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 要】《喧嘩與騷動》講述的是南方沒落貴族康普生一家的家庭悲劇,同時也是一出發人深省的親情悲劇。小說中凱蒂的人生走向無形之中牽引著康普生家庭的命運,同時也讓康普生家庭中凱蒂與班吉、昆丁、杰生之間的家庭觀念暴露無遺。
【關鍵詞】凱蒂;墮落;班吉;昆丁;杰生;家庭觀念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3-0193-02
《喧嘩與騷動》講述的是在南北方經濟政治發生巨大轉變的社會大背景下,南方貴族康普生家族由沒落走向毀滅的故事。凱蒂是小說的中心人物,可以說小說中人物命運的走向與小說的情節發展都由凱蒂這個人物牽引著,而凱蒂的生活狀態鮮明地體現了康普生家的家庭觀念。
一、凱蒂墮落之因
從班吉和昆丁的回憶中可以看出,康普生太太是典型的南方大家閨秀,恪守南方大家閨秀的條規。母親的思想勢必會影響到女兒的一言一行,凱蒂因與許多男人發生關系而說自己是個壞女人,最后羞愧難當永遠離家也的確印證這一點??灯丈珜ε畠旱慕逃裏o疑是嚴格按照自己信奉的傳統婦女教規來進行,從康普生太太在凱蒂抱班吉時,康普生要求凱蒂把班吉放下僅僅為了不讓凱蒂弄彎自己的腰就可以看出。但是在如此嚴苛的教育下凱蒂自小便有逃離家庭的想法,這一方面是家教嚴格所致,另一方面是凱蒂自身帶有的叛逆因素所致,還有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凱蒂所在的家庭是那樣的冰冷,那樣的缺乏愛,逼得她沖出家門,把愛的贗品當成了愛?!盵1]凱蒂第一次委身于男人是在她十七歲時,這時的凱蒂情竇初開,但是不諳世事的她需要家人的引導,然而康普生太太在知道自己女兒和男人有牽扯時第一反應是凱蒂敗壞門風,不配當個淑女,而康普生先生一味積極評判女性,也沒有給凱蒂任何有幫助的引導。凱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與及時引導,最后一步步走向墮落。
二、凱蒂墮落的影響
凱蒂失身之后首先做出反應的是與凱蒂親近的班吉,班吉不能說話,但是嗅覺敏銳,他可以聞到凱蒂失身之后身上的氣味。班吉在康普生家庭里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他先天低能,只有三歲孩子的智商。孩童代表天真無邪和純潔,這里的純潔是指上帝在他出生時便讓他盲目無知,一出生便沒有思想。班吉自身是純潔的,對外界的要求也是純潔的,所以不能忍受凱蒂失身的事實,故對于凱蒂失身這件事反應很大。另外班吉對凱蒂只是單純索取,他只是想從凱蒂那里獲得他本來應該得到的母愛、關心和照顧。本來班吉應該從康普生太太那里索取母愛,因為孩子從母親那里索取應有的愛和溫暖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這份理應得到的愛是缺失的,或者說班吉從康普生太太那里根本得不到愛,所以班吉從凱蒂身上索取那份缺失的母愛,并且是無條件索取。這樣一來班吉和凱蒂之間只有單方面付出,凱蒂對班吉是有姐弟之情的,這份姐弟之情甚至帶有母愛的成分,而班吉對凱蒂只是出于本能的索取和依賴,并無其他感情。
在康普生家庭中,昆丁算是較為關心凱蒂的一個,然而在他心里家庭榮辱比凱蒂重要得多。作為南方舊青年的代表,昆丁心里的家庭榮辱觀和婦道觀根深蒂固,這些思想限制了昆丁對失去貞潔的凱蒂的關心。在南方男性的價值觀里男性和女性各司其職,女性要嚴守清教主義的教規,不能越過南方婦道觀給女性行為制定的界限。這種清教主義和婦道觀實質上表明了女性只是作為男性的附庸品而存在,女性“沒有本體,沒有獨自的身份,沒有自己的聲音”[2]。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昆丁期待凱蒂成為貞潔、沉穩的“南方淑女”。然而凱蒂的行為讓昆丁的期望破滅,所以盡管他希望自己的妹妹可以幸福,但是這種南方清教主義和婦道觀促使他認為失去貞潔的妹妹沒有資格獲得幸福。在美國南方,民眾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女性應該是自然的,保持自身純潔的個體,這種觀念逐漸演化成一種約束女性的道德標準而存在。昆丁生活在南方社會發生轉型時期,這種道德標準依然存在,昆丁雖然在高等學府受過教育,但是他依然不能突破這種道德觀念的束縛,而這種現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昆丁理解不了凱蒂的女性意識。美國南方以種植園經濟為主,家庭個體是種植園經濟下的產物,家族的財富、社會地位決定著個體的身份地位和自我價值。康普生家在當地算是赫赫有名的,但是家族日漸沒落,昆丁內心有清醒的認識。他為家族沒落而難受,凱蒂的墮落更讓他的內心雪上加霜。家族沒落了,家族祖先給康普生家族留下的光輝還在,可是凱蒂的失貞敗壞了家庭榮譽,讓僅存的家族光輝也幻滅了。昆丁自身的性格是其難以克服的,更是嚴重影響了昆丁的命運走向?!坝钪婊瘯r間的永恒流逝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但人的心理化時間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由人們自己把握?!盵3]昆丁把握不了宇宙化的時間,更無法掌控心理化的時間,于是他摔壞鐘表來逃避時間。昆丁無法改變家族衰敗和妹妹失貞的事實,于是他選擇自殺來逃避。懦弱和逃避不僅是昆丁走向死亡的原因,也是昆丁對凱蒂的關愛微乎其微的因素。
杰生對自己的姐姐凱蒂沒有一點親情,他對凱蒂更多是冷漠、自私無情、殘忍,“對于杰生來說,她是一種厄運的載體。”[4]杰生就是新南方衍生出來的唯利益主義者的代表,冷酷、貪婪、奸詐[5],因為凱蒂沒有給他應得的銀行職位,所以他對凱蒂懷恨在心,對其進行打擊報復。杰生不相信宗教,沒有外來環境對他進行有效的有關親情方面的教育,再加上他印象里童年受到凱蒂、昆丁以及父親的冷落,心中對親情更是沒有絲毫好感,故杰生沒有關心姐姐的思想和親情動力。同時,即使杰生是小昆丁的親舅舅,杰生的自私和貪婪也決定了其不會給小昆丁任何親情關懷?!罢缬孤档娜巳阂话?,總是要給本就十分不易的生活添上這些令人厭惡的東西,‘天下熙熙,皆為利趨;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追名逐利,勾心斗角,使生活變得面目可憎?!盵6]這種生活是痛苦的。可是杰生樂于過這種生活,在他看來,金錢能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
三、家庭觀念形成之因
通過班吉、昆丁的回憶,杰生和康普生太太的相處,我們不難發現,康普生家庭中的孩子其實是上一代冷漠、無情的家庭觀念的受害者。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言行舉止反映著父母的行事方式。杰生對凱蒂和班吉無半點同情和憐憫,映射出康普生先生冷嘲熱諷毛萊舅舅,而杰生的報復、怨恨心理則與康普生太太在其童年時經常說一些自怨自艾的話語有關。父母之愛是一個家庭愛的來源,父母的教育更是孩子心智成長的第一助力,可是“作為父親, 他(康普生先生)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 既沒有在思想上給子女們正確的引導, 也沒有在行為上給他們以良好的示范”,[7]所以昆丁從父親那里學到的只是逃避和悲觀;康普生太太稍有不順心就怪自己命不好,責怪康普生先生,沒有關愛子女,沒有盡到一個母親該盡的責任,所以杰生從母親那里學到的是自私和冷漠,這些都影響著昆丁與杰生的命運走勢。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對每個孩子的關心程度、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都會對孩子之間的感情造成深刻影響。在原生家庭中,康普生先生更關心昆丁、凱蒂和班吉,而康普生太太則經常在和康普生先生吵架時拿杰生當盾牌,沒有給杰生任何實質上的溫暖。這些都導致昆丁、凱蒂與杰生之間感情的淡泊。“幼年時父母間夫妻關系不良和婚姻破裂會增加子女在成年后出現焦慮、抑郁癥狀的危險。”[8]對于康普生家庭中的孩子來說,康普生夫妻之間的關系是他們心中最深的陰影??赡芤睬∏∈歉惺艿椒蚱揸P系的不正常,感受不到父母之間的愛意,凱蒂才會走出家門尋找真愛,導致最后走入迷途。康普生夫妻之間不和,康普生太太要承擔大部分責任,昆丁對其有清醒的認識,他自殺之前都不能擺脫母親和康普生先生吵架時說的無情無理的話,他母親是一座地牢,困住了他,也困住了康普生家孩子的一生。
四、結語
凱蒂的墮落改變了康普生一家人原有的生活軌跡,班吉、昆丁以及在哥哥和父親去世后不得不承擔起家庭責任的杰生都受其影響,心理狀態發生改變。他們最后的命運也是與凱蒂的墮落聯系在一起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康普生家庭親情的缺失,導致康普生家庭支離破碎。反過來,康普生家庭親情的冷漠也促使凱蒂走向墮落。
參考文獻:
[1]李文俊.《喧嘩與騷動》譯余斷想[J].讀書,1985,(3):99-107.
[2]劉江榮.穿越“生”與“死”解讀福克納作品中的男權意識[J].文學與藝術,2010,2(1):15-16.
[3]黃心怡.電影《野草莓》的時間元素[J].安徽文學,2018(36).
[4]黎小冰.《喧嘩與騷動》中凱蒂象征的意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4):131-132.
[5]孫唯悅.始與終——讀《喧嘩與騷動》有感[J].安徽文學,2018,(3):45-46.
[6]趙雨涵.歸去——淺析《聽泉》與蘇軾詩文思想的共通之處[J].安徽文學,2018(9).
[7]王琴.威廉·??思{《喧嘩與騷動》夫妻關系的倫理解讀[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學報),2018,(3):380-384.
[8]何茹,于方舟.夫妻關系沖突對子女心理健康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15,(4):52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