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東仙
虛擬情境并不是虛假的情境,簡單來說是利用現代的虛擬技術來創設的情境設置,它是一種實實在在存在的情境結構方式,只不過是被數字化了,與生活情境相比,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它具有便捷性、經濟性的特點,創設的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情境與事物,同時,它又具有虛擬技術的藝術美感、獨特的教育價值等,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利用虛擬技術創設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圖畫與視頻創設情境
虛擬技術中的圖片與音頻是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最常見的虛擬情境模式,它的特點是具體、生動,它們都是通過再現古詩詞的情境來完成輔助教學,在寫景、狀物類古詩中最為常見。利用圖畫與音頻創設情境,其實就是把古詩詞的內容形象化的過程,將抽象的詩詞語言轉變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圖像,以直觀的方式再現出學習的內容,彌補了生活情境創設的困難和不足,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虛擬情境創設中,圖畫與音視頻資源不但包括在課堂上展現的能夠再現課文內容的圖畫與視頻,還包括平常所用的插圖、掛圖、輔助性教學視頻、電影、音頻等資源。同時,圖片再現的方式也不只包括老師準備的圖片,還包括學生根據詩意創作的圖畫。
二、利用音樂創設虛擬情境
音樂是古詩教學中被廣泛運用的一種虛擬情境,音樂能夠給人一種豐富的美感,音樂語言有其獨特性,既微妙又能震撼人心,讓人陶醉其中。在古詩教學中,常常利用音樂來創設虛擬情境,主要是利用音樂來營造氛圍、烘托氣氛,教學中結合詩意根據音樂的節奏、旋律營造出不同的氛圍,讓學生渲染的氛圍中,產生出不同的感悟與體會,在音樂獨特的節奏的烘托下,建構出對于詩歌形象的獨到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情境并不只是老師在課堂中播放的樂曲、歌曲,還包括老師和學生自己演奏的樂曲等,這都是可利用到虛擬情境創設中的方法,同時要注意在音樂渲染氛圍時,選取的音樂要與古詩的意境相一致,要與教學目標相匹配。
三、虛擬情境要與生活情境相結合
好多老師因為對教材把握不夠充分,所以在進行虛擬情境創設時,出現了濫用多媒體的方式,要知道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已。這些老師在備課時很少立足于文本進行考慮,只是站在經濟、費時少的角度而去選擇運用多媒體手段,因為這些都很容易創設情境。要知道情境教學的目的并不只是調節課堂教學的氛圍,它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來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因此,情境的選擇前提是要忠實于教材本身,要從詩詞文本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只有這樣設計的情境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老師一定要把握住“形式只是為內容服務”的前提,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形式那就失去了情境創設的意義了,最終只會走向形式主義。
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虛擬情境雖然方便,但是要考慮使用的效果,這才是創設情境的前提,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鉆研教材,充分思考,將虛擬情境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梅花》一詩時,因為校園中的梅花隨處可見,應時而開,老師就大可不必用多媒體來展示一些梅花的圖片,可以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將學生帶領到校園中,讓他們親自觀察梅花的特點,產生直感感悟,這樣也可以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再如《梅花》一詩將生活情境與虛擬情境結合的學習案例:
老師:(利用媒體展示出一幅在雪中開放的梅花圖片)同學們,根據所學的《梅花》一詩結合圖片,總結一下梅花有哪些特點呢?下面請同學們合上書,看屏幕上的梅花圖片,哪位同學來說說梅花的特點?
學生1:梅花在雪中開放,說明它有堅韌不拔的品質。
學生2:梅花是白色的,它和雪花相映成趣,融為一體了。
老師:梅花和雪都是白色的,那怎么來區別二者呢?
學生3:梅花有撲鼻的香氣,可是雪花沒有。
……
老師:同學們都看到了梅花的各個方面,可是你們真的了解梅花嗎?現在請同學們隨著我去咱們的校園里,一起近距離和這朋友接觸一下,看看它真是大家所說的樣子嗎。
(師生共同到了學校花壇邊,認真觀察梅花。老師適時地做引導。)
老師:同學們,發現了嗎,花壇里的梅花和書本上寫的一樣嗎?
學生4:咦,老師我發現花壇里的梅花是粉色的,而書上的梅花卻是白色的。
老師:你觀察得很仔細,顏色不一樣,說明梅花并不只是一種顏色。(老師撿起地上落的花瓣,讓學生觀察。)同學們請仔細看看,手里的梅花它有什么特點,是幾個花瓣呢?
學生5:6片。
學生6:7片。
學生7:是心臟形狀。
……
學生開始展開討論。
這種虛擬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的興趣,避免了濫用媒體的弊端,學生通過圖片中的梅花與生活中的梅花的對比與觀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還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這種相結合的方式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孔凡成.情境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J].教育評論,2005(1):45-48.
[2]孔凡成.對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中“情境”的反思[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2):97-100.
[3]董遠騫.略談中國教學流派:參加全國“情境教學─情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有感[J].課程.教材.教法,1997(3):6-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