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冉
【摘 要】伴隨聲樂藝術的進步,對每一位聲樂教師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為避免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僅追求所謂的“方法”和“技術”,而忽略歌唱感覺及對藝術的內心領悟問題,本文將主要針對聲樂教師如何讓學生更有效學習聲樂的方法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聲音位置;共鳴;氣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145-02
提到方法、歌唱感覺、聲音位置、共鳴、氣息等等,這些詞匯幾乎無時無刻地提醒著我們的學生。的確,好的聲音位置,好的共鳴腔體,良好的氣息可以使我們迅速抓到歌唱感覺,完成難度較大的作品;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歌唱習慣。但是我們有沒有思考過如何讓學生更好去接受,哪些語言可以更好更美地使學生豁然開朗,此時,我只談我自己的感受!
一、讓學生更直觀更輕松地感受聲樂
聲樂必須讓氣息賦予歌唱性。歌唱是一門抽象藝術,看不到,摸不著。所以我們在歌唱時首先就是模仿,而且好的聲音是自己唱得舒服,別人聽得也舒服。自己如果唱得比較累,別人聽也比較累,如果聽眾聽得舒服,你唱得比較辛苦,那也是不科學的;好的聲音不是扯著脖子去喊高音,在一開始教學生的時候,切記不要過于表現你自己的聲音;一個歌唱了20年的人去表現你的美麗音色時,肯定是非常集中、優秀的共鳴腔體及金屬音。這時學生會盡力去模仿你的聲音,歌唱時就會出現喉音,聲音假、大、空;聲音緊、扣、撐。因此,氣息賦予歌唱性對于聲樂具有重要意義。就是說在你呼吸的時候找歌唱的感覺,嘗試想象一下“小溪水從山間緩緩流出,氣息就猶如流水源源不斷,前提是一定不要撐肚子,要有隨著你的歌唱輕輕收小腹的感覺,一點即可。此時,可以感覺小溪和流水都在歌唱,每個字音都恰好像樹葉一樣飄在這流水之中,是源源不斷的,潺潺的流水是賦予歌唱性的!也就是在氣息里找歌唱,用氣息歌唱,音符要隨著氣息流淌出來,切記是氣息托著聲音;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都在氣息上歌唱,音符猶如這溪水中一片落葉,隨著溪水流淌,氣息猶如源源不斷的流水,不可過大也不可過小,始終保持同一規格;猶如鋼琴就這么寬,不可以隨便更改了呼吸的規格,低音如此;高音也如此!從始至終,從一而終,規格相當,規規矩矩,多好多好!
二、培養靈敏的耳朵,辨別聲音的好與壞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感同身受,學生唱美聲時沒有流行那么自如,氣息也不自然,情感到位讓我們非常感慨!原因何在?筆者認為,唱流行歌曲時學生往往不會在乎歌唱位置、共鳴點。尤其是氣息的存在,往往在這種沒有狀態的歌唱下,輕輕松松就能找到我上面所說的歌唱氣息,且氣息和字音完美結合;這時學生還沒有辨識度,即耳朵不夠靈敏;自身也不知道唱的對與錯。學生會一直認為美聲就是需要很多方法和位置,唱流行時很自然地就把我們聲樂課教給他們的技術全都用上了,而且運用自如、游刃有余!這就是我們平時大家討論的,叫要有好的耳朵,要時刻保持清醒!“人在受到巨大的驚嚇時,例如膽小的人突然在草叢中看到一條蛇或者其他可怕的東西之后,緊張的神經系統能使全身的肌肉立刻產生收縮,使腔體迅速擴張。這種下意識打開腔體的感覺,正是歌唱發聲時激起高音所需要的感覺”。[1]
三、乘著氣息的翅膀,真正學會呼氣與吸氣
下面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在平時給氣球充氣的過程,就是我們吸氣時的狀態和過程,我們的口腔鼻子就相當于氣球的出氣口,我們把氣球的大肚子就比如我們的腔體,我們的肚子。在給氣球打足氣的同時,就是我們吸氣的過程,那試問:“氣球吸滿了氣,如果一直不放氣會不會有氣出來,也就是說會不會有氣息的運動,就是吸氣到呼氣的過程?”好了,問題解決了,我們如果一味撐著氣息唱,不放氣,氣息就猶如這打滿氣的氣球,氣息永遠不流動,聲音也永遠不好聽,僵硬,撐著這樣的狀態隨之而來!所以吸氣時為了更好呼氣,想要好的氣息就要有吸有呼,呼的時候伴隨好的聲音自然就得到了解決!有些人認為我們在歌唱到高音時要撐住,別動,其實這并不是要撐住不呼吸,這種撐其實是要告訴學生是一種保持,一點點即可。但是還是要氣息的流動,在你放出氣的同時,你的橫膈膜也好,腹肌也罷,要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興奮的歌唱狀態!學生只會理解錯誤,我們傳授的時候一定要準確,不可自己不懂,學生也聽不懂!
我們平時聽意大利的一些專家講學,他們會說:“sul? fiato”就是在呼吸上面歌唱,而不是用呼吸去唱。這兩個詞有著不同的含義,在呼吸上歌唱說的是呼吸可以托著聲音歌唱,千萬不可使用額外的力氣,而是緩緩而來,始終如一;自然的流動的,聲音送出去就可以了。
我們常跟學生講支撐、支點,其實呼吸的支持、支撐就是要我們在歌唱中保持這個音可以一直持續的能力,并不是說那個點要發力,這樣只會越來越僵,人們常說的胃、橫膈肌、丹田這些都不存在歌唱的時候,往往強調越多越用不上,反而不會唱歌了。如果你一味地去找這些個支點啊,支撐啊什么的,往往讓你唱時值長的音符時,你就不會唱了,甚至沒有氣息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自己拿一個紙巾,放在你眼前你去一直吹它,切記不要過于用力,讓紙保持在一種狀態不要回歸原位,氣息要均勻呼出,保持一段時間,然后再吸氣,再吹,再呼氣,只要練習一段時間,什么支點啊,支持啊都迎刃而解了。
在歌唱學習中,我們一定要做到自己首先感受到了,感受到氣息的存在了,學生才可以感受到你所說的感覺,我們如果都感受不到氣息的存在,那學生自然學不到東西!也就是說我們在打籃球的時候,那種呼吸的感覺就是我們在呼吸的時候托著那個球,也就是那個正音,一直在動的感覺,聲樂并不是有什么武功秘籍,可以有捷徑可走,那些只注重聲音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兼顧,要同步練習,五個手指,每個都有不同的用途!
四、藝術自身的體悟是感受美好、感受音樂
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旋律的美感。音樂本身是美的享受,那何必要按照死板的拍子,這首歌還沒唱就告訴學生歌曲表現內容,表達何種思想感情,以及背景年代等。作為教師需要思考一下我們教授的過程,是不是應該先來感受它的美,感受這些旋律的美,要想把音樂唱得美麗動聽就要連貫,要充分展開我們的想象力,去聆聽,去體會!是不是該這樣?
再說一下我們咬字的問題,很多人說“字正腔圓”,試問字如何正,腔如何圓?我們唱歌本來就不該那么的清楚,如果表現得那么清楚,就猶如文言文一般,古詩詞一般;那還要歌唱干什么?因為歌唱的每個字音都是連貫的,是統一的,要想把作品表現清楚,必須唱得不那么清楚,作品才能連貫,聲音才能優雅。
其實不是說我們教給學生的音樂有多高雅,音樂是大眾的,只是欣賞群體不一樣;你能說當年貝多芬的音樂不是流行音樂嗎?海頓、莫扎特就很高雅?答案是不一樣的,每一種音樂都有不同的群體,你說飯店里炒菜的廚師一定不喜歡莫扎特,肯定喜歡流行歌,這就是說不同的社會環境和不同的文化層次給了不同的審美觀點,所以不能說流行是膚淺的,古典的是高雅的,音樂是大眾的,本無貴賤之分。
很多人說要打開喉嚨,這句話本來就會使學生從一個誤區走向另一個誤區,如果一個人聽到打開會如何做,就是撐開,拉開。好了,無論唱得多好,喉嚨一直是撐的,如果你再強調這些,時間長了就會有一種潛意識,就是喉嚨的力量過大,氣息越來越不流動,氣息越來越差,最后就會很僵硬!所以,我們在歌唱的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的清醒,始終保持一個可以區分和判斷對錯的耳朵!
聲樂是抽象的,看不到也摸不著,我們在對于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每一首歌曲,不要賦予它太多的含義,感情用得要恰到好處!千萬不要用盡全力,過猶不及!美的音樂也會變得不美了!給學生講作品切記讀詞,再去翻譯歌詞,好了,所有不需要你了解的知識,你都了解了,音樂是什么結構風格全都忘得一干二凈,自己也體會不出這個作曲家的歌曲在唱的時候有什么感覺了,感悟就更別提了!所以要想把握每個作曲家的創作,就不要先去看歷史書,一定要先唱出來,把旋律唱出來,然后什么都不要想,感受音樂,唱了五六首,我不說,你也知道是勃拉姆斯、莫扎特、普契尼了!因為你真的體會的是音樂,而不是文字,更不是歷史!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增訂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年4月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