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實際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生活實踐;探究;驅動學習
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學生對于新知識必須有一個理解或消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把新知識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之中,學生對此做出主動的反應,使新學習材料與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非人為的聯系,從而使新知識獲得意義。同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實際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負數的內容時,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每天堅持收聽天氣預報,做好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統計,根據統計數據對一周的氣溫變化情況做一簡單分析。課堂上從學生的交流討論中,我發現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都知道零上溫度比零下溫度高,零下溫度的數據越大說明氣溫越低,零下5攝氏度與零下3攝氏度相差2度……在這些生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正負數的知識,根據氣溫的高低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正數都比0大、負數都比0小的實際意義,所有正數都比負數大的道理;也知道了正負數比大小的方法:零下8攝氏度比零下3攝氏度低就說明-8<-3。依據這些生活經驗的匯總與梳理,新知的學習不再是陌生的,接下來要學習的相關內容也水到渠成,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下掌握了新知。
再如要學習折扣問題時,我也是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針對現在很多商場為了吸引顧客都打折這一現象,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和爸爸媽媽去商場調查折扣問題,并給出簡單的任務學習單:1.九折、八折、六五折等表示什么?2.打折時物品價格如何計算?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知道了幾折就是十分之幾,了解了百分之幾的具體含義,大多數學生也知道了打折時現價的具體算法就是用“原價×折扣=現價”,課堂上討論交流后發現打折問題原來就是前面學習的百分數問題,在這一實踐探索基礎之上教學關于折扣問題的其他知識,學生掌握起來自然而然順暢多了。通過實際調查,學生感受到原來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小學生喜歡動手,喜歡探究,喜歡嘗試。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數學教學要努力創建這種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得到發展。在教學圓柱的認識和表面積的計算時,學生已在生活中見過許許多多的圓柱體,他們也對圓柱體有了一定的認識。課前我布置學生給圓柱體的盒子做包裝,并將包裝好的盒子帶到學校,在小組交流如何包裝,對比誰的盒子包裝得最精細、最漂亮的過程中,學生對圓柱各部分也有了直觀認識,原來圓柱體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圓面,而側面包裝則需要一張長方形的紙。有了這些探索發現的經驗,再將圓柱體的認識和表面積的計算上升到理論教學,學生了解了圓柱體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從而對于側面積如何計算,表面積的計算步驟等理解得特別到位。課堂上學生也非常興奮,因為這些知識不是老師灌輸給他們的,是他們自己發現的,自己總結的,那種成就感、那種自豪感不言而喻,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情緒高漲,他們各抒己見,真正體現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杜威指出,最好的學習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學校教育應該利用兒童現有的生活作為其學習的主要內容。教學實踐證明,當數學學習與外部生活真正建立聯系,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就有了豐富的具體形象的支撐,他們對數學的感受就更加真實,這些將成為學習數學的基石,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數學內部,有利于學生在大量的生活實例中體會到數學的本質,對數學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后,數學學習不再是教師主動下學生的被動學習,數學學習不再是枯燥無趣的書本學習。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學習真正發生了,學生知道了調查、統計、匯總、對比、反思等學習方式,掌握了負數、折扣、圓柱體的表面積等學習內容。當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時,教師就是那座燈塔,將指引學生朝著既定的目標前行,讓學習在實踐中發生,讓能力在實踐中提高。
編輯 郭小琴