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研究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礙中采取盆腔肌訓練治療,考察其改善療效。方法:選擇納入我院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者100例,經隨機抽樣分治療組、對照組,各為50例。對照組者采用常規醫護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盆腔肌訓練療法進行治療。觀察兩組療后在子宮脫垂率、尿失禁率、性功能障礙率改善的治療療效。結果:與對照組比,治療組在治療后其子宮脫垂率、尿失禁率、性功能障礙率均呈明顯降低(P<0.05)。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其總有效率明顯升高,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盆腔肌訓練用在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方面,其療效改善較為明顯,盆底肌肉肌力增強,子宮脫垂、尿失禁情況明顯改善,在臨床治療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盆腔肌訓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恢復
女性盆底功障礙是一種婦科常見病,盆底支持組織因受各病因或不同外界因素影響易出現結構薄弱、受損導致患者機體內內臟器移位從而引發盆腔臟器位置異常及功能發生障礙。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多發生在中老年婦女人群,其臨床癥狀包括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和性功能障礙。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患者已能夠通過無創傷性操作恢復盆底肌肌力,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因此,更多患者較傾向于進行盆底肌肉康復訓練。保守治療手段易使患者情緒低落,對病人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盆地功能障礙的恢復,并且容易誘發家庭不和諧因素的產生。妊娠、分娩等作為公認高危致病因素易導致盆底肌肉發生神經病變,久而久之使盆底肌肉肌力發生減退,從而將直接對內臟器支持效果致臟器發生移位、盆腔器官脫垂等盆底組織,且會引發壓力性尿失禁及性生活障礙等系列臨床癥,臨床上稱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臨床對該病更多的是采取手術方式 ,使移位器官組織得以恢復,有效改善病癥,雖能快速確切的治療療效,但因手術本身對身體就是一種傷害,且術后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故對此種術式難以接受。保守治療措施包括盆底肌肉訓練、生物反饋療法等,其盆底肌肉訓練作為較廣泛一種保守療法,其成本低,不涉及成本且簡單易學,更易為被接受,且能為病患進行長期持續性鍛煉使得到有效的治療。本文采用盆腔肌訓練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行恢復,考察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 2018年10月 -2018年12月經篩選納入10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病患進行臨床研究。均符合該病臨床診斷標準。確診依據按病人病歷記載、臨床上表現、體征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不應參與此次研究,患有泌尿系統、盆腔內炎癥病患或曾經有過盆腔外傷史的患者也應當規避。隨機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各為50例。納入年齡25-59歲,均齡(32.22±5.3)歲;組間病患均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組間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進行對比相互分析,其存在顯著意義(P>0.05),具有一定科研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院內常規護理,觀察組除進行常規護理外進行盆底肌康復訓練,具體操作首先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是否存有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并告知患者盆底解剖構造機理等相關知識。護理員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前應排空膀胱,平臥、雙腿屈曲,使盆底肌肉舒緩的進行舒張運動,吸氣時尿道、會陰區、肛門收縮,呼氣放松再重復,初始時每次15min、每日3次。同時將陰道錘體,放置在陰道內夾持上,堅持不少于10min,每次半小時、每天一次。在訓練連續進行兩個月后再評估臨床癥狀。
1.3 評價指標
對病患女性盆底功能障礙進行評估。顯效為患者癥狀和體征消失,效果明顯得到改善;有效為病患癥狀、體征均改善;無效為病患的癥狀和體征無改善作用,沒有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用 SPSS 18.0統計軟件對兩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方法,其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示;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采用X2檢驗。若組間 P<0.05 表明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療效
兩組病人治療效果見表1,從數據中可知治療組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總有效率達到92%,與對照組相比總有效率升高20%。經對結果分析盆腔肌訓練顯示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具有顯著性(P<0.05)。
2.2 兩組臨床癥狀
見表2,根據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壓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脫垂及性生活障礙發生率下降明顯,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分析結果表明治療組可有效改善臨床癥。
3 討論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病作為婦科一種病,在婦科疾病中發病率持續上升,盆底支持組織因受各病因或不同外界因素影響易出現結構薄弱、受損導致患者機體內內臟器移位從而引發盆腔臟器位置異常及功能發生障礙。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多發生在中老年婦女人群,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盆底康復訓練操作技術不斷發展成熟 ,病患可以經無創傷性操作恢復盆底肌肌力,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因此通過盆底肌肉康復訓練進行保守治療更受患者青睞。目前,經典的治療盆底功能障礙的方案仍然是物理治療可很快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使病情穩定。治療中作為一類特殊性群體,對患者及家庭的生活水平及工作質量造成嚴重威脅。因病情較復雜、發病部位特殊及其擔心治療效果、怕有一定的影響,有部分患者在治療工作中不積極進行配合,病情嚴重的患者可能產生排斥心理,易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患者的康復。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經進行盆腔肌訓練后其治療組有效率及臨床癥改善效果較為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大,組間具有顯著意義(P<0.05)。綜上所述應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進行及時治療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該治療效果更有優越性有益于改善患者,對并發癥控制有一定的幫助,使患者最大程度的獲益或減少危害的發生,以達到降低患者不良發生率目的。因此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在臨床上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湯虹芳,董云連.產后盆底康復護理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06).
[2]楊延玲,孫鳳艷,李天珍.盆底康復治療儀結合人工按摩治療女性盆底功能障礙及急迫性尿失禁的療效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6(06).
[3]譚健坤,譚燕萍,梁曉麗.產后盆底康復技術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防治效果的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02).
作者簡介
焦盼峰(1986-),男,陜西省西安市人。助教。研究方向為臨床護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