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婭
[摘 ? ? ? ? ? 要] ?民辦高職院校人事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校的具體表現。圍繞管理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薪酬福利待遇、教職工培訓進修機制、人事考核獎懲制度等方面,提出民辦高職院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幾點思考。
[關 ? ?鍵 ? 詞] ?民辦高職;人事管理;法治化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204-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辦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極大地增加了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彌補了公辦教育資源的不足。據2018年8月8日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官網所公布的《2017年教育數據統計》顯示:全國普通高校一共是2631所,其中民辦普通高校有746所(包括本科院校426所〈其中含有獨立學院265所〉、高職〈專科〉院校320所)。詳見下表。
由上表可知,民辦高職院校在普通高等學校中的占比為12.2%;民辦高職院校在高職(專科)院校中的占比為23.1%,民辦高職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民辦高職院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從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地方要鼓勵和指導國家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大會報告指出“鼓勵多渠道、多形式社會集資辦學和民間辦學,改變國家包辦教育的做法”,我國民辦教育事業由非學歷的文化補習性質的培訓逐步向中、高等職業教育培訓轉變;從1997年國務院正式頒布中國第一個規范民辦教育的行政法規《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到2002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民辦教育促進法》,我國民辦教育進入依法辦學和依法管理的快速發展新階段。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民辦高職院校在內部治理、質量提升、模式培養以及體制機制創新等諸多方面展開了大膽且有益的探索,滿足了老百姓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同時,民辦高職院校由于欠缺辦學經驗等原因也在辦學和管理實踐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在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中,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在管理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薪酬福利待遇、教職工培訓進修機制、人事考核獎懲制度等人事管理制度建設和治理方面存在一定認識誤區和實踐偏差。本文針對這一現狀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析民辦高職院校如何實現人事管理的法治化。
二、民辦高職院校人事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管理隊伍建設理念滯后,專業化人員偏少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高校的人事管理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高校人事管理的目的在于讓學校各級各類人員的聘任錄用、培訓考核、獎懲任免、工資福利、職稱評定、職位晉升、轉崗離職等工作環節相互銜接得更加完善,人事管理要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民辦高職院校的人事管理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并結合高等教育的特點來優化配置自身的師資資源,但是現實生活中一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并沒有真正建構起“以人為本”“以師為本”的管理理念,他們的人事管理還是側重在瑣碎的日常事務處理上。另外,受限于自身“自收自支”的實際情況,有些民辦高校沒有“憑實力財大氣粗”的底氣,所以他們的人事管理隊伍比較精簡,管理人員需要身兼數職,如此一來應付日常人事工作可能就已經消耗掉了他們大部分精力,導致其沒有心思學習或提升自己人事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水平。
(二)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穩定性差
教師作為學校的核心資源,對高校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可是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結構面臨參差不齊的尷尬。民辦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來源主要集中在這幾類群體,即公辦高校退休教師和兼職教師、高校畢業生、擁有企業行業豐富工作經驗的技術技能人才,這些人員里面呈現年齡、學歷、職稱分布不均的現象。年齡結構方面,年紀較大和年紀較輕的老師普遍居多,而處于中間年齡階段的教師較少;職稱結構方面,擁有教授、副教授等高職稱的通常是從公辦院校退休的老教師,本校擁有高級職稱的專職教師人數偏少,新進年輕教師(往往剛大學畢業)絕大多數人是初、中級職稱;學歷結構方面,擁有博士學歷的教師人數太少、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占多數,甚至在有些民辦高職院校本科學歷的教師占了一半以上。另外,相較于公辦院校,民辦高職院校的師資流動性很大,尤其是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引進困難、引進來了留不住等現實問題也對人事管理工作提出挑戰。
(三)教職工培訓進修機制不健全
民辦高職院校由于專職教師隊伍人數短缺,新進年輕老師基本上“招來即用”。試想,一個剛剛踏出校門的高校畢業生,6月份畢業參加某民辦高職院校的招聘并被錄用,然后經過暑期半個多月的時間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高校新入職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即崗前培訓),9月份就正式上崗、上課,其工作、教學技能和質量可見一斑。同時,考慮到經費投入的問題,民辦高職院校的在職教師和員工也比較不容易得到培訓進修的機會,即便有這樣的機會往往也是按照領導的主觀意愿或者論資排輩來選擇進修學習的教職工。學校缺乏科學完善的教職工培訓機制,教職工就缺少能力和素質有效提升的渠道,這會大大限制教職工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的可持續發展。
(四)人事考核獎懲制度不完善
一套合理規范的人事考核獎懲制度不僅能夠優化師資隊伍、便于學校加強對教職工的管理,而且能夠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可是,目前部分民辦高職院校的考核方式流于表面和形式,一些學校的考核標準缺乏針對性。比如就是學期末或者學年度末總結性地填一張表,人人幾乎都能考核合格,而忽視了對教學過程和質量、管理育人水平的監督。考核的最終結果也沒有納入教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年終獎勵、職級晉升等方面的參考,這對接受考核的教職工而言猶如走過場、無關痛癢。
三、民辦高職院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對策
(一)轉變人事管理觀念,提高人事管理隊伍的專業素養
高校人事管理的傳統模式是著眼于日常瑣事的處理,強調“以事為本”,可實質上高校的人事管理應該是關于“人”即教職工的管理,人事管理部門應該重視人(教職工)本身的重要性,在此前提之下再來組織、協調和管控其教職工以及與教職工有關的事。民辦高職的人事管理部門也應當意識到本校的長遠穩定發展離不開在校的每一位教職工,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和服務觀念,盡量關注每一個教職工的發展需要、訴求和感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其個性和自主,不能用單一的管理方法適用于全體教職工,尤其是制定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人事規章和制度的時候,要充分保障教職工的知情權,充分聽取其意見建議。同時,人事管理人員應該注重培養自身的法治思維,嚴格依照正當程序、法定權限和職責開展人事管理;定期參與人事管理方面的學習培訓,提升業務水平和能力,積極主動探求民辦高職院校人事管理法治化的新路徑。
(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實施科學、穩定的師資隊伍建設計劃
教學質量關乎一個學校的生死存亡,而優質的師資隊伍恰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為了保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學、管理、科研水平,民辦高職院校必須把建立一支長期、科學和穩定的師資隊伍納入重要規劃。針對師資隊伍結構參差不齊的現狀,民辦高職院校的人事部門可以會同學院董事會統籌規劃本校師資隊伍建設,加大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等高端人才引進的經費投入和政策保障,吸引“三高”人員前來應聘;積極倡導和鼓勵在職教職工進行學歷、資歷和職稱提升,制定有關獎勵政策并落實到位,比如對教師繼續進修、提升學歷給予相應補助、學費給予照顧或優惠等;合理、充分利用現有的高職稱資源,開展“師徒結對”計劃,聘請公辦高校退休的高職稱教師作為青年教師的師傅,充分發揮高職稱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幫助青年教師尤其是新進教師快速成長,全面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和業務素質。
(三)建立健全培訓進修機制,提升教職工專業素質
民辦高校人才流失似乎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基于各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許多在崗教師通過各級各類招考渠道進入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公辦院校或者選擇脫產學習而離開原先的崗位,正是基于這個緣由考慮到教師的穩定性,一些民辦高校不舍得師資培訓上面的經費投入,更不愿意“為他人做嫁衣”,導致青年教師不容易獲得需要經費或者需要花時間的培訓學習機會,就直接造成學校自己培養并且最終留住的高端人才比較少。從長遠角度思考,學校不能因為忌于教職工有跳槽的潛在風險,就對教職工的培養培訓持相對保守和謹慎的態度,相反,民辦高職院校需要高度重視教職工的在職培訓和進修,因為這對提升教職工的教學、管理水平,提高學校教學質量非常重要。民辦高職院校應該設置教職工培訓進修的專門資金,積極鼓勵和支持教職工參與相關培訓學習,如果擔心將來人才流失的問題,可以對學校出資參與培訓進修的教職工專門約定服務期限、簽訂有關合同;如果經費開支有限,學校也可以同教職工商議以雙方共同出資的形式支持教職工的學習和進修。
(四)量化人事考核指標,完善激勵機制,讓考核結果發揮作用
在高校的人事管理過程中,教職工工資福利待遇、評優評先都是以對教職工的考評作為參考,考核的最終結果構成工資發放、獎金兌現、職稱評定、優秀評選的依據。因此,量化人事考核指標,完善激勵機制一方面可以對教職工的工作給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具體而言,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崗位職責設置不同的考核標準與內容,體現不同的考核側重點。比如,針對以教學為主的教師,應著重考核其教學工作量、教學質量、教材把握和鉆研程度、授課實效、教研能力、師德師風;針對以科研為主的教師,則應側重考核其學術態度和水平、科研能力、實際承擔并完成的科研項目數量和質量;針對輔導員要著重考核其日常學生管理工作技能、開展班團活動與集體活動等情況及其成效;針對行政崗位的工作人員應重視考核其教學管理、協調和服務能力等。
參考文獻:
[1]管培俊.關于新時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4(12).
[2]黃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高校辦學治校[J].中國高等教育,2014(22):10-1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