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
[摘? ? ? ? ? ?要]?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應、德育教育和激勵功能。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如何融合新舊志愿服務工作理念,發揮新媒體優勢,使大學生志愿服務管理能與時俱進,助推良性可持續發展,是探究的重點。
[關? ? 鍵? ?詞]? 新媒體;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046-02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抓手,更是實現育人功能的重要方法。而近幾年新媒體的快速普及發展,也影響著志愿服務的各個方面。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更新志愿服務工作理念,充分結合新媒體優勢,使大學生志愿服務與時俱進,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應、德育教育和激勵功能。在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下,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年輕朝氣,富有創新能力,是實施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其專業性、積極性、相對集中性的特點,使他們在志愿服務中有能力、有條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且示范作用明顯、社會效益顯著。
1.思想層面。從微觀角度,志愿服務有利于讓志愿者精神境界升華,獲得價值感,提升社會責任感。從宏觀角度,志愿服務有利于弘揚志愿精神,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穩定與進步,從而凝聚社會共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強大的思想基礎。
2.實踐層面。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能夠走出校門、深入社會、深入群眾,開展教學實踐、專業實習、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等,能夠把社會需求與群眾利益相結合,把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這不僅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接受了教育,提高了才干,而且能夠深刻認識理論學習的重要性。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新媒體發展趨勢
大學生是接受和引領新事物的年輕群體,在新媒體普及的時代,新媒體網絡化發展機制是必然趨勢。當前,傳統的志愿服務渠道已經與信息媒介相結合,新媒體平臺也逐漸成為構建社會需求與志愿服務的對接橋梁,通過新媒體手段,志愿者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和發布志愿服務信息,志愿服務組織方也可以對志愿活動進行實時宣傳和跟蹤監控。總之,志愿服務的新媒體化不僅可以招募到合適的志愿者,而且志愿者與信息發布者都能及時了解志愿服務信息,有利于志愿服務由原來的信息傳遞緩慢轉為便捷快速的信息分享。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推動功能
(一)推動志愿服務信息交流
在新媒體普遍覆蓋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個層面的時代,大學生從傳統形式獲取信息的方式逐漸被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相對于新媒體其信息量和更新速度已無法滿足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對志愿服務工作而言,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唯有通過新媒體獨有、優越的傳播方式增強實效,提升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才可以通過開發建立志愿服務專門網站,廣泛組織動員大學生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只要通過身份認證,便可以了解最新的志愿服務項目信息,并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由選擇志愿服務項目。此外,新媒體在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具有記錄、溝通、聯絡的優勢,可以讓大學生志愿者即時記錄、了解志愿服務活動。因此新媒體不僅可以成為大學生進行彼此溝通交流的重要平臺,而且是對外宣傳志愿服務的最佳媒介。
(二)擴充志愿服務信息管理渠道
由于新媒體信息的共享性和即時性,可以將傳統的單一志愿服務信息進行整合,大學生能夠了解參加志愿服務的系列流程、反映問題并尋求服務,這有效地提高了志愿服務運作的公信力度,促進了志愿服務工作信息資源的融合和共享,擴充了志愿服務的信息管理渠道。此外,志愿服務管理的宗旨是為志愿服務的需求方和服務方提供即時信息,推動資源的高效對接,實現“人職匹配”,從而滿足雙方的需求。建設新媒體志愿服務管理平臺,不僅可以科學整合管理服務資源,減少人力、物力成本,避免“多頭管理”的情況,而且也有利于規范服務模式,提高服務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行為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創新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與形式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志愿服務主管部門應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更新工作理念,學習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方法,將新媒體和志愿服務工作相結合,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導意識。
首先,創新志愿服務宣傳方式。宣傳是開展志愿者活動的重要環節,宣傳適宜,可以使志愿活動順利開展,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與普及面;宣傳不力,會阻礙志愿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使志愿服務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所以,可以結合新媒體,利用其信息更新速度快、內容豐富、材料鮮活、表達效果好的特點,采取個性化、特色化的展示方式吸引更多大學生的關注和認同,提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活動內容可以多樣化。學校可以積極拓展多樣化的志愿服務項目,可以選擇一個新穎的主題,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如政府或地方舉辦的有特色、影響力大的活動。最后,在志愿服務的形式上,當下志愿者活動形式單一枯燥,且一味強調認真負責,易消磨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的體驗興趣。可以通過實地采訪、走訪調查及針對社會和學校熱點事件,引申展開系列活動。另外,應加強志愿者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走出學校,與其他院校保持聯動,共享互惠,攜手打造服務聯盟,擴大志愿服務范圍。
(二)建立志愿服務動態管理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和諧運轉,需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機制作為保障。可以在學校統籌下,建立層級聯動的管理機制,明確責任,合理分工,責任到人。對信息的采集、整理、編輯、審核及存檔應有專人負責。服務活動中志愿者的動員、招募、培訓等各項工作都引入以新媒體為基礎的一體化平臺。志愿者可以通過平臺申請合適的崗位,在線提交個人資料,免去現場報名、提交資料等復雜流程。組織方也可以在線審核、篩選,提高效率,提升服務匹配度。對志愿者的培訓,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通過慕課、視頻講座等形式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的知識和訓練,利用微信、QQ等發送相關視頻通知等,這不僅便于知識的儲存、管理,也可解決因志愿者分散無法集中管理的問題。
此外,志愿服務依托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儲存功能,能夠形成志愿服務基本資料數據庫。通過對數據庫里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和地域的分析,可以快速選擇相對穩定、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能突出、志愿意向強烈的大學生作為志愿者骨干隊伍,進一步提升高校志愿服務的水平和專業化程度。當然,學校的信息中心負責做好志愿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維護,努力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良性運作構建優良網絡環境。
(三)健全志愿服務平臺網絡監管
新媒體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媒體的開放性和擴散性容易導致信息在傳播、擴散過程中呈現爆發式的放大效應。因此,必須健全動態的網絡監管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維護、抽查,確保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對發布信息的質量嚴格監督把控,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構建和維護和諧的網絡環境,從制度上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工作的價值引領功能。
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快速發展彰顯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志愿服務活動中去,這也是踐行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新的視角,打開了志愿服務的新局面。志愿服務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模式既發揮了新媒體優化整合資源的優勢,又創新了志愿服務的工作方式方法,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從而實現志愿服務可持續性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竹.“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手段和形式創新研究[J/OL].北方文學(下旬),2016(9):175.
[2]范忠烽,吳文銜,吳長虹,等.新媒體發展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運作模式的影響及對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8).
[3]武香萍.淺析新媒體時代對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的影響[J].文藝生活,2017(6).
[4]呂燕霖,陳偉峰.新媒體發展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對策[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
[5]張紅霞.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
[6]王玉輝,朱春英.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大學生志愿者服務[J].中國冶金教育,2007(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