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偉
摘 要:布魯納曾經說過:“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景教學來得直觀、深刻。”在實踐中我發現一年級的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對情境活動尤其感興趣,于是我嘗試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組織開展體育活動,不僅讓一年級的孩子充分體驗到了體育活動的快樂,更是讓他們在活動的參與中身體機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一年級;體育課堂
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對新鮮事物、新的環境還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心理,行為習慣還是幼兒時期的延續階段,課堂常規還沒有養成,尤其體育課在開放的環境,不便于學生的管理,因此,一年級的體育課都使老師們比較“頭疼”。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等實際情況,我采用了“在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使第一節引導課有聲有色
通常來講,每一個學期開始的第一節體育課都要在教室內進行,強調這一個學期對于體育課的總體要求、注意事項及對本學期整體教學的框架進行介紹,一般要在室內進行。為了防止有的孩子跑出教室去操場,我是提前五分鐘到教室,在教室的白板上循環播放我們學校運動會的視頻(視頻大概有5分鐘。此時學生都很新奇,教室里也很吵),告訴孩子們這節課是體育課,我們要在室內上。在課上我首先向孩子們問好拉近和他們的距離,然后再進行自我介紹:“我是老師,這學期要和大家一起上體育課。你知道體育課是做什么的?”(學生都能說點什么。)這時我用教室里的多媒體視頻結束后屏幕會出現一個小女孩在做“噓”的圖片:請管好自己的小嘴巴!(相信孩子會很快安靜下來。)問學生:“明年你們也要參加運動會,視頻上大哥哥大姐姐參加的那些項目你會嗎?”此時學生會搶著回答。我抓住時機就說:“要想參加運動會,就必須和老師一起上好體育課,你們有信心嗎?”學生肯定會大聲說“有信心”,這時我就向學生介紹小學體育課常規,如課前“三要”:有事有病要請假;運動服裝要穿好;到達場地要提前等。通過這節課使學生知道了體育課也是課,也是學習范圍的一項,和室外活動課不同。
二、利用信息技術下載歌曲創設情境
我們知道體育課多在室外上,節奏簡單,旋律平穩,深受孩子們喜歡的歌曲可以在體育課的開始部分使用。體育課的開始部分在一節體育課中起著注意力的轉移和情緒的遷移的作用,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產生躍躍欲試參加身體練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我從電腦上下載了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上課時播放,學生可以唱著歌,踏著音樂節拍,可以拍拍手、拍拍肩、拍拍腿,達到活動身體的目的。
三、合理適時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技術動作
小學一年級的同學學習能力還不夠精細化,但是想象力比較豐富,模仿能力強,在接收信息和學習體育技能時主要依靠表象的直觀感受,這一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比較粗略,無法達到精細化。另外,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強,但是自控能力比較差,對新鮮事物存在極大的興趣,但是這種興趣來得突然,保持的時間卻不易持久,容易被其他事物所輕易影響。學習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難完全按照老師要求去學習。跳躍是小學體育課程中重要的學習部分,主要是發展學生全身協調用力的能力及下肢力量,對于低年級的同學來說,在進行立定跳遠的教學時,主要強調他們了解動作名稱,掌握正確的動作方法,雙腳同時起跳與落地,自然向前跳出就可以了。老師在一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喜歡采用游戲、比賽教學法,有了競技性,孩子們愛比賽的天性激發他們的興趣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又會導致他們單純比遠而忽視動作的規范性,形成錯誤的技術動作。傳統的講解、示范法,在立定跳遠的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效果并不完美。在幫助學生建立技術動作完整概念時,利用多媒體,配合動畫演示,及聲音效果,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更直觀的學習感受,當然不是說要忽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可以讓教師示范,學生講解,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視頻或者動畫的快進、慢放功能,可以充分地看到每一個技術動作的身體姿態,讓學生知道小小一個技術是由多少個復雜的環節構成,不但讓學習更加精細化,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這樣的學習能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去體驗,配合老師的引導,對于掌握技術動作和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
四、利用校訊通布置體育課外作業,架起課內和課外、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橋梁
小學一年級學生肌肉很單薄,骨骼彈性較好,心肺功能發育不完全。因此安排練習時避免力量練習和大運動量的練習。如果在每課結束前布置課外作業,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要求學生在課外主動探究的學習任務。比如在課堂上學習了廣播操《希望風帆》預備節,可以利用校訊通把廣播操視頻網址或動作要領發送給家長,家長可以上網或者根據動作要領幫助學生掌握準確的動作。再如,在周末或寒暑假可以利用校訊通建議家長帶領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或推薦好的體育節目等。
巧妙利用信息技術,讓我的一年級體育課堂更加精彩!讓體育運動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袁兆民.信息技術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價值[J].新課程(小學),201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