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運河文化是汶上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隨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的印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為汶上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指明了方向。汶上縣堅持以保護為主、適度利用為原則,做到在保護中加強利用,在利用中促進保護,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內涵,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并舉,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迎來歷史發展機遇期。文章在對運河資源分析的基礎上,對做好大運河保護進行了深刻闡述,旨在推進大運河更好的傳承與利用。
關鍵詞: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
1? 緒論
中國大運河流淌著千年文明。把大運河文化作為最重要的發展動力、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最響亮的地方品牌,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批示精神得到更好的貫徹落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使“千年運河”成為“中華文明金名片”,這既是對中國人民偉大創造和智慧結晶的認同,又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寶庫。推動大運河保護和傳承利用,不僅是活化千年文化資源資產,更是打造世界級文化自信與文化發展的平臺,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強化中華民族自信、自覺與自強,是提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心力、凝聚力的戰略選擇。
2 汶上縣運河文化資源現狀分析
大運河南旺樞紐位于山東省汶上縣,明代初年,因黃河決口,會通河淤塞,運河漕運中斷。永樂九年(1411),工部尚書宋禮奉旨疏浚會通河,采納汶上民間水利專家白英“引汶濟運”的建議,修筑戴村壩遏汶水,開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運河,在汶、運交匯處設分水口,使汶水北流以濟漳、衛,南下以濟黃、淮。通過“引、蓄、分、排”四大環節,科學解決了運河水源的難題,從而有效保證了大運河連續500余年暢通無阻。
2.1 以南旺分水樞紐為基礎
南旺分水樞紐是明朝永樂九年(1411)工部尚書宋禮采用汶上老人白英建議修建的工程,是京杭大運河全線的關鍵工程,它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驚人的智慧和偉大創造力,是大運河卓越工程價值和高超工程技術的杰出代表。恢復分水口周邊部分運河故道、石剝岸、分水嘴、碼頭等,充分展示運河分水工程,再現分水樞紐工程的昔日輝煌。對禹王殿、禪堂、螞蚱神廟等建筑進行搶救性維修,對龍王殿、戲樓、水明樓、過廳、白公祠、潘公祠、白大王廟等建筑實施遺址保護。
2.2 以水系河流為抓手
南旺鎮境內有泉河、小汶河等河流水系,根據《汶上縣現代水網建設規劃》,泉河、小汶河均屬于縣域水系空間結構中的“五脈”體系。
泉河是屬于一條主要的排澇回灌河道,縱貫全縣南北。沿河建有曹營分水閘一座,有彩山、陳堂、畢橋、大屯、蓮花湖攔蓄壩、牛村6座節制閘及城區、后崗、牛村3座橡膠壩。
小汶河是汶上縣西部和北部的一條主要防洪除澇及引汶補源河道,河沿高地走,彎曲迂回,灘淺而寬,流速緩慢,滲透性強,儲水量大,有利于引汶補源。
2.3 以文化資源為依托
2.3.1 運河文化
隨著京杭大運河的挖掘,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的貫通又孕育了獨具魅力的運河文化。由白英設計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科學解決了京杭大運河引水、南北分流、蓄水等重大復雜的技術和實際航運難題。在科學價值和建筑工藝的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李冰父子設計建造的都江堰,是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例。
2.3.2 民俗文化
汶上縣民俗文化眾多,除山東省齊魯大地一些普遍的文化習俗外,汶上還有一些獨特的地方性民俗文化,如汶上雜技、汶上梆子、汶上柳子戲、民間藝術泥塑等,還有孔子、孟子、宋禮、王陽明等一大批歷史名人,同時還有聞名全國的四尚書等。
3 汶上縣大運河保護與傳承利用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我國新時期提出的首個以文化建設為指向的線性帶狀區域發展戰略。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大運河及沿線的文物保護與傳承利用意義重大。為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汶上縣緊緊抓住國家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機遇,努力做好保護利用這篇大文章,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加快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使大運河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3.1 汶上縣大運河的保護現狀
汶上縣高度重視大運河保護和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工作,堅持保護為主,規劃先行的原則,先后完成了柳林閘、寺前鋪閘擋土墻補砌加固工程;柳林閘、寺前鋪閘便民橋建設;分水龍王廟、分水口“S”駁岸、運河磚石堤岸等遺址的保護工程。健全公園的管理用房、廁所、圍墻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園安防技防措施,確保公園安全。充分利用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科普活動,并做好南旺樞紐政德教育基地建設和各類接待工作。加強運河文化研究,促進并深化對南旺樞紐文化內涵及遺產價值的認識。
3.2 汶上縣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利用
3.2.1 以規劃為引領,明晰發展思路
汶上縣先后編制完成《大運河遺產南旺樞紐保護規劃》《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規劃》《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大運河遺產南旺樞紐分水遺址展示深化設計》等方案,為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指明了方向。
3.2.2 以項目為引擎,優化空間布局
一是展示服務設施項目。包括游客服務中心、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加固改造、游客游線標識系統、公眾活動區廣場等項目;二是基礎設施項目。包括停車場、廣播照明、給水、排水、消防、安防、電力等工程;三是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包括龍王廟遺址區木棧道、展示廊、園內道路等;四是分水龍王廟內部展陳項目。包括宋公祠、文公祠、觀音閣等內部歷史文化展陳;五是河道遺址剖面考古展示項目;六是大運河十里閘至柳林閘段環境整治項目;七是大運河柳林閘至寺前鋪閘段環境整治項目;八是小汶河環境整治工程。
3.2.3 以保護為基礎,做好日常管理
健全完善公園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公園消防安全工作,定期開展消防人員培訓和消防演練,在公園設立警務室,與縣公安局天網工程聯網,確保公園安全。規范游覽標識,完善旅游線路,加強導游和講解員的培訓工作,強化公園的物業管理,提高公園衛生、綠化、美化水平。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通過強化日常管理,全面提升公園運行水平和質量。
3.2.4 以文化為引領,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
一是完善提升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按照大運河遺產相關方案,推進龍王廟古建筑群修復,做好古運河道及各閘、壩、斗門、古建筑遺址考古發掘與展示,完善公園游客中心、旅游公廁、內部交通等配套建設,將遺址公園打造成為集考古研究、科普教育于一體的遺產保護區。二是高標準建設南旺樞紐博物館。高標準規劃建設一處新的大運河南旺樞紐博物館,積極打造成一個新的展示運河文化的窗口。三是實施小汶河遺產保護修復和生態治理工程。加快推進小汶河干流、上下游連接段治理,改建小汶河節制閘和河道建筑物,新建大汶河引水閘,盡快恢復小汶河引汶濟運的能力,提高區域防洪除澇能力,改善古運河沿線水生態環境,讓河道重現往昔風采。四是建設南旺運河古鎮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依托大運河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的核心資源,以“京杭水脊、難忘古鎮”為主題,推進南旺仿古商業街、運河生態農莊、游客碼頭等設施,恢復古鎮風貌,打造集遺址觀光、科普教育、考古研學、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體現明清時期繁榮的運河商貿場景,并融合休閑、購物等業態的運河古鎮。五是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注重文化傳承,豐富表現形式,加大對南旺樞紐大運河文學藝術、傳統工藝、地方戲曲、風土人情、民間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力度,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廊道。培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建立傳習所、授徒坊、展示館,建設研究傳承基地、展示交流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開發交易中心,進一步擴大傳承人群,使大運河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邵波,錢升華.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文物保護與傳承利用[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0.
[2]李廣春.讓大運河文化活起來[J].紅旗文稿,2019(8):29.
[3]王佳寧,孫靜,王君也.新時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報告[J].人口與社會,201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