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彤 ·
[摘? ? ? ? ? ?要]? 我國的教育體系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得到了完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職教育也有了非常大的發展。中職教育承擔著為我國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同時也為很多人提供了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對人才也有了更多的要求,當企業選用人才的時候除了看中專業技能水平和道德品質以外,對專業素養也非常重視,對中職電工實訓教學來講,這催促著他們積極改變教育方式,從而使人才更符合社會需求。但目前中職電工實訓教學在職業素養的培養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必須解決這些問題之后才能讓中職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提升。
[關? ? 鍵? ?詞]? 職業素養;中職電工實訓教學;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226-02
社會在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從單一的專業技能逐漸變為了綜合素質,這也對教育界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養要求。我國的中職教育是基礎技術型人才的重要來源,而基礎技術人才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因此各中職院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時也都要從綜合素質的角度出發。目前社會對人才的職業素養非常重視,因此中職院校對人才進行培養可以以此為出發點,這樣可以幫助人才在職業道路上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中職教育與職業素養
(一)職業素養
1973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萊爾·M·斯潘塞博提出了關于從業者的“素質冰山模型”,他將人比作一座冰山,其中冰山能夠看見的部分被比作人所掌握的技能,看不見部分被比作人潛藏的品質。斯潘賽博士表示,這些看不見的部分對人的影響要比看得見的部分大很多。我們可以將一個人能夠被看見的部分稱為顯性素養,看不見的部分可稱為隱性素養,其中顯性素養包括了資格證明、專業技能等,隱性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責任意識、個人行為等,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可以稱為人的職業素養。但有關于職業素養的研究也有人認為職業適應、轉換、發展、提升、創新五項能力才是職業素養的內容,認為一個人要從心理、生理、能力等多方面開發自身的職業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筆者覺得無論對職業素養有怎樣的解釋,其都是通過內在和外在結合來推動一個人在職業道路上發展的動力,因此在培養職業素養的時候要從這兩方面出發。
(二)中職職業素養教育
中職院校的職業素養是以社會的發展需求為基礎,對中職生從專業知識、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教育,是一種推動中職生在未來社會更好成長的品質[1]。為了推動我國的經濟建設,目前中職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已經成為中職教育領域非常重視的話題,但是這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卻面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中職院校、中職生自身等多方面都有體現,筆者覺得要想更好地對中職生進行培養,解決這些問題是重中之重。
二、職業素養在中職電工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關于職業素養的意識存在整體性的薄弱
在中職教育領域,中職院校是主體、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是需求者,但現實情況是這三者都缺乏對職業素養的基本認知,導致中職院校存在整體性的缺乏職業素養意識。長久以來,中職院校的教育理念都是培養技能,通過技能幫助學生走入工作崗位,但走入崗位之后應該如何獲得更好的發展卻沒有得到重視,因此,目前的中職教育提升認知是第一要務[2]。雖然目前很多中職院校已經認識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但是其培養過程卻和實際嚴重脫節,對于電工實訓教學來講,中職教師的自身條件以及實訓課程內容的限制,在培養職業素養的時候大多只從課本出發,而專業指導比較缺乏,導致理論和實際失去聯系。
(二)職業意識淡薄、過于追逐利益
社會主義會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方面對當代社會的品質做了總結,作為現代化社會的職業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等應是我們必備的品質,并且要將這些品質體現在工作和學習中,這才是職業素養最基本的體現。但當前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利益性,人人都在追逐利益,有的人甚至將利益放在了職業道德、誠實守信之上,這是非常危險的。當前中職生的這種趨勢非常明顯,很多中職生找工作的時候只關心工資、福利待遇以及自身會有什么樣的發展,完全沒有認識到自身能給企業、這個行業帶來什么,嚴重缺職業責任感,這也讓中職生跳槽成為一個普遍現象。
(三)不良習慣對職業素養的培養產生了阻礙
很多中職生選擇進入中職院校都是因為學習成績低下以及家庭等方面因素,不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他們的普遍特征,而這些不良習慣也對他們在中職院校的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一個經常不按時上下課的人在進入工作崗位以后也會經常出現遲到早退的問題,無法在學習中吃苦的人在進入工作崗位以后也很難承受工作的苦,很多中職生固有的不良習慣對職業素養的培養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對于這一點,如果中職院校不幫其改正的話,職業素養的培養則無從談起。
(四)職業素養的培養效果不明顯
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具備精力充沛、容易沖動、思維活躍、認知能力差等一切青春期的特點。同時中職生由于各種原因無法進入高中繼續學習,在心理上難免會有一些挫敗感,以至于他們進入中職院校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帶著這種情緒。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對中職生進行的職業素養培養就必須講究方法,否則不僅不會獲得良好的培養效果,還會讓中職生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但我國大部分中職院校恰恰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職業素養的培養方面急于求成,當學生剛進入學校就組織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活動,對學生宣講進入工作崗位之后應該怎樣做,在學校期間應該怎樣學習等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不僅影響了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知,還會導致學生在這種勸誡式講解下產生強烈的抵觸,而職業素養也因此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3]。
三、職業素養在中職電工實訓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一)培養職業素養意識、幫助學生制訂生涯規劃
對職業素養的認識不足是中職生的主要特點,因此很多中職生都不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而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能夠對中職生產生警示作用,告訴他們未來需要什么,而他們應該怎么做,這樣中職生就能夠依據未來社會需求而制訂發展目標,然后就可以在目標基礎上更好的發展。另外,教師也要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課上幫助學生理解和明確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習目標,也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這個課程的學習內容,并且也要指導如何通過這個課程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比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時候可通過提問的方式“你知道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嗎?”“你知道職業生涯規劃對你們有什么幫助嗎?”在提問過后,教師可為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在聽過教師的講解之后便可建立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清晰印象,進而便可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幫助學生養成職業習慣
幫助學生養成職業習慣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逐步進行,其中包括了學生不良行為的糾正、對良好習慣的培養,對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的引導等,要知道雖然習慣看上沒有什么大的影響,但是它恰恰蘊含了改變命運的強大力量。職業習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養成的和職業發展有關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讓中職生成長為更符合職業需求的人才。中職院校在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應融入習慣養成的內容,例如在學校的規章制度中體現職業道德條款,教師在課堂管理時也要體現出職業習慣的相關內容,同時對中職生的個人習慣進行約束,從而幫助他們逐漸擺脫個人的不良習慣,這樣才能為職業素養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構建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
對于中職電工實訓教學來講,構建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系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將職業素養的培養和電工實訓課程結合在一起,傳統的電工實訓只是針對學生對電學知識、操作技巧等方面進行,但是這對培養職業素養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融合企業電工的實際操作流程,從而讓學生明確電工相關的工作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夠對崗位、團隊有基本的認知。其次對課程的結構進行優化,設置專門的課程,在課上解決學生對職業規劃、職業發展等存在的疑惑,同時更要對學生在職業素養課上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要讓他們知道我國對技術型人才的態度,并不是進入中職院校就代表一個人是失敗的[5]。最后是頂崗實習,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課本知識,因此對職業沒有清晰的認知,主觀能動性被嚴重弱化的前提下職業素養的培養效果并不是非常明顯。針對這種情況中職院校可加強和企業的合作,形成一種校企聯合的辦學模式,讓學生通過真實的崗位實踐來體驗職業和感受職業,從而建立對職業和未來發展的正確認知,這樣,職業素養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
(四)強化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執行人,那么對學生進行培養之前對教師進行強化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教師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之后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培養。中職教師首先應對自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等精神進行強化,同時在工作過程中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要對自身的言談舉止格外重視。教師還要對中職教育有正確的認知,要知道中職教育培養人才的真正目的。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幫助學生逐漸提升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中職教育的作用是為我國培養基礎技術型人才,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當前中職教育對職業素養越來越重視。但由于中職生以及中職院校的特征,導致中職電工實訓教學的職業素養培養面臨著一些問題,影響中職電工專業學生的發展,必須解決這些問題、從實際出發,以此為職業素養的培養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波.關于在中職實訓課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的探析[J].職業,2018,25(19):30-33.
[2]韋軍新.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養成融入實訓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基于發動機綜合實訓平臺的解決方案[J].汽車維護與修理,2018,33(14):26-28.
[3]張永海.如何培養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2):80-81.
[4]吳弋旻.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與探索: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J].卷宗,2017,05(32):45-48.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