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城
[摘? ? ? ? ? ?要]? 圍繞汽車產業鏈的發展,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最終確立 “一頭、兩翼、三中心、四銜接、五共建”的發展策略,實現了基于服務汽車產業鏈發展的汽車技術專業群的特色建設,從而促進專業群與地方產業體系對接的良性互動。
[關? ? 鍵? ?詞]? 汽車產業鏈發展;汽車技術專業群;四銜接、五共建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0-0196-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發生了重大改變,中等職業學校怎樣培養行業適用的一線人才,是目前基于汽車產業鏈發展,開展汽車技術專業群建設所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我校汽車技術專業群的建設,從一開始就圍繞著汽車產業鏈的發展,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最終確立“一頭、兩翼、三中心、四銜接、五共建”的發展策略,實現了基于服務汽車產業鏈發展的汽車技術專業群的特色建設,從而促進專業群與地方產業體系對接的良性互動,使學校汽車技術專業群綜合實力得到明顯提升。
一、汽車技術專業群建設的基本情況
目前,我校汽車技術專業群包含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美容與裝潢、汽車電子技術應用三個專業,并與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車身維修技術兩個專業,涵蓋了中職、高職兩個教育層次,在校學生數量超過一千人,約占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汽車技術專業群的建設,是以我省福州地區汽車前、后市場的人才需求為基礎,根據產業鏈中的主要崗位要求,結合現有學校的專業辦學條件,在專業建設上穩步推進專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從而形成了與現代汽車制造和售后維修,美容裝潢等主要就業服務領域售前、售中和售后相對接的專業集群,主動對接汽車前后市場。
二、汽車技術專業群建設的舉措
(一)創新推進“一頭、兩翼”發展模式
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龍頭,以汽車美容與裝潢及汽車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兩翼,積極應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力爭成為設置合理、設施先進、實力強大的特色專業,努力造就一支道德高尚、業務優良、技藝精湛的專業教師隊伍,形成一批在專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技能高手、教學骨干、專業帶頭人。同時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培養一大批與企業需求對口的高素質、強技能人才,最終形成多崗位能力協調發展的完善的專業框架,使我校汽車專業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符合社會需要,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中職學校中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強化“三中心”實訓基地的特色建設
結合福州地區產教對接、校企合作的實際需求,強化汽車實訓中心、汽車技術服務中心、汽車綜合培訓中心三個實訓基地的建設,合理規劃實訓場所,根據專業的規模、專業的發展前景、福州地區產業的實際要求、現有的師資配備等各方面情況進行整體設計,做好專業的布局工作。同時根據學校實際,尤其是專業發展狀況和學校經濟狀況,有計劃、分步驟地建設和完善相關實訓室,強化固定資產管理,加強實訓基地制度建設,規范管理,提高設備利用率,合理維護保養設備,形成維護保養的日常管理機制,推行6S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提高實訓室的現場管理水平,注重實訓基地的內涵發展,全面提升實訓教學的質量和層次。
(三)“四銜接”突破校企合作機制障礙
1.將專業發展銜接行業企業需求。根據福州地區汽車行業前、后市場的需求情況,優先發展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協同建設汽車電子技術應用(新能源方向)與汽車美容與裝潢專業,并適時根據市場的變化建立相應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接區域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逐步形成專業特色鮮明、行業企業急需的汽車技術專業群發展格局。
2.將教學內容銜接企業崗位要求。根據汽車產業鏈中主要崗位的要求情況,校企雙方共同商討確定人才培養的規格,并設計符合企業需求的應用性實訓項目,嵌入體現企業職業素養的課程模塊,建立基于能力導向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促使學生就業能力快速提高。
3.將教學過程銜接企業工作過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根據企業的工作性質,采用更為靈活的“2.5+0.5”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學生在校學習到生產實習過程的銜接方案和長效機制;通過多種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如與福建東南汽車有限公司、福州萬商名車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建生產實訓基地。
4.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對接。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并不是其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指職業內在的要求和規范,是職業人員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斷滲透職業素養,比如在電控發動機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對學生常規的知識、技能講授外,還要強調實訓安全、團隊協同、時間管理等方面,從而實現專業學習與職業素養培養的相統一。
(四)“五共建”引領校企合作跨越發展
1.共建冠名班。自2007年起,我校汽車專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新路,先后與福建東南、福建奔馳、福州萬商等企業合作組建校內企業冠名班級,在冠名班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逐步規范冠名班的管理,明確了各方職責,學校的教學、管理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學生定心、家長放心、企業省心,上級滿意,校企雙方目標一致、精誠合作,實現了雙贏。
2.共建實訓基地。汽車技術專業群實訓基地的建設,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為重點,協同汽車電子技術應用和汽車美容與裝潢專業的建設,采取集成、重組、整改等措施,將實訓資源整合為專業群核心課程平臺和崗位課程模塊實訓基地,從而滿足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到目前為止,我們與福建東南、福州萬商完成了具有企業特色的汽車整車檢測實訓室和汽車維護保養實訓室,初步形成了集教學、生產、培訓、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很好地服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3.共建課程體系。依據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以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調研為基礎,開展崗位及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對接各專業課程設置,搭建專業課程體系。整合專業群內各專業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形成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專業核心課程平臺及依托專業方向而整合的崗位課程模塊。集中各專業優勢,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課堂教學改革,以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藍本,突出專業核心課程平臺課程建設,開發專業群內各專業崗位課程模塊,解決崗位的針對性問題,形成專業群教學資源庫。
4.共建師資力量。我們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以此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為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為:
(1)認真抓好校內各項培訓工作:堅持按計劃開展培訓班,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開展青年教師的基本功競賽,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水平;抓好教研組的建設工作,推進優質課的構建,以此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聘請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開展講座,按計劃推進教師的培訓工作,讓教師開拓視野;每學年定期開展與各地兄弟學校的協作交流活動,組織青年教師外出觀摩學習,以此創造一切機會,讓教師的個人能力得到提高。
(2)堅持做好教師外出培訓工作: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的各種教育教學培訓以及教師的定期下廠實踐鍛煉,并根據教師個體的差異,給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機會,以此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外引活水,學校與福建東南、福建奔馳、福州萬商等企業共同簽訂了教師下廠掛職鍛煉以及聘用企業兼職教師等協議,制定了教師掛職鍛煉與兼職教師管理考核辦法,建立了共同培養教師的機制,為教師的進一步發展拓展了空間。
(3)共建學生發展通道。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隨著《決定》的頒布,近年來福州地區中職畢業生的升學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中職校學生的升學意愿持續增強,在此背景下,我校與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開辦五年專,為學生的繼續升學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合作企業福建東南汽車有限公司與高職院校共建二元制大專,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共建二元制專升本,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又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
三、汽車技術專業群建設的成效
(一)以深化校企合作為突破口,更新學校辦學理念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教師意識得到了升華,服務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變得更加自覺、主動。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究調整教學計劃、修正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每年舉辦校企對接會。教學、育人質量逐年提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和好評,技能賽成績名列前茅。
(二)以均衡校企利益為出發點,實現了校企資源共享
充分發揮學校和合作企業各自優勢,實現品牌、實訓、師資等資源共享。本學年企業共為學校提供實訓車輛、汽車零配件及相關技術資料總價值約100余萬元。學校利用自身的專業設備和教育優勢,與企業在實訓場地建設、員工培訓、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使校企分享各自資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實現學生、學校與企業的三方共贏。
(三)以夯實文化融合為切入點,提升了學生職業素養
校企合作冠名班通過對企業文化的移植、改造、升華,將企業文化融入班級文化,創設企業特色班級情境,運行班級企業化管理模式,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會職業技術技能,了解職業理念、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更以一個準職業人的標準來要求和塑造自己,順利實現從學習者到職業人的角色轉化,縮短了學生到企業的適應期,實現了學生在校企之間的零過渡,確保了學生的優質就業。
參考文獻:
[1]劉霞.基于產業鏈的高職專業群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36-40.
[2]譚慧.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6(14):230-231.
[3]朱雙華,陳慧芝.瞄準汽車產業打造特色專業群的構想與實踐:以株洲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8):70-74.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