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摘 ? ? ? ? ? 要] ?由于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網絡信息化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職教育隨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所以,高校需要加強改革,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為學生正確意識形態的建立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分析對高職學生意識形態具有影響的因素,并探究提升高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實效的科學方法。
[關 ? ?鍵 ? 詞] ?主流意識形態;大學生;教育時效性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96-02
大學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其能否建立良好的意識形態,關系到我國高端人才的思想正確性與健康性,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強化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形成多元化意識形態,規避地區錯誤腐朽思想對群眾造成的負面影響。各大高校要順應黨的政策,持續強化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
一、大學生意識形態形成的影響因子
(一)網絡環境造成的影響
因科技發展,網絡通訊已經深入人們生活各個領域,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影響,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已經成為主流的通訊方式之一,這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因在網絡環境中各類信息大量共存,因而西方文化與一些負面思想也借助網絡得到傳播,這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建立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
(二)來自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
外部因素很容易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和意志,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1)社會環境時刻變化容易導致大學生思想觀念不斷發生改變。由于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使社會階層出現分化,這導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而發生改變。大學生意識形態建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斷擴大貧富差距、分配不均的社會現實、不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等一些現象的影響。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外來思想文化的不斷滲透,功利和享樂主義在大學生群體中慢慢滋生。(2)大學生對意識形態的建立缺乏正確認知。現如今的大學生生活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導致很多大學生缺乏思想警惕性,并在網絡中迷失自我,慢慢失去了意志。再者,因為年輕教師缺乏成熟的思想政治素養,缺乏思想教育能力;教師隊伍年輕化,造成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經驗不足,有效性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教師隊伍意識形態教育能力跟不上大學生思想發展的現實需求。
二、強化高職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一)貼近高職大學生的現實生活
意識形態教育應當密切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做好的關鍵。在進行知識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行為、情感和意志進行全面教育。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論跟意識形態教育簡單地認為僅僅是一種科學知識教育,會導致教育工作脫離現實,過于抽象化,難以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事實上,我國古時儒家傳統教育就一直推崇養成教育。孔子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王夫之也提出“性日生則日成”。上述觀點都指出了教育工作要跟對象的情感與現實連接,與日常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樣才能逐漸影響到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使其形成情感價值的認同。
1.在教育方式上進行創新,強化意識形態教育的有效性
新時代的學生都具有較強的主觀意識,很多學生經常通過微信、微博、校園論壇等網絡空間途徑來表達個人思想與情感,彰顯個性,相對于以往時代的學生,現代的大學生在外在表現和穿著打扮也更加個性化、自由化。以往傳統灌輸式教育方式,教師不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尊重,主要采取規范化的教育模式對所有對象開展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有效地回應和解釋學生關注的社會焦點、難點和一些敏感問題。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思想政治知識的講授脫離生活現實,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這顯然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高職教育的需要。所以,教師在開展意識形態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個性需求,引入焦點話題,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精細挑選跟現實生活有關的意識形態教育教學課題[1]。相對于本科生來說,高職生的理論功底、學習和思維能力都偏低,教師不能只把教育工作局限在純理論教育方面。而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知識機構特征與接受能力,從日常生活和就業的角度,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師的課堂教學應當緊貼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有真實與親切感。思政教師要善于將意識形態教育融入生活教育與情感教育中,將思想與行為相融,使大學生在思想中形成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目前,理論性、邏輯性強、知識內容廣泛,為高校思政教材的主要特征,很多學生表示對教材很難適應,這說明教材跟教學工作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脫節。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個性需求,引入焦點話題,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要精細挑選和準備與學生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意識形態教育教學課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與學生針對焦點話題展開交流討論,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踴躍回答、討論和辯論相關問題。這樣才能有效增進師生感情,強化教學的生活氣息,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打破傳統教學僵化單一的模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要善于應用學生感興趣的交流方式來展開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課堂下還要多與學生以朋友的身份交心,時刻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可利用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高職院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基本狀況,同時可以通過利用網絡社交工具收集信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以微信或QQ了解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意識形態問題,為意識形態教育收集第一手資料。
3.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焦點問題加大關注力度
由于網絡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學生能夠輕易獲得時下社會上發生的焦點新聞事件的很多信息,并通過網絡表達個人的看法。教師隊伍要與時俱進,多關注社會上的焦點新聞,這樣才能有效參與到學生的話題討論中來,形成正向的話題導向,消除學生中一些背離主流意識形態的錯誤思想。
(二)以案例教學方式來提高意識形態教學質量
陳嘉映在《說理》中提出,道理的理解以具體的事件為依據,這是前提條件,一旦缺少事實依據,道理就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由于高職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論思維能力,對意識形態教學并不感興趣。案例教學中的案例帶有具體的人物和情節,能夠創設吸引人的故事情境,正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
1.精心挑選和編輯案例
所挑選的課堂教學案例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時代特征且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有助于主流意識形態教學。而且,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選擇和收集滿足教學要求與課題相關的圖片、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實現多元而形象化的教學。課堂中,學生很容易對這些形象的案例產生興趣,從而參與到與教師的教學互動中,自發地展開討論和分析,強化教學的實效性[2]。
2.對案例中的核心部分加以深刻解析和提煉
教師要善于從故事的人物關系、情節以及矛盾事件中提煉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熱點問題,引導和啟發他們對事件原因、影響和意義展開深刻的思考并提出有效對策。這種教學方式完全區別于過去灌輸式教學,使原本枯燥的理論更加形象化,有利于接受。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地與教師展開互動,共同探討問題,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從而培養和提高了學生思維、語言表達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教師對案例中的核心部分要進行深刻解析,用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理論解釋和論證案例性質,使學生找準對現實事件認知分析方面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可以采用跟生活貼近的焦點案例作為講解對象,通過案例解析,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從更高層面來說明意識形態領域的案例性質、分析方法和價值判斷標準,這樣使學生更容易認同與接受,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講解上升到理論層面的理解,再從理論回歸到現實實踐。使學生正確認識現實生活與學習,為他們答疑解惑,充分體現出理論的現實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主流的意識形態理論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對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由于意識形態教育是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是情感感悟和養成的教育。2016年2月,習主席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中明確提出“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理念,這一理念在社會各個領域都能適用,同樣在教育領域也能適用,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強化校園文化建設,提高環境化人功能。
1.始終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校園文化輿論導向
高校一直以來存在各種不同意識形態的較量,這種較量與斗爭因為新媒體的多元傳播路徑表現出更為復雜多樣的態勢,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越發隱秘而激烈,難以監控。因此一定要采取各種有效方法堅持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校園文化輿論導向。高職院校一定要加強引導和管理學校廣播、宣傳欄和學生手機等信息傳播媒介,從輿論的角度,具體分析校園和社會的重大事件,要充分利用課堂教育和校園媒介將能夠對學生造成嚴重影響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要及時發現和正面揭發一些通過校園網等媒介宣傳不實信息和謠言的個人和群體,消除學生的疑惑和恐慌;同時,高職院校還需要加強對新媒體人的培訓,使他們能夠熟練應用大數據技術,明晰互聯網思維模式,準確定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論和信息,并加以消除,擬定一些正面的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標題,使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到標題討論中,從而掌握意識形態建立的主導權[3]。
2.舉辦多彩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現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特色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關鍵陣地,主要包含文化娛樂、學術交流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三部分。通過開展學術交流活動能夠使學生對學術研究產生興趣,參與到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教育的討論中來;通過開展文化藝術節、讀書活動和文藝匯演等活動,可以傳遞正能量;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與社會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世界觀。
總之,高校要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主流意識形態,首先要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加強社會實踐,對國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量有深刻的體會。再者,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內外總環境,正確引導網絡輿論,與此同時還要建立一支擁有強大教育實戰能力的師資隊伍,為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支持,另外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
參考文獻:
[1]朱清.增強高職院校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的路徑新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0(5):80-81.
[2]肖國鋒,朱友強,蘇立公.高職院校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J].長江叢刊,2016(15):167-168.
[3]陳成文.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現狀及對策[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