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萍



摘? 要:首先對馬來西亞華語口語語料中“給”進行分類描寫,歸納馬來華語中“給”字句的相關用法。再分別從BCC語料庫和廣州話口語語料庫中選取普通話“給”、粵語“畀”的語料,對其進行簡單歸類,并與馬來華語“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馬來華語中動詞“給”字句受普通話影響較大,而非動詞“給”字句則受粵語的影響較大。
關鍵詞:馬來華語;“給”;“畀”;比較
一、引言
馬來西亞華人大多來自中國南部,按其祖籍占比排序,前四名分別為福建、客家、廣府與潮州。這些華人來自不同的方言區,同時也以普通話為共同語。然而,囿于馬來西亞華人的普通話水平,他們往往將方言系統直接“嫁接”到普通話中。長此以往,馬來西亞華語在語音、詞匯、語法上自成體系,與現代漢語有所差異。
給予類動作詞是現代漢語、馬來華語經常使用的一類詞匯。本文將對馬來華語中“給”字句的相關用法進行定量分析,進而對不同句式進行分類與描寫。然后,對普通話中的“給”字句和粵語中的“畀”字句進行簡單歸類,并將其與馬來華語進行比較。
本文語料分別為馬來華語語料、普通話語料和粵語語料。馬來華語的語料來源為馬來華語電影臺詞、馬來華語電臺的語料轉寫,約20萬字。普通話語料來源為BCC語料庫(http://bcc.blcu.edu.cn/),總字數約 150 億字,它是可以全面反映當今社會語言生活的大規模語料庫。粵語語料來源為廣州話口語語料庫(https://huayu.jnu.edu.cn/corpus6/index.aspx),由共計31萬字的文本語料和21小時的音頻語料構成,是廣州地區第一個有關當代粵語口語的語料庫。
二、馬來華語中的“給”字句
筆者從20萬字的馬來華語口語語料中共收集到770條帶“給”字的語料。下面就以“給”是否是動詞為標準,將語料分為兩類進行分析。
(一)“給”為動詞的“給”字句
當“給”為動詞時,其后可接給予的受事賓語(本文記作NP1)和與事賓語(本文記作NP2)。一般而言,受事賓語為物,與事賓語為人。當“給”后只出現一個NP時,構成“給+單賓句”形式;當“給”后同時出現兩個NP時,則構成“給+雙賓句”形式;若NP1和NP2皆不出現,則為“給”字句的省略句式,即給予的賓語已被省去。本文將馬來華語“給”的單賓句標記為A1,將雙賓句標記為A2,將省略句式歸為A1的省略形式。筆者對馬來華語中“給”為動詞的“給”字句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1所示:
1.“給”+單賓句
在馬來華語“給”為動詞的“給”字句中,“給+單賓句”主要包括以下類型:“給+NP1”“給+NP2”和“給”后賓語省略。A1在語料中共有147例。其中,“給+NP1”有52例,“給+NP2”有70例,“給”后賓語省略有25例。
1)“給+NP1”句式
在這一句式中,NP1可為物質名詞,也可以為抽象名詞,但以前者為主。例如:
(1)唔爽咗喔,唔爽咗喔,跑了醬久沒有給獎牌喔。(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2)我不要暴力,給一些小警告。(馬來西亞電影《老師嫁老大》)
在例(1)中,“獎牌”為物質名詞;在例(2)中,“警告”為抽象名詞。
2)“給+NP2”句式
“給+NP2”在句中可充當句子主干或其他名詞的定語。當它在句中充當定語時,所修飾的名詞可以省略。例如:
(3)啊,然后啊,Vincent說一定要給你醬子。(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4)芷欣,其實我給偉杰的那十萬,是你媽給的。(馬來西亞電影《結婚那件事》)
在例(3)中,“給你”充當句子主干;在例(4)中,“給偉杰”充當定語,“我給偉杰的那十萬”可以省略成為“我給的那十萬”。
值得注意的是,說話者可把受事NP1提至“給”字之前,構成“NP1(物)+給+NP2(人)”。此時,給予的NP1(物)和NP2(人)分別出現在“給”字前后。例如:
(5)她說你要愛她一生一世,把所有財產給完她。(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6)所以我現在就是有個offer給你。(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7)你媽帶你們走了以后,連個屁消息都沒有給我。(馬來西亞電影《初戀紅豆冰》)
(8)一巴掌給你。(馬來西亞電影《初戀紅豆冰》)
(9)你的address可以給我嗎?(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總的來看,說話者可通過以下四種方法把NP1進行提前。第一種:用“把/將”提前NP1(物),強調對受事NP1(物)進行某種處置,如例(5)表示對“財產”進行處置。第二種:用“有字句”提前NP1(物),如例(6)用“有字句”將“offer”提到“給”字之前。第三種:用“連……都”提前NP1(物),表達某種強烈情緒,如例(7)中的“連個屁消息都沒有給我”,表示極大的抱怨。第四種:用定語提前NP1(物),定語可以由數詞或代詞充當。例(8)、例(9)中的數詞“一”、人稱代詞“你”分別作定語,將“巴掌”與“address”提至“給”字之前。
3)“給”后賓語省略句式
當NP1(物)或NP2(人)不是對話的焦點時,則可被省去。被省略的部分,可根據語境進行補充。此時,句義重點不是“給什么”“給誰”,而是“誰給”“要不要給”“有沒有給”“什么時候給”。例如:
(10)你沒有給(錢)的話,也不是我們的問題。(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11)其實我給偉杰的那十萬,是你媽給(他)的。(馬來西亞電影《結婚那件事》)
例(10)是強調“沒有”給;例(11)是強調“你媽”給的。
2.“給”+雙賓句
在馬來華語“給”為動詞的“給”字句中,“給+雙賓句”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給+NP1(物)+NP2(人)”和“給+NP2(人)+NP1(物)”。A2在語料中共有108例。其中,“給+NP1(物)+NP2(人)”有19例,“給+NP2(人)+NP1(物)”有89例。由此可見,馬來華語中“給”的雙賓句的語序,多為先接給予的與事賓語NP2(人),再接受事賓語NP1(物)。
1)“給+NP1+NP2”句式
在“給+NP1(物)+NP2(人)”中,NP2(人)后可以接動詞V構成動賓結構,從而形成“給+NP1(物)+NP2(人)+V”。例如:
(12)我一個月給多少錢他買東西吃,現在沒了。(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例(12)可拆分成兩句話“我給錢他”和“他買東西吃”。“他”在前一句話中充當賓語,在后一句中充當主語,兩個句子嵌套而成兼語句。
說話者也可以在NP2前插入介詞“給”,構成“給+NP1(物)+給+NP2(人)”。例如:
(13)不要給她給那個資料給阿甘。(馬來西亞電影《媒人幫》)
在例(13)中,說話者在動詞“給”的NP1“資料”和NP2“阿甘”中插入一個介詞“給”,從而引出動詞“給”的與事賓語“阿甘”。
2)“給+NP2+NP1”句式
在“給+NP2(人)+NP1(物)”中,NP1后可以接動詞V,構成“給+NP2(人)+NP1(物)+V”。例如:
(14)你不要知道誰給我資料跣你的嗎?(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例(14)可拆分成兩句話“誰給我資料”和“誰給我跣(筆者注:捉弄)你”。前一句的“給”是表示“給予義”的實義動詞;后一句的“給”表示使役,等于“讓”。說話者把兩個不同語法義的“給”予以合并,嵌套為連動句。
(二)“給”為非動詞的“給”字句
在馬來西亞華語中,“給”作為非動詞構成“給”字句的用法十分常見。本文以此類“給”字句中動詞個數為標準,對它進行分類。第一類是單動詞句,句中只有一個動詞V,句式為“給+NP+V”。這里的NP與V構成兩種句義:第一種:NP為動作V的受事或與事;第二種:NP為動作V的施事。第二類是雙動詞句,句中有V1和V2兩個動詞,句式為“V1+給+NP+V2”。這里的V1和V2存在前后邏輯關系,前者為必備條件,后者為目的或結果,兩者不可顛倒順序。筆者對馬來華語中“給”為非動詞的“給”字句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2所示:
1.單動詞“給”字句
1)“給”后NP為V的受事或與事
在這類句式中,某人發出動作V,使某物發生位移或狀態改變,NP為動作V的受事或與事。例如:
(15)每次發脾氣咧,就要離家出走,丟個鎖匙給我。(馬來西亞電影《笑著回家》)
(16)你厲害哦,你開aircon給我,弄巴士會走啦。(馬來西亞電影《笑著回家》)
在例(15)中,“丟”這一動作導致“鎖匙”發生位移,“我”為受事。在例(16)中,“開”這一動作導致“aircon”發生狀態改變,“我”為與事。
此類句子的使用頻率極高,本文根據“給”的不同類型,將其細分為三個小類:表給予義的介詞“給”不能替換;“給”=“幫”“為”“跟”;“給我”表示警告。
第一種,表示給予義的介詞“給”不能被其他詞語替換。在動賓短語“V+給+NP”中,V為動詞,“給”為介詞,NP為受事賓語。例如:
(17)你那架洗衣機我們會再送給你,這個要先拿走。(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例(17)中,“給”雖為介詞,但仍具有給予的語義,這時的“給”不能替換。這種用法最為常見。
說話者還可以把“給+NP”提至“V”之前,構成“給+NP+V”結構,句義不發生改變。例如:
(18)打架魚離開了以后,只給我寫過一次信。(馬來西亞電影《初戀紅豆冰》)
不過,當V后加上“回”時,則需要考慮V是否為完整的動賓結構。例如:
(19)我們先退回所有的錢給你先。(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20)我們買回你啊,我們賠回給你。(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在例(19)中,“給+NP”可以前置,V為動賓結構“退錢”,“退回所有的錢給你”可轉換為“給你退回所有的錢”。在例(20)中,“給+NP”不可以前置,V為動詞“賠”,“賠回給你”則不能轉換為“給你賠回”。
第二種,“給”=“幫”“為”“跟”。當“給”=“幫”時,突出“幫助”和“代替”的含義,即動作V本應由某人自己完成,但最終在NP的幫助或替代下完成。當“給”=“為”時,動作V是專門為了NP發出的。當“給”=“跟”時,則只是引出動作的與事對象。例如:
(21)你還在你給你爸爸送菜呀?你沒有出國念書啊?(馬來西亞電影《媒人幫》)
(22)哎喲,人家只是想要給你慶祝生日喔,生日快樂!(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23)你應該打電話問我一聲嘛,你們應該要給我講一下嘛!(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例(21)中的“給”=“幫”;例(22)中的“給”=“為”;例(23)中的“給”=“跟”。
第三種,“給我”表示警告,句式為“NP1+給我+V”。“給我”在句中并無實際意義,只是增強語氣或表達某種情緒,常見于祈使句。這里的“給我”去掉后,句子仍然成立。筆者認為,最終受益者仍是NP“我”,因此,將其歸為“給”后NP為V的與事一類。例如:
(24)吶,我警告你啊,你給我好好對我女兒!(馬來西亞電影《初戀紅豆冰》)
2)“給”后NP為V的施事
在“給+NP+V”格式中,這里的NP為動作的V的施事。句中的“給”大多可以用“讓”或“被”進行替換。當“給”=“被”時,句義多帶有消極、負面之義。本文將此類句式細分為三種:“給”=“讓”;“給”=“被”;“給我”在句中表假設。
第一種,“給”=“讓”。“給”前暗含動作發生的條件、原因或前提,使“給”字前后構成一定的條件關系。例如:
(25)這么多年以來,給你過這樣的苦日子。(馬來西亞電影《初戀紅豆冰》)
在馬來華語中,形容詞也能在這一句式中充當謂語,并常常在形容詞后面加“一下”。例如:
(26)平時啊,我是全村最帥的一個,今天給你帥一下咯!(馬來西亞電影《媒人幫》)
第二種,“給”=“被”,此時句式為“NP1+給+NP2+V”。NP2發出帶有破壞性的動作V,NP1為V的受事和受損方,“給”表被動義。例如:
(27)我真是給他氣死了。(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在例(27)中,句義意思是“他氣我”,“我被他氣死”。此時,動作的施事NP2也可被省略,轉換為:“我被氣死了”。
第三種,“給我”在句中表假設。這種用法并不常見于馬來華語中,在語料中僅有1條。但考慮到粵語中有相似用法,本文仍將視為有效語料。語料如下:
(28)喂,我怎么知道你會不會獨吞這筆錢啊?給我是不會。(馬來西亞電影《結婚那件事》)
例(28)中的“給我”表示假設,“給我是不會”的意思是“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是不會這樣做的”。這一用法常見于粵語,而不出現在普通話中。
2.雙動詞“給”字句
在雙動詞“給”字句“NP1+V1+給+NP2+V2”中,V1和V2兩個動作之間有一定的前后邏輯關系,前者為條件或前提,后者為目的或結果,NP1常可以省略。前半句中,“給”引出第一個動作V1與事NP2;后半句中,“NP2+V2”構成主謂結構。換言之,NP2既是V1的與事,也是V2的施事。同時,二者順序不可調換。例如:
(29)他們說買雞腿給他們吃,他們就會好了。(馬來西亞電臺《跣人專家》節目)
在例(29)中,V1為買雞腿,NP2為他們,V2為吃。它可以拆分為兩個動作:“我先買雞腿給他們”,“他們再吃”。即前一個動作是后一個動作的前提,要先“買雞腿”才能“吃”,反之則不能成立。
三、馬來華語、普通話、粵語中
“給”字句的比較
馬來華語“給”在普通話中對應“給”,在粵語中對應“畀”。在筆者所選取的“給”字句語料中,馬來華語口語語料共有770條,粵語語料共有477條。因此,在選取普通話語料時,取兩種語言語料的中位數,即:(477+770)/2≈624條;經篩選后的有效語料為583條。本文把馬來華語標記為A,把普通話標記為B,把粵語標記為C。
(一)“給”字句類型的比較
筆者對馬來華語、普通話、粵語中“給”字句的類型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在馬來華語和粵語中,“給”以非動詞用法居多。在普通話中則相反,其動詞的用法更為常見。“給”作動詞時,頻率由低到高依次排序為C (二)“給”為動詞的“給”字句的比較 筆者對馬來華語、普通話、粵語中“給”為動詞的單、雙賓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單、雙賓句式在三種語言中的使用頻率較為接近,并且皆以雙賓句為主。“給”的單賓句,使用頻率由低到高依次為B 筆者又對馬來華語、普通話、粵語中“給”為動詞的句義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在單賓句中,馬來華語、粵語均以“給+NP2(與事)”為主,普通話以“給+NP1(受事)”為主。由統計數據可知:1.“給+NP1”的使用頻率,按照由低到高的排序為C 還可看出,雙賓句在三種語言的使用中有較大差別。從整體分布來看,普通話和馬來華語皆以“給+NP2(與事)+NP1(受事)”句式為主,而粵語則以“給+NP1(受事)+NP2(與事)”為主。前者為現代漢語“給”字的典型句式,后者為粵語“給”字句的特殊句式。從具體數據來看,馬來華語雖然與普通話一樣,都以“給+NP2+NP1”為主,但另一句式“給+NP1+NP2”的使用頻率為7.45%,遠高于普通話的0.87%。 因此,本文認為,馬來華語中“給”為動詞時,受普通話的影響較大。同時,當某一語法項在普通話與粵語中差異較大時,馬來華語會在普通話的基礎上,受到粵語的影響,導致它與普通話產生一定差異。 (三)“給”為非動詞的“給”字句的比較 筆者對馬來華語、普通話、粵語中“給”為非動詞的“給”字句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