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霞
摘 要:小學階段是個體情感發育的關鍵時期,開展小學英語教育教師可以從情趣的角度,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小學生在接受英語教育的同時獲得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主要探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對情趣教育的相關思考,望能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一定的教學策略參考。
關鍵詞:小學英語;情趣教育;教學策略
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英語學習較為枯燥,實際上這也和教師的教學策略不力有關,導致課堂教學較為乏味。實際上,處于小學階段的個體具有旺盛的好奇心以及模仿興趣,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其開展英語教學,在這方面運用情趣教學的方式,能夠激發出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也能夠通過情感力量的調動,提高教學效率。
一、情趣教育的內涵
從情趣教學的概念上看,情趣包括性情感、情緒、興趣等內容,情趣教學強調的是通過積極的情感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對于英語學習來說情趣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并且獲得創造能力的提升。語言學習需要學生有較高的求知熱情以及探索精神,這樣才能夠揣摩出英語發音以及語句之間的關系,獲得潛能以及情感交流能力的提升。從長遠的角度上看開展情趣教學也能夠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情感認知基礎,對其后續其他學科的學習來說也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二、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開展情趣教學的相關策略
在情趣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為了更好地推動情趣教學,教師應當和學生之間建立更為頻繁的互動關系,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情趣教育的本質也在于學生和教師學習地位的重新確立,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構建情趣學習情境,從而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在情趣教育的引領下,學會學習并樂于學習。
1.創造情趣化學習情境
通過情景教學的模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興趣都會獲得相應的提升,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建情趣學習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英語知識,轉變傳統的僵化灌輸式學習方法。在這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創建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由地運用英語與他人進行溝通,此時,教師也需要注重情境構建的輕松和有趣性,并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拋出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英語學習,例如教師可以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英語說出水果的名字,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時則需要接受相應的游戲懲罰,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而且趣味性更強,教學效果也很理想[1]。再如,教師可以過生日為主題,讓學生通過分組扮演的方式情境再現生日聚會上的場面,通過英語進行彼此的交流,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更加愉快和輕松,也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運用多媒體設備
開展教學情趣教學的主要外現形式為有趣和生動,所以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多運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輕松的氛圍中掌握英語知識,同時,多媒體的趣味性也和情趣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教師可以使用文字、圖像及動畫等多種聲音圖像綜合展現的方式,為學生展示英語知識,學生在這種學習氛圍下知識印象也會更為深刻。例如在介紹和汽車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汽車在公路上行駛的視頻,讓學生嘗試認識不同汽車的品牌,并用英語去認識這車的不同物件。教師也可以播放動物園的短視頻,讓學生了解動物園中動物的英語稱呼,并跟著大屏幕進行朗讀,這種教學方式更加有趣且直觀,能夠帶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而且聲音和形象的同時出現,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后期再進行英語單詞回憶時,也可以通過聯想當時的授課情景,激活記憶熟記單詞。
3.開展情趣性質的競賽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采用競賽的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認知能力,加深學習印象,最為重要的是,這種競賽的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通過與他人的競爭,看到自身以及他人的閃光面[2]。在這方面,教師在開展情趣英語競賽時,需要在整個過程中多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看到學生的優點,并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競賽結果的評價。例如,在進行英語表達競賽時,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勇敢進行表達之外,也要對學生英語口語的流利程度、正確程度進行相應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看到自身的優點。這些評價的標準實際上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目標,通過這種競賽的形式,學生更能夠接受英語學習,并激發出內在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于提高學習效率來說也大有裨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提升的過程中,采用情趣教學策略,能夠在傳統知識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情趣層面的完善,從愿意學習英語到善于學習英語,實現對英語學習認知的轉變。在這方面,教師也需要認識到情趣教學和日常教學環節融入的切入點,通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情趣因素,豐富教學維度和內容,最為主要的是要將情趣教學和學生的日常英語學習結合在一起,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感特性給予針對性點撥,讓學生在掌握英語學習技能的基礎上獲得個人品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曹莉瓊.試論小學英語情趣教學的有效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7(5):195.
[2]王兆娟.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情趣教學的方法[J].江西教育,2017(9):8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