,在當時具有普及音樂教育的意義,而到如今的武漢音樂學院的學科設置,學院音樂教育體系的完善與成熟,為中國的音樂事業培養了眾多的音樂人才。
三、結語
一般認為,新中國成立后的藝術教育,承襲了民國時期的基本格局,這一點在“武昌藝專”對武漢現代藝術教育的影響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1949年后,“武昌藝專”的部分音樂師資及教學設施,被輾轉歸入成立于1953年的中南音樂專科學校,在武漢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發展方面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武昌藝專”時期的音樂教學活動,對武漢的現代音樂教育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武昌藝專”的音樂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當時中國第一批藝術類教育學校成立后,“武昌藝專”緊緊跟上開展藝術教育的潮流,將音樂與美術科目放在一所學校內教學,為我國的藝術教育事業培養“自產自銷”的藝術人才。1922年之后,全國各省的師范院校大都開設有“圖音科(組)”。因此,“武昌藝專”在1923年成為“藝術專門學校”之時,成立“圖音科(組)”,教授音樂課程,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因此可證,“武昌藝專”音樂專業的出現,不僅對民國時期的音樂藝術發展產生了影響,也對湖北地區,乃至中國中部地區的音樂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武昌藝專”存在26年,它在音樂教育方面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它是湖北地區音樂教育事業的良好開端,支撐著后世音樂事業的發展。因此,通過對武昌藝專和武漢音樂學院歷史時間、學校公章,以及教職工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說明,論證了在歷史中不斷發展至今的武漢音樂學院與“武昌藝專”是密不可分且息息相關的,而通過考述,武漢音樂學院將建校之始的時間移至“武昌藝專”時期,也是未嘗不可的。
注釋:
①②④阮璞[述],阮旭東[錄].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部分人和事[J].新美術,2001(3).阮璞(1918.8-2000.12),字次文,男,漢族,湖北紅安人,著名美術史論學者、教育家和詩人。歷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湖北省副主委;湖北省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擅長美術史論。1939年畢業于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油畫系,1943年起,任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詩歌詞曲講師,1946年任武昌藝專副教授。1949年任華中師范學院副教授,1958年起,任湖北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史、中國畫論、美學、詩文題跋副教授、教授、美術史論教研室主任;1986年起,任湖北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美學教授。曾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編委,湖北美術學院教授。2000年12月15日在武漢逝世。
③孫曉輝.圖書館館藏印章佐證武漢音樂學院多源匯流的校史[J].黃鐘,2013(4).
⑤⑥⑦⑧?????????武漢音樂學院檔案室:《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一覽》二十三年十月版,檔案號:1-1934-XZ11-001。
⑨同注4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一覽表》。
⑩同注4之《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招考男、女新生簡章》。
?檔案資料《武漢學院簡介》。
???檔案號:1-1987-XZ11-012,《武漢音樂學院簡史》武漢音樂學院檔案室。
?中華民國(1912-1949),簡稱民國,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國。
??楊霜泉,栗仲侃,陸華柏.賀綠汀老師1932-1933年在武昌藝專任教時的情況[J].紅樓夢學刊,2011(4).
?????戴俊超.“武昌藝專”的音樂教育[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3,(33)5.
?照片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編.百歲學人繆天瑞—慶賀繆天瑞百年華誕影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14.
?同注4之《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學則》。
?《武漢音樂學院學院簡介》,http://www.whcm.edu.cn/xygk/xyjj.htm/2015.6.19。
參考文獻:
[1]唐妮,田達治.湯文選回憶武昌藝專的往事[J].中國美術館,2005(3).
[2]王琦.難忘的回憶——紀念唐一禾先生誕辰100周年[J].美術,2005(8).
[3]水中天.武昌藝專史實補識[J].中國美術館,2005(7).
[4]陳克環.唐義精、唐一禾兄弟的奮斗小史[J].武漢文史資料,2006(8).
[5]汪義曉.那些漸行漸遠的背影喲——武漢音樂學院部分重要學科奠基人考并兼述歷史時期劃分暨學科建制沿革[J].黃鐘(中國·武漢音音樂學院學報),2008(3).
[6]汪義曉.“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武漢音樂學院歷史沿革及地緣、行政隸屬、人文資源考[J].黃鐘(中國·武漢音音樂學院學報),2008(1).
[7]龐國翔.武昌藝專在抗戰大后方的艱難八年[J].紅巖春秋,2009(5).
[8]龐國翔.尋找“大后方”的“武昌藝專”[J].湖北文史,2010(2).
[9]楊霜泉,栗仲侃,陸華柏.賀綠汀在武昌[J].紅樓夢學刊,2010(5).
[10]米文模.武昌藝專與失聰學生的情緣[J].武漢文史資料,2010(7).
[11]孫曉輝.涅槃的“武昌藝專”精神——訪唐小禾先生[J].黃鐘,2013(4).
[12]孫曉輝.圖書館館藏印章佐證武漢音樂學院多源匯流的校史[J].黃鐘,2013(4).
[13]孫曉輝.武音歷史的忠實記錄者[J].黃鐘,2013(4).
[14]龔葉.武漢音樂學院聲樂系發展狀況探究[J].黃鐘,2013(4).
[15]李果,龔葉.武漢音樂學院管弦系發展六十年[J].黃鐘,2013(4).
[16]劉松慧.中原大學文藝學院的變遷[J].黃鐘,2013(4).
[17]孟酋,孫曉輝,劉夜,胡進波.“口述武音歷史”——采訪徐厚雄老師[EB/OL].http://xq.whcm.edu.cn/info/1010/1154.htm/2013.03.20/2015.6.19
[18]武漢音樂學院校史館資料籌備工作組.“口述武音歷史”——史新民教授講述武漢音樂學院建院往事[EB/OL].http://xq.whcm.edu.cn/info/1019/1177.htm/2013.04.07/2015.6.19
[19]孫曉輝,劉夜,毛貞磊,胡進波.“口述武音歷史”——殷殷中南情:訪劉正維教授[EB/OL].http://xq.whcm.edu.cn/info/1010/1160.htm/2013.06.13/2015.6.19;
[20]孫曉輝,劉夜,胡進波,孟憲輝.“口述武音歷史”——武音歷史的忠實記錄者——徐鵠志老師[EB/OL].http://xq.whcm.edu.cn/info/1010/1157.htm/2013.06.09/2015.6.19
[21]孫曉輝,劉夜,毛貞磊,胡進波.“口述武音歷史”——真人匡學飛[EB/OL].http://xq.whcm.edu.cn/info/1010/1159.htm/2013.06.13/2015.6.19
[22]孫曉輝,劉夜,胡進波.“口述武音歷史”——涅槃的武昌藝專精神——訪唐小禾先生[EB/OL].http://xq.whcm.edu.cn/info/1010/1153.htm/2013.03.19/2015.6.19
[23]孫曉輝,孟酋,胡進波.“口述武音歷史”——采訪穆毅先生和劉松慧女士[EB/OL].http://xq.whcm.edu.cn/info/1010/1165.htm/2013.11.05/201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