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巍巍
[摘? ? ? ? ? ?要]?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以診斷學教學為例,在分析傳統診斷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優勢及不足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將“互聯網+”教學模式與傳統診斷學教學模式有機融合,以期提高診斷學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
[關? ? 鍵? ?詞]? “互聯網+”;診斷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066-02
診斷學是連接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橋梁,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其內容包括癥狀診斷、檢體診斷、輔助檢查三個方面,而癥狀診斷又包括病史采集和常見癥狀分析,檢體診斷又包括全身體格檢查和常見體征分析,輔助檢查又包括實驗室檢查和醫療設備、器械檢查。由此可見,診斷學涵蓋的知識點多、內容龐雜,對查體技術和檢查結果分析能力要求較高,屬于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診斷學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和示范為主,雖然也采用了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工具,但教學過程學生的參與性不足,而且缺乏生動的臨床體驗,其臨床診斷思維、創新思維、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煉,與社會所需求的醫學人才脫節,對診斷學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診斷學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互聯網+”教學模式與傳統診斷學教學模式有機融合,進而提高診斷學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醫學生后續更好地學習臨床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醫學人才作出貢獻。
一、傳統診斷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公共課、基礎課、橋梁課和臨床課,課程種類多、課程教學內容多與教學時數短是醫學教育面臨的共性問題。同時,醫學的發展速度快,一些新型的疾病類型不斷出現,相應診斷學中的診斷方法和檢驗指標也在不斷更新,由于教材更新速度較慢,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和最新進展很少涉及,以教材為藍本的講授,與臨床實際有所脫節。
(一)傳統診斷學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診斷學理論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和給學生講授更多的知識,往往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看似對學生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有所幫助,但學生在整個教學中處于被動機械接受知識過程,鮮有時間消化、吸收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由于醫學知識的先后銜接性、連貫性較強,如果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授課節奏,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對診斷學的學習興趣。加之診斷學本身需要理解、掌握、記憶的知識較多,如心臟聽診瓣膜區位置、各項生化檢查正常值、正常心電圖波形和數值、影像檢查正常圖像等。這些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單純靠課堂講授,學生猶如聽天書一般,很難有深刻的感性認識,走思、開小差、打瞌睡等現象司空見慣。同時,教師主導課堂的結果,教師是在唱獨角戲,師生間互動交流較少,學生對重、難點知識有疑惑時,得不到教師及時的幫助和解答。
(二)傳統診斷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實驗教學的安排,為了給理論教學讓步,多數院校實驗教學項目安排少,實驗教學時數短,通常是在每章節理論講授結束后安排1~2次實驗教學。如體格檢查操作,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先觀看查體錄像,然后在“心肺腹檢查”仿真模擬人或學生身上進行演示操作,這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課堂時間,而且由于上實驗課的學生較多,好多處于后排的學生不能完整地觀看到教師演示的全過程,學生之間相互練習時不能規范性操作,實驗效果并不理想。
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優勢和不足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互聯網技術與行業、領域的融合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互聯網+教育”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打破了傳統教育相對封閉的教學形式。通過利用共享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從而彌補了傳統教育形式的不足。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互聯網教學模式以互聯網為載體,教學內容包括文字、圖表、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可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也將許多教師無法用語言形象表達的抽象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二)有利于促進師生間、學生間交流互動
互聯網的發展,為師生間、學生間進行交流溝通提供了更多便利,QQ、微信等工具實現了成員之間友好互動,學生有疑惑可以隨時提出,教師針對問題進行及時解答,突破了課堂、教室的限制,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學生智力開發大有裨益,也拉近了師生間、學生間的距離。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提出意見或建議,便于教師進行針對性改進。
(三)有利于促進新型教學模式的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微課屬于短小精悍的小視頻,時長一般在10min左右,重點在于闡述某一個知識點。慕課是指教師授課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以與其他學習者互動交流。翻轉課堂是指教師將教學案例提前發送給學生,學生通過自學或小組合作學習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案,課堂主要用來答疑解惑、總結歸納教學的重點、難點。
(四)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弱化,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重在控制課堂節奏和引導學生討論不能偏離教學主題,而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五)“互聯網+”教學模式的不足
自媒體的發展對“互聯網+”教學模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許多互聯網教育資源的準確性、科學性有待于進一步驗證,如果對互聯網教育資源不加以監管和充分引導,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加之互聯網教育資源多為碎片化內容,學習者很難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因此,需要對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三、基于“互聯網+”的診斷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診斷學課程有自身的特殊性,以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弊端顯而易見,以“互聯網+”教學模式進行授課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將傳統教學模式與“互聯網+”教學模式有機融合,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實質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互聯互通、優勢互補,進而促進診斷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多途徑學習相關知識,可以從網站下載需要的網絡教育資源;也可以搜索各個高校的診斷學網絡精品課程或輔修MOOC等;還可以借助人衛慕課網站,從中查找有關診斷學的課堂教學、視頻演示、操作示范、臨床實踐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對接知名專家或優秀臨床醫師,學習他們的臨床診斷思維和先進的診斷技術。同時為了夯實慕課學習的成效,可以將慕課證書作為診斷學考核的一項內容,賦予相應的分值。
(二)積極采用新型教學模式
教學課件除了常見的PPT外,還可以將教學內容融入動畫或教學視頻中,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診斷學教學效果。同時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新知識、新技術的及時補充,讓學生了解診斷學發展的前沿情況,為學生將來更好地對接臨床奠定基礎。微課制作中以診斷學知識點為突破口,強化重點和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臨床常見的室顫、房顫、房室傳導阻滯等異常心電圖,可以按疾病類型分類,制作成多個小視頻供學生反復觀看學習,促進學生對各種異常心電圖的掌握。翻轉課堂的應用應以典型真實的案例為基礎,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將先后知識融會貫通,并逐漸培養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如癥狀學中的疼痛,教師在課前一周左右將有關疼痛的臨床案例發送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教材、圖書、網絡等途徑查找疼痛的病因病機、病理生理、部位性質、診斷、鑒別診斷以及治療等,從多個層面系統掌握有關疼痛的知識。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終生學習的習慣和團隊協作精神,有利于學生將來職業生涯發展。
(三)夯實實驗教學過程
實驗教學中,如體格檢查技能訓練仍然需要面對面、手把手教學,而異常體征的學習,可以利用標準化病人模擬臨床現場情景采集病史或通過電子“心肺腹檢查”仿真模擬人進行學習,這種學習形式目前為止其他教學手段仍無法替代。有精力的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可借助于互聯網診斷學教育資源,通過觀看臨床教學醫院患者體格檢查的視頻資料,對照比較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進行強化訓練。因此,加強臨床教學醫院建設和構建診斷學體格檢查數據庫意義重大。
四、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診斷學教學改革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將傳統教學模式與“互聯網+”教學模式有機融合,不斷為傳統教學模式注入新鮮血液,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能力,進而促進診斷學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錢紅,劉理靜,武斌,等.微課嵌入探究式翻轉課堂應用于診斷學教學的效果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9):46-48.
[2]陳乃潔.“互聯網+”背景下診斷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3):463-465.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