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 要】副言語是非言語傳播中的重要環節,對溝通的效果起著很大的作用。在電視節目的主持中,副言語的使用顯得極為重要。《非誠勿擾》的節目主持人孟非,以其睿智幽默的平民化形象以及對節目成熟的操控能力,使他在主持界獲得了應有的聲譽。本文試圖從音量起伏、音高變換、語言節奏、語頓靜默等四個方面對孟非的副言語運用技巧進行分析,以此“注解”副言語的重要性。
【關鍵詞】副言語;孟非;非誠勿擾;溝通
中圖分類號:H01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085-02
副言語是非言語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被稱作副語言、類語言,是指超過言語交際和分析范圍的各種不同性質或種類的伴隨言語語言的聲音。副言語有兩種,一種是言語造型元素,包括音色、音高、語頓和節奏等;另一種是功能性發聲,包括特征音和隔斷音。在實踐領域,副言語總是與其它符號協同起作用。副言語與語言符號如影相隨,在節目主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功的節目主持人,不僅要具備高超的語詞運用能力,還要具備優秀的副言語掌控能力。《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的成功,不僅歸功于他出色的言語表達能力,還與他出色的副言語使用能力密切相關。
一、音量起伏,表達情感
音量又稱音強、音重,是指聲音的強弱。個人的生理條件和性格特征為本人的音量“設定”了大致范圍,個人情感的起伏導致音量在該范圍內出現微妙的變化。在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中,通過正常的情感流露,人們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量變化的規律,如“憤怒的咆哮”、“悲傷的哀嚎”、“輕輕的啜泣”等。主持人借助“受眾懂得音量變化規律”這一心理基礎,利用音量變化來傳達某些情緒或情感,是其專業素養的一部分。
音量變化的效果很微妙,即便是同一個句子,只要重音的位置稍有改變,意義就可能大相徑庭。所以,優秀的主持人都很會在音量變化上做文章。在一期節目中,佟大為和一位女嘉賓為節目的贊助方來了一次現場推銷會。在大多數觀眾的心目中,廣告總是令人生厭的,更何況兩位嘉賓還用了極度夸張的方式實踐廣告推銷計劃。孟非見狀,頓時提高音量說道:“你們這樣,一定是導演組提前安排好的……如果節目結束后不問贊助方再要一筆錢,就把這段全掐了。”孟非的這段話,前半部分用提高音量的方式,表達了內心的“驚詫”,巧妙地將自己的身份放在了節目制作方的對立面,大驚小怪地質疑節目組的用意,無非是要站到觀眾一方,保證觀眾接納自己,繼續傾聽自己的聲音;后半部分,用偏高的音量督導贊助方“給錢”,既讓觀眾“泄憤”,又讓節目組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使得觀眾和節目組都滿意,拉近了自己和觀眾的距離、明確了和節目組的關系,可謂一舉多得。此外,廣告都已經在電視上播放了,廣告嘉賓的使命已經完成,孟非插科打諢,不僅消解了觀眾對嘉賓的不滿,還消解了嘉賓的尷尬,看似批評嘉賓,實則為嘉賓救場。
二、音高變換,調節氣氛
音高,指的是音調的高低,也就是聲音震動的頻率高低。不同的音高能夠表達不同的感情,簡單的升調降調也能使聽者產生不一樣的主觀感受。在溝通中,如果只使用單一的音調,在傳達理性信息時也許不會有太大影響。《新聞聯播》播音員的音高在節目中起伏不大,給人一種客觀陳述、第三者旁觀的感覺,反而增強了新聞的“真實性”。但是,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像播音員那樣冷眼看世界,也沒有幾個場景可以讓人的內心不起漣漪,畢竟人是感情動物。所以,音高的變化既是自然人在不同場景的自然反應,也是社會人在日常生活中習得的表達技巧,如:今天天氣冷嗎?(問詢,質疑)今天天氣冷嘛!(強調,怒氣)
《非誠勿擾》中,孟非的音高變化很豐富。在陳述性表達時,他的音高非常平穩,給人一種可信的感覺;在與嘉賓們聊天時,他的音高變化幅度比較大,顯得活力十足。在某期節目中,23號女嘉賓曾經放出豪言,說只要去她的飯店里報出她的名字,就可以免費享用大餐。之后,經常有女嘉賓提起這件事,使得23號很不好意思。孟非于是在后面的某期節目中為23號女嘉賓解圍說:“我覺得我們的女嘉賓都很壞……等到下期節目,會不會有個女嘉賓說:哎,23號當時說上她店里吃飯可以免單的。”在最后一句,孟非采用了模仿女嘉賓的聲音和提高音調的方式,惟妙惟肖又有點夸張,所有在場的觀眾和嘉賓都會心地笑了。23號女嘉賓不再尷尬,其他女嘉賓也不再拿“吃飯”說事,大家都體面地“止步”、優雅地“退場”,不失面子和身份。看似很難解的結,就這樣被孟非借助音高和音質的巧妙變換,喜劇性地解開了。
三、語言節奏變化,引導觀眾的認知
節奏是指整個言語交際中的聲音形式。在播音中,節奏應該是由全篇稿件生發出來的,播音員思想感情的波瀾起伏所造成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聲音形式的回環往復。聲音的高低、輕重、急緩等方面的排列組合,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節奏,傳達了不一樣的傳者情感,激發了不一樣的受者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
《非誠勿擾》在錄制之前并未經過徹底的排演,為的是抓取女嘉賓初見男嘉賓就要作出判斷的即時感和現場感,這對該節目的主持人孟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僅要在主持中捕捉和彰顯即時感和現場感,還要掌控應對節目錄制現場的突發狀況。在這一問題上,孟非張弛有度的語言節奏,為節目增色不少。在一期節目中,孟非對女性的擇偶觀表示了疑惑,說:“我覺得,喜歡的時候,就是喪失理智的那種。我剛想問,現在女人特別喜歡拿安全感說事……你看有女生爆燈了,說我覺得特別有安全感。”從“我剛想問”開始,語速越來越快,到最后已經吐字不清了;從“你看”開始,語速又慢下來。這一段由正常語速,到快、極快,又回到正常語速的過程,既是孟非情緒變化的過程,又是孟非引領觀眾思考的過程。節奏變化刺激了觀眾的聽覺,引起觀眾在聆聽時的警覺;加快語速壓縮了觀眾的思考空間,讓觀眾的思維緊跟主持人的思想和情緒。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不會在語言節奏上進行特別大的跳躍,但孟非此時的語言節奏變化不但沒有讓傳播效果“打折”,還拉近了自己與觀眾的距離。
四、語頓靜默,引發觀眾的參與
語頓,即語音的間歇。人們常說“沉默是金”,并不是說不表達就是最好的,而是強調了表達與不表達之間微妙的關系。在生活中,“不發一語”、“不置可否”往往蘊含著更深刻的意味。所以在表達中,有時候語頓和沉默并非是壞事,只要能運用得當,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某期節目中,孟非說:“父母不會管自己太多。”黃菡說:“這一點你媽跟我一樣,我跟你媽一樣。”這句話產生了很大的歧義,甚至是對孟非的冒犯。孟非苦笑著、沉默著,觀眾席上的表情和笑聲表明“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名嘴被人占了便宜卻無言以對。如果此時應對不當,很可能使節目陷入僵局……孟非沉默著、思考著……等觀眾們的笑聲逐漸平息后,孟非說:“對,但我想不到,黃老師連這個便宜也要占。”聽到孟非這種幽默的解釋后,觀眾席發出更大的笑聲,現場的氣氛立刻變得熱烈了。
在孟非應對黃菡這一事件中,靜默并不是孟非解決危機的對策,他只是用靜默這種方式給自己和觀眾都留了思考的空間。靜默實際上是為了制造懸念和刺激觀眾的想象力,觀眾在等待孟非應答的時候,也可能同時想著可能的“答案”。吊足觀眾胃口以后再給出“標準答案”,傳播效果大大不同。
五、結語
作為國內一線主持人,孟非在言語使用方面是非常獨到的,但我們很難把他的全部成就都歸功于出色的言語表達,不得不說,這與他出色的副言語使用是分不開的。主持人的基本素質是多方面的,在面對各種復雜的現場情況時,不僅要考慮好說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說,這就涉及到副言語的巧妙運用了。無論是言語的使用,還是副言語的操控,孟非無疑都是成功者。我們對孟非的副言語使用技巧的研究和探討,很值得繼續深入。
參考文獻:
[1]宋昭勛.非言語傳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3]雷寒.《非誠勿擾》節目中的會話分析[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